摘 要:人們都是希望有美好和理想的生活,像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那樣的許多哲學家和思想家在探討理想時總是相信存在一個理想的完美國度,但是現實總是不是完美的,甚至是骯臟、混亂和丑陋的。藝術家的工作就是通過夢這種人的無意識的表現形式去修補這個不完美的生活和現實,使它重獲完美,并通過圖畫把生活的這種理想的狀態保存下來。
關鍵詞:白日夢;生活;藝術;美;繪畫
中圖分類號:G623.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1-0000-01
一、幻想與生活、科技發明、藝術創造的意義
我們從長期被認為的最為黑暗和壓抑的中世紀開始說起。無論是中世紀的精神生活還是世俗生活都是離不開希伯來—基督教文化這一核心。雖然我們認為中世紀整個時代是骯臟、混亂和丑陋的,但希伯來—基督教文化也孕育著生活的理想。這個社會理想就是騎士精神。
而在古希臘文化中將人放在自然法則中的至高無上的地位,因為希臘人認為他們和神的關系最為密切。(幾乎每個希臘人都這樣認為)他們把人的位置擺得很高,卻痛苦的意識到了人類的偉大和人類潛在價值都是有局限的。將現實中對偉大的夸張和人類的種種局限結合起來(最大的局限就是生命是有限的)。帕特農神廟上刻著“Know yourself”“nothing in excess”。這兩句話的言外之意是你不是神。這兩者的結合就構成了希臘對人類悲劇性前景的認識。在人類的局限面前,夢的意義就凸顯出來了。它是人類在理想中克服局限,促進達成愿望的一種手段。
夢既是我們在生活中活動的延續,而且其目的是使我們超脫日常生活,達成愿望。在生活中我們心事重重、悲痛欲絕時,或是我們竭盡全力在解決問題時,或是沉浸在快樂和甜蜜之中時,夢所展示的不但是現實的情調和象征,而且會產生對生活現實有所補充的內容,使我們對生活的憧憬和感受更加強烈。
二、幻想對繪畫藝術的意義
白日夢對生活來說,它滿足了生活的欲望,使生活充滿憧憬和激情。讓一切生活理想的創造力盡情噴發,讓一切生活激情的幻想盡相涌流。像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那樣的許多哲學家和思想家在探討理想時總是相信存在一個理想的完美國度,但是現實總是不是完美的,甚至是骯臟、混亂和丑陋的。藝術家的工作就是去修補這個不完美的生活和現實,使它重獲完美,并通過圖畫把生活的這種理想的狀態保存下來。
文藝復興時期,特別是從阿爾伯蒂開始,藝術家談藝逐漸成為時尚,藝術從中世紀以前單純的“技藝”中脫離出來。藝術家的匠人身份逐漸下降,而知識分子身份逐漸上升。特別是瓦薩里的《藝術家傳》出版后,進一步確立了藝術家的歷史地位。這一時期主要是一些技法指南,隨著文藝復興的深入,藝術理論一方面繼承了古希臘古羅馬像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文藝理論,另一方面,又結合了藝術在技術和實踐上得新的發展成果,使人們對藝術和繪畫的理解進一步加深。
切尼尼《藝術指南》是第一個將“幻想”和“手工”放到同樣的重要地位,因為藝術從古希臘到中世紀一貫的傳統的作為一種工藝制作的活動,對“幻想”或者說是對想象力的強調,則是文藝復興藝術浪漫主義特征的出現。庫薩的尼古拉的《論戲球》表達了同樣的思想:一個可見的球是先在于藝術家心中的不可見的球的形象。唯有心靈具有創造虛構事物的能力。心靈有創造觀念的能力,進而發展這一能力來表現它們。
達芬奇的藝術理論主要見于他的《論繪畫》。達芬奇認為“構思”(disegno)這個概念是作為藝術的靈魂,因而具有神性,它是在最高的層次上復制了上帝可見的作品。“構思”是從阿爾伯蒂開始為文藝復興藝術家和美學家反復使用幾乎成為談藝論美的口頭禪的一個中心概念。阿爾伯第即已將“構思”界定為源于精神,用線與角予以表現一種鮮明的規劃,《藝術家傳》中瓦薩里首先認為藝術家的創作首先體現為處心積慮的構思,當他將內在于心的構思外化,使作品既反映自然,又反映藝術家心中的完美形式即構思。構思即是在心得一種形式,也是用手予以實現的一種形式,實際上是兼顧了構思和素描或者說草稿來兩個概念。
在弗洛伊德的理論中,特別是表現在《達芬奇和他對童年的一個記憶》,他進一步提升了藝術在精神方面的價值,他認為無意識性本能才是藝術家構思和創作的真正來源。無意識是弗洛伊德提出的意識、前意識和無意識三個人類心理結構部分之一,無意識就是大量的本能直接需要的東西被意識所壓抑的產物,其主要內容是性本能。他認為達芬奇在藝術上有如此崇高的成就就是在于他小時候的戀母情結和自己的性本能轉移,這樣無意識性本能就成了決定藝術創作的根本動力和最深層的原因。
弗洛伊德認為,夢是人的無意識的表現形式,只有人在夢境之中,才能完全放松,人的無意識本能才不會被意識所壓抑而盡情釋放。藝術家就是一些被過分的性本能無意識需要所驅使的人,藝術家的創作和做夢一樣,一次幻想就是一次愿望的體現,,也是一次無意識欲望的一次滿足,幻想能使不能感到滿足的現實生活和欲望在創作中得以釋放。
藝術家就像孩子一樣,懷有很大熱情來創造一個幻想的世界,正是因為藝術家有很多的無意識本能實現不了,要用幻想性創作來代替滿足。
參考文獻:
[1] 《西方美學通史》第一卷古希臘羅馬美學.范明生.上海人民出版社.
[2] 《西方美學通史》第二卷中世紀文藝復興.陸揚.上海人民出版社.
[3] 《中世紀的衰落》.赫伊津哈.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
[4] 《釋夢》.弗洛伊德.商務印書館.
[5] 《藝術指南》.切尼尼.
[6] 《論繪畫》.達芬奇.
[7] 《詩人與白日夢》.弗洛伊德.Basic Book公司.
[8] 《藝術史的歷史》.溫尼·海德·米奈.上海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