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將聚焦于阿爾都塞思想發展的前一階段探討其思想的核心觀點——“馬克思主義是一種理論上的反人道主義”。
關鍵詞:人道主義; 理論反人道主義
中圖分類號:B08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1-0000-01
自馬克思的《1844年經濟學一哲學手稿》公開問世以來,在西方出現了“復興馬克思主義的人道主義”的思潮。這股思潮在六十年代以前可謂獨占鰲頭,但六十年代以后,西方又出現了另一股與此完全對立的反人道主義思潮,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人物便是法國“結構主義的馬克思主義”者阿爾都塞。在人們較多地注意西方的人道主義思潮的情況下,了解一下阿爾都塞的“反人道主義”理論,是很有意義的。為此本文根據阿爾都塞論著作一簡要介紹,本文主要論述了阿爾都塞的“理論反人道主義”的思想本質,從而重申了“反人道主義”并非“是人道主義的馬克思主義”的觀點。
人道主義作為一種思潮和理論是從15世紀以后開始興盛的,它倡導以世俗的人為中心,用人性取代神性,以“人道”反對“神道”,主張把人從宗教神學的蒙昧主義禁錮中解放出來,是對基督教神學的挑戰和對禁欲主義的反駁。馬克思對資產階級人道主義進行了辯證地分析,批判了資產階級人道主義的虛偽和不足,吸取和發展其合理的因素,把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作為人類解放的目標。
一、阿爾都塞理論視域中的“人道主義”
阿爾都塞認為“人道主義”就是以抽象的人、人性和人的本質為出發點和核心,把人定義為自由的存在,用自由、平等、博愛等抽象的詞語解釋人、人與人的關系、社會關系,并將這些作為人類社會的本質和歷史發展的終極目的。阿爾都塞反對把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歷史觀和認識論理解為“人道主義”,而主張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歷史觀和認識論是歷史唯物主義。在這個層面上,阿爾都塞著重區分了“意識形態和科學”的不同并把二者對立起來,進而把“人道主義”理解為意識形態,把歷史唯物主義理解為“科學”,并用“歷史唯物主義科學”反對“人道主義意識形態”。
阿爾都塞認為“人道主義”僅是個意識形態概念。在阿爾都塞看來,“人道主義”無論在青年馬克思那里,還是同時代別的哲學家那里,都是從資產階級“人道主義”發展而來的,阿爾都塞強調了“人道主義”內涵的階級屬性,阿爾都塞認為人道主義理論問題式的特點是“從人的本質,從自由的人這個主體,從需求、勞動和愿望的主體,從倫理活動和政治活動的主體出發,企圖把人道主義當作理論來解釋社會和歷史”①。
二、阿爾都塞的“馬克思理論反人道主義”辨析
阿爾都塞認為《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是“真正的馬克思主啟示錄”、“馬克思的中心著作”,與寫作《資本論》時的馬克思具有鮮明的異質性。他用青年馬克思的思想來解釋、統領整個馬克思主義,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的人道主義、異化思想來解釋說明一切社會問題,以人道主義的倫理說教和“自由”“仁愛”等道義標準來衡量和改造當代社會,否定馬克思《資本論》中關于階級斗爭和剩余價值的學說,其實質是把馬克思主義歸結為抽象的人道主義,削弱了馬克思主義的革命性、戰斗性。特別是在蘇共20大以后,對斯大林教條主義和個人崇拜的批判,使得人道主義的馬克思主義在歐洲共產主義運動內部開始流行。一時間,以“馬克思主義人學”、“實踐哲學”、“主體哲學”和“價值哲學”的人道主義話語沖擊著一切。自由、有人性的人、異化都成為解釋馬克思主義的時髦詞句。人道主義的‘意識形態“正威脅著‘對時政事物的理解’,包圍著科學,并把科學搞得面目全非”②。阿爾都塞認為,這種對馬克思主義的人道解釋不僅沒有正確理解馬克思主義,而且使馬克思主義有可能遭受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玷污。他就是在這種歷史背景條件下來批判“人道主義的馬克思主義”、“保衛馬克思”并進而提出“馬克思主義是理論上的反人道主義”的。
阿爾都塞把馬克思主義說成是理論反人道主義始于他認為馬克思著作中存在著“認識論上的斷裂”的“癥候解讀”。阿爾都塞認為,馬克思的思想進程,有一個從意識形態向馬克思主義科學的過渡和轉換,這是通過1845年的“認識論上的斷裂”而實現的。其根本原因在于,“人道主義這個詞語被一種意識形態用來對抗,也就是打擊另一個正確的詞語,而且是對無產階級生命攸關的詞語:階級斗爭”。
眾所周知,當時理論人道主義者高舉著“馬克思主義是人道主義”的旗幟,認為馬克思的思想精粹都集中體現就在《1844年經濟哲學手稿》之中。阿爾都塞的這一分期理論的現實意義在于:以1845年為界,他將馬克思分為人道主義的馬克思主義和理論上反人道主義的馬克思主義。前者以《1844年經濟哲學手稿》為代表,后者以《資本論》為代表。此后的馬克思理論是被稱之為“理論上的反人道主義”。這一思想為阿爾都塞的理論體系的形成提供了大量的詳實的思想理論基礎。
在1845年以后,馬克思主義凸現的一個根本標志就是“馬克思不再把人的本質當作理論基礎,因而也就摒棄了兩個假定的全部有機體系。他把主體、經驗主義、觀念本質等哲學范疇從它們統治的所有領域里驅逐出去”③。同一切把歷史和政治歸結為人的本質的理論,即“理論上的人道主義”徹底決裂。構成馬克思哲學整體的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屈指可數的幾個論點,雖然可以做各種各樣的解釋,但我看不到它們提供起碼的人道主義的解釋,相反,它們都是把人道主義當作唯心主義的一個變種而加以禁止的,并要求人們以另一種方式思考。馬克思用社會形態、生產力、生產關系、上層建筑、意識形態、經濟起最終決定作用以及其他特殊決定因素等范疇,代替了原先人的本質、主體、異化等陳舊的范疇,即歷史唯物主義科學或叫馬克思的歷史科學。所以,成熟的馬克思主義就是“理論上的反人道主義”。
三、理論的不足之處
首先,阿爾都塞使用意識形態概念非常混亂。他是把人道主義哲學歸到“意識形態的”領域,堅持把“意識形態”看作是“非科學的”,而實際上,阿爾都塞并不否定當時在社會主義國家中盛行的人道主義所具有的積極作用,而如果人道主義本身是錯誤的、非科學的,那我們又如何肯定其積極作用呢?”
其次“馬克思的理論反人道主義”提法欠妥。阿爾都塞所說的“馬克思的理論反人道主義”,實際上是要說馬克思的理論“不是”人道主義。阿爾都塞的目的在于說明人道主義的馬克思主義對馬克思思想的解釋同馬克思的原本思想存在巨大的差異。但是,他使用“反人道主義”這樣的術語,有意無意地把馬克思主義同淵遠流長的人道主義傳統完全對立起來。這表明阿爾都塞對馬克思主義和人道主義的思考,由于其提法而可能恰得其反,未必完全收到他所期望的“保衛馬克思”的效果。
注解:
① 阿爾都塞.保衛馬克思[M].顧良,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226
② 阿爾都塞.保衛馬克思[M].顧良,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301.
③ 馬克思主義文藝論著選講[M].紀懷民 陸貴山等.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2.325.
參考文獻:
[1] 阿爾都塞.保衛馬克思[M].顧良,譯.北京: 商務印書館,1984.
[2]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