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楊雪婷(1989—),女(漢),云南大理人,碩士,對外漢語教學,云南師范大學文學院。
摘 要:量詞是外國學生學習漢語的難點,它在教學上的難度也讓對外漢語教師頗為頭疼。本文針對量詞產生偏誤的原因進行分析,并對量詞的分階段教學進行了簡述,以求能對對外漢語量詞教學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對外漢語教學;量詞;理論研究;偏誤;文化背景
中圖分類號:H1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1-0000-01
量詞是漢語中很有特色的一個詞類,雖不能說量詞是漢語獨有的,但是與其他民族的語言相比,漢語中的量詞非常豐富,而且比其他語言中類似的詞復雜得多,也系統得多。但是在實際的對外漢語教學活動中,由于很多留學生的母語中沒有量詞,或者留學生母語中有量詞但和漢語中的量詞不同,使得漢語量詞的學習對留學生來說很困難,量詞也成為留學生漢語學習中最容易出現錯誤的詞類之一。
一、量詞產生偏誤的原因
在學習漢語的過程中,留學生在作文中或者是日常交際中出現量詞偏誤的現象很普遍。
例如:(1)在公共汽車上,我的錢包被一位小偷偷走了。
(2)晚飯時,我吃了一頭鯉魚。
(3)他買了兩雙新褲子。
(4)商場里最近進了一群燒雞。
(5)一批批牛羊在草地上吃草。
(6)我的眼鏡摔破了,我想買一對眼鏡。
留學生在習得量詞的過程中出現的偏誤多種多樣,產生偏誤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有漢語本身的原因,也有教師和學生主觀上的原因,這些原因大致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漢語的量詞是封閉性的,但是仍然數量龐大,據何杰《現代漢語量詞研究》提到,有798個,常用的量詞也有600個左右。同樣的一件事物,如果更換了不同的量詞,意思通常就會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如“一條魚”、“一尾魚”、“一塊魚”,由于量詞不同,就能表示不同的意思。漢語中像這種多個量詞搭配一個名詞的現象還有很多,使用起來很復雜,對于不經常接觸量詞的留學生來說,無疑是學習漢語時的一個巨大障礙。
其次,在漢語的所有量詞中,絕大部分是由其他詞類轉化來的,這就導致它們的使用并沒有什么體系可言,更加復雜。根據王力先生的研究,漢語中的個體量詞產生得比較早,它們大多數是從名詞、動詞或其他詞類中借用而來,意義也是由它們的本義引申而來的。例如“顆”,根據《說文解字》,它的本義是“小頭”,后來用作量詞,就指小而圓的東西,像“一顆荔枝”。外國學生尤其是歐美學生,他們的母語中即便有量詞,也很難有漢語量詞這樣的特點,這就加大了留學生學習漢語的難度。
再次,量詞在漢語中除了表示數量之外,有時還含有深層的文化意義。同樣的名詞搭配不同的量詞,可能會出現不同的色彩義、引申義、聯想義、比喻義等。隨著人們對事物的描述越來越精細,量詞在使用過程中不僅被賦予了鮮明具體生動的形象,更承載了漢民族獨特的文化內涵和思維方式。比如“幫、伙、群、批”這樣近義的量詞,在形容人時,前面兩個通常含有貶義色彩,如“一幫強盜”、“一伙歹徒”等;“群”比較中性,如“圍了一群人”;而“批”則通常含有褒義,像“一批學者”、“一批人大代表”等。另外,“群”既可以修飾人,也可以修飾動物,但是在修飾動物時只能修飾活的有生命的動物,像“一群羊”是可以的,而前文中的“一群燒雞”就顯得很不合適。留學生在使用這些意義相近但是感情色彩不同的量詞時就很容易出現偏誤。
除此以外,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由于語法學界對量詞的研究時間相對比較短,對量詞的研究還不夠透徹,因此使得教材有很大的局限性,也使得從事對外漢語教學的老師利用現有的研究成果來指導學生進行語言實踐時往往力不從心,很多時候只能無奈地解釋為漢語的習慣,這必然會對學生學習和掌握量詞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
二、量詞的分階段教學
目前的對外漢語量詞教學還處于經驗型階段,帶有一定的盲目性。呂叔湘先生說:“漢語的特點在于量詞應用的普遍性。”實際上,量詞教學的薄弱與量詞在語言交際中的普遍使用是一個很大的矛盾。因此教師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就應該根據量詞實際用法的難易,將量詞教學由淺入深地貫穿于對外漢語的整個教學過程,力求讓學生更快、更全面、更輕松地學習量詞。
由于入門階段留學生是初步接觸漢語量詞,對量詞的使用還很不習慣,所以這一階段的教學主要是向留學生解釋量詞的語法功能,即在沒有語境條件參與下,某個名詞可以和哪個量詞搭配,讓學生初步掌握“數量名”和“動數量”的用法。進而繼續傳授名量搭配、動量搭配的有關規則,在已經掌握的詞匯量基礎上,教會學生對量詞進行簡單的語義特征分析,幫助學生理解量詞搭配的“一對多”現象,并能舉一反三。如“張”,可以計量一個平面的對象,“一張床”、“一張報紙”、“兩張桌子”。在進行語義分析時,雖然大部分量詞由名詞和動詞借用演變而來,有些量詞的原有意義被虛化了,但是在使用中仍然還保留著它們在造字之初的原始意義。如“條”字所修飾的名詞一般都會有條狀的特征,“塊”修飾的名詞一般都有塊狀的特征。根據量詞這樣的特點,教師首先要從自身來提高對量詞的認知能力,認真備課,遇到這樣的量詞要把它們演變的來龍去脈搞清楚。
中級階段主要學習同一個量詞各層語義之間的派生關系。例如前文提到的“張”,可以計量一個平面的對象,同時還有“可張開”的意思,構成“一張嘴”、“一張弓”等表達方式。另外,教師也要把漢語量詞按照常用、次常用和不常用進行分類,做到心里有數。常用量詞一般是因為語義上具有多層性才促使它被頻繁地使用,對于這些量詞,教師要進行深入細致的講解。次常用量詞應該是學生在閱讀和聽講的時候逐步了解的,但不一定要會用,只是隨著學習的深入知道的,教師對這些量詞在不適當的時候不應作過多的解釋,以免學生把這些量詞和常用量詞發生混淆。隨著學生漢語水平的不斷提高,教師再對這些量詞進行適當的講解,學生也會自然而然地掌握。對于那些不常用的比較生僻的量詞,教師在授課時應該盡量避免出現,因為學生用不著這些詞,就不應該給他們增加負擔。
在高級階段應教授學生“名量詞與抽象名詞”、“情態動量”與“動詞”的匹配關系,以及讓文化進入量詞解釋。諸如“一團和氣”、“一片歡呼”、“研究一番”、“瞎扯一氣”等。使學生能自覺熟練地依靠上下文語境來選用量詞,而且還能積累一定的漢語文化背景知識和較強的聯想能力。許多量詞在實際運用中不僅能準確地表現和區分人、事物與動作、行為的特征,而且還能表達某種非常細膩的情感。這種情感除了詞語意義上的褒貶之外,另有游離于詞語意義之外的色彩意義,例如從態度上來說有愛憎之分,從情調上來說有雅俗之分。這些豐富的情感不是靠文字的表層意思附加上去的,而是由這類量詞特有的內在色彩意義決定的,這就要求學生在使用量詞時要有一定的漢文化背景知識的累積。
三、結論
總的來說,漢語量詞是漢語量詞中一個非常特殊的詞類,它蘊含著十分豐富的中國文化和復雜的使用環境,但是只要我們繼續認真地研究,并及時的把最新的研究成果帶入到對外漢語教學中來,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教學實踐中逐漸總結出一套最適合的方法,就能有效地促進對外漢語教學。
參考文獻:
[1] 陳昌來主編:《對外漢語教學概論》,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年。
[2] 何杰:《現代漢語量詞研究》,民族出版社,2000年。
[3] 孟國主編:《對外漢語十個語法難點的偏誤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
[4] 邵敬敏:《量詞的語義分析及其與名詞的雙向選擇》,中國語文,1993年第3期。
[5] 王漢衛:《量詞的分類與對外漢語量詞教學》,暨南學報,2004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