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李凱江(1962—),男,漢族,新疆烏魯木齊人,任職于新疆信息工程學院,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
(新疆信息工程學院 新疆 烏魯木齊 830013)
摘 要:《茶館》是老舍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是老舍先生的一部成功作品。作品分為三幕,沒有中心故事。人物眾多,有近70人,時間跨度大。如此眾多的內容,沒有深厚的寫作功底恐怕只能將文章寫成一盤散沙。老舍通過恰當的詳略處理,個性化語言的運用,是人物性格鮮明。同時結合民族性和現代性處理,使作品水平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茶館》;詳略處理;語言;民族性和現代性
中圖分類號:I20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1-0000-01
捧讀老舍先生的《茶館》,撲面而來的是一個個小人物的形象,令人仿佛置身于小人物的文化長廊。他們本名不見經傳,但經老舍先生妙筆“點化”,頓時奪人耳目、熠熠生輝,給人深刻印象。本文試從寫作技巧、語言運用及民族性和現代性方面進行分析。
一、人物詳略的妥當處理
《茶館》塑造了眾多真實生動、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上場人物近70個,第一幕就有20多個,這些人物個性鮮明,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其最大的特點是主要人物從年輕到年老貫穿全劇,次要人物有的子承父業,有的招之即來,揮之即去。
1.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
A、處世圓滑、明哲保身的王利發
裕泰茶館的掌柜王利發是全劇的主人公,也是貫穿三幕劇的中心人物。他精明能干,審時度勢,在買賣上雖有自私、圓滑的一面,但為人也還正直、本分。他憑借自己豐富的混事經驗,謹小慎微,逆來順受,見誰都請安、鞠躬、作揖、叩頭,但結果終究逃不出破產的命運。王利發的一生在當時極具代表性。王利發的心態是當時平民百姓最具有代表性的心態,他不坑蒙拐騙,逆來順受,沒有過高的奢望。但王利發的身份和地位比一般平民略高一點,他希望能過上小康富裕的生活,卻沒有如愿以償,最后還是落下一個悲慘凄涼的結局。[1]
B、正直剛強、憂國憂民的常四爺
裕泰茶館的老主顧常四爺是劇中的另一個主要人物。他是享有“鐵桿莊稼”(吃皇糧)特權的“旗人”,他為人正直、剛強、有愛國心。常四爺是旗人,在清朝能吃官家錢糧。“常四爺是旗人,在滿清時吃皇糧。但是,他對腐敗的清王朝不滿,對洋人更加痛恨”。[2]328這個形象反映了社會的黑暗和人民的反抗情緒。常四爺在《茶館》中,是最少受到諷刺挖苦、批判的一個人物形象。這跟他特殊的身份和相當經歷有關系,也與作者的寫作主要用意有關系。
C、苦心經營自命清高的秦仲義
《茶館》還有一個主要人物就是王利發的房東秦仲義。這是個家產雄厚的闊少,在第一幕出場時只有20多歲,后來成了維新的資本家。他主張實業救國,并且苦心經營幾十年,最后還是徹底破產。他在總結自己畢生經驗教訓時氣憤地說,他認為人活一世不得枉費,要吃、要喝、要賭、要嫖、要不甘寂寞、要干盡缺德的事,出格的事情。而且,他自命清高,自認為高人一等,與大眾無法融洽和溝通感情。他在黑暗歲月里單挑獨斗了一輩子,最后還是慘敗下來,也是必然的。
2.次要人物的處理。
在較大的時空跨度上,在對一些招之即來,揮之即去的次要人物的處理上,則采取了“子承父業”的塑造手法。小劉麻子,繼承父業,但比其父更壞,投靠了國民黨沈處長,要組織“拖拉撕”,企圖霸占裕泰茶館。小唐鐵嘴則當上了三皇道的“天師”。小二德子,小宋恩子和小吳祥子都繼承父業,都參加了鎮壓學生和教員的罷課活動?!恫桊^》第一幕中塑造的“賣小玩藝”老人的一句話:“八十二了,沒人管!這年月呀,人還不如一只鴿子呢!”深刻揭露了當時社會的黑暗。
二、極具個性化的人物語言
老舍自己也認為,劇中人物的對話“應該是人物自己應該說的話。即“甲說甲的話,乙說乙的話?!边@樣的例子在《茶館》中是不難找到的。
例如,第三幕最后,王利發、秦仲義和常四爺三個老人,故友重逢,沒有歡欣,只有悲涼,不同的經歷、性格,使他們說出了色彩不同的“掏心窩子話”:
王利發:我可沒作過缺德的事,傷天害理的事,為什么就不叫我活著呢!
秦仲義:有錢哪,就該吃喝嫖賭,胡作非為,可千萬別干好事!秦某人七十多歲了才明白這點大道理!
常四爺:我愛咱們的國呀,可是誰愛我呢?
這些話,看似平常,卻都有著深刻的性格烙印。王利發一輩子處世圓滑,可是,茶館卻每況愈下,最終被人霸占。王利發也只有懸梁自盡。“為什么就不叫我活著呢?”就表現了他死前的悲痛和無奈心情;秦仲義原北京有名的大地主,想不到五十年的心血,非但沒能“富國裕民”,自己反而成了窮光蛋。所以,他感嘆“有錢哪,就該吃喝嫖賭,胡作非為”這表明了他對當時社會的強烈不滿,以及對自己未能及時行樂的后悔;常四爺,剛毅正直,盼望國家富強,自食其力,憑良心干了一輩子,卻一事無成。所以,他大聲地責問:“我愛咱們的國呀,可是誰愛我呢?”這是對舊中國何等尖銳、辛辣的諷刺!這種“掏心窩子的話”出自各人的口,最恰當不過地表達了各人的身份、經歷、辛酸、痛苦和怨憤。
三、民族性和現代性的結合
塑造同一時期不同社會階層的人物,結構便顯得非常重要,結構好了,作品就能立得??;反之,就會成為一盤散沙。表現不同時期的同一人物思想的變化,同樣如此?!恫桊^》的結構體現了民族性和現代性的完美結合。老舍先生匠心獨運地采取了主要人物從壯到老、次要人物世代相傳的寫法巧妙地解決了這些問題。
1、作品的民族性
說它具有民族性,是因為它繼承了傳統戲劇的結構形式。作品采取了卷軸畫式的平面結構,即:以時間為序展開故事,以較大的時間分隔為一幕,三個時代分成三幕。人物以出場為序,用活動帶故事發展。如:第二幕出場人物有30多個,有臺詞的近20人,但這些人物沒有明顯的主次之分,各自說著自己的事,他們的活動都是茶館中的一個橫截面。然而這無數個畫面組織起來,便構成了一幅卷軸畫,隨著劇情逐步展開。
2、作品的現代性
作品的結構又具有現代性?!恫桊^》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風貌獨具?!恫桊^》不是沒有矛盾沖突,小的沖突隨處可見。如第一幕中常四爺和二德子;秦仲義和龐太監;第三幕中康順子和龐四奶奶之間的沖突等等。
巧于穿插、善于銜接也是作品現代性的表現?!罢兄磥?、揮之即去”的出場人物,作者使每個人的出場都有合理的理由,并且都負有一定的“任務”。如:王利發和妻子王淑芬聽到炮聲的談話中,出現了因戰爭逃亡的難民,而難民的出現又引來了驅趕難民的巡警,參與戰爭的大兵的到來,引出大兵、巡警對王利發的敲詐,從而體現了戰爭頻仍、兵匪一家的混亂年代及由此產生的民不聊生的局面。
參考文獻
[1] 梅梓.社會變遷下一曲小人物的悲歌——從《茶館》中裕泰茶館的興衰看王利發的性格變化[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5):214-215.
[2] 符文軍,李丹.中外經典名著導讀[M].北京:時事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