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李財財,江西財經大學人文學院,廣播電視藝術學專業。
摘 要:傳統水墨動畫的視覺語言來自于我國千年歷史的傳統水墨畫,其藝術表現形式勢必會受傳統水墨繪畫的影響,筆者主要從傳統水墨畫中“留白”的運用、色彩語言的審美、構圖技法的運用及傳統水墨筆法的運用四部分,對水墨動畫視覺意象的藝術表現做細致分析,以期對中國傳統水墨動畫的發展獻一份力。
關鍵詞:水墨動畫“留白”色彩 構圖 筆法
中圖分類號:J2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1-0000-01
1、水墨動畫視覺語言中“留白”的運用
唐代有“詩豪”之稱的著名詩人劉禹錫曾說過:“境生象外”,即所謂意境的表達有時超越于名言之域、言象之表。中國水墨畫在空間表現上素有“留白”的講究,利用“留白”形成虛境,增加觀眾的想象空間。“留白”就是忌構圖太“滿”,“滿”便無通暢空間體驗虛實相生,便無法營造出特殊的畫外之境,限制空間、意境的無限傳遞和畫面的盎然詩意。所謂“白”也并非一無所有,而是“計白當黑”,用“白”來襯托主體,正所謂“風韻皆在琴瑟中,情致盡灑留白處”。
“留白”在水墨動畫中可謂最常見的表現技法之一,如《小蝌蚪找媽媽》中寥寥幾片荷葉之下大片空白,用來表示池塘清水,沒有陽光的反射、搖曳的波光、斑駁的色彩,取而代之的是大片“留白”。只通過飄動的水草、小蝌蚪們追逐上升的氣泡、蝦公公隨水擺動的長須、青蛙媽媽來回的游動,讓人心中蕩漾出一池清水
《牧笛》中也有大片“留白”,如牧童騎著水牛來到擦然的墨跡邊緣,水牛張望幾下后向前走去,隨后四肢和大半身軀隨之消失,僅留下馱著牧童的脊背和頭部,水牛四周點綴的幾條波紋和身邊的魚兒來回游動,讓人自然而然的感覺它游動在水中;再如牧童夢中水牛走失,停留在一處飛流直下的瀑布之前不肯離去,對瀑布的刻畫也只是幾筆向下流動的線條而已。
2、水墨動畫構圖審美的表達
對于水墨動畫來說,其本身就是中說傳統水墨畫的動畫再現,構圖與色彩語言同樣重要。對作畫來講有了選材以后,接下來的從構思到畫面,使觀眾理解并接受你的思想和美感,所經歷的第一關便是構圖。明萬歷年閩派詩人的代表謝肇淛說:“市故事便立意結構”。畫家李日華說:“大都畫法以布置意象為第一”。從中可見構圖是否合理也是水墨動畫能否取得成功的關鍵所在。
構圖上,傳統繪畫中多遵循均衡和對稱的原則,水墨動畫中也繼承了這一原則。影片《小蝌蚪找媽媽》中對稱式的構圖有很多,如中小蝌蚪遇上蝦公公的畫面,采用的就是這種對角式的對稱法,保持一種畫面上的視覺平衡;像小蝌蚪遇上金魚的部分也是如此。
影片《山水情》中場景則多采用“半邊式”構圖和大片空白,來展現甜潤靈秀的山云水秀、仙風道骨的文人氣韻、閑云野鶴的世外桃源。其中長者傾聽少年練琴,江邊垂釣一幕,岸上長者精心垂釣、水下三兩成群的小魚活潑生動,畫中此時不見他物,卻能令人感覺蔓延的山水盡收心底,配上悠揚的琴聲,更是讓人心生神往;畫群山疊巒,故意虛化遠處背景;畫少年登高望遠,故意省去縱深的遠景等等,留給觀眾“未央心已遠,浮云不知還”的無限想象空間。
3、傳統水墨動畫中“五墨”“六彩”的色彩語言
傳統水墨畫講究“墨分五彩”,認為大千世界的氣象通過濃淡不同的墨色就能夠充分表達出來3。中國水墨畫中所說的“五墨六彩”,“五墨”要、主要講的是傳統水墨畫的色彩層次,分為:焦墨、濃墨、重墨、淡墨、清墨;而“六彩”主要講的是傳統水墨畫的表現技法,具體指墨的:黑、白、干、濕、濃、淡。“五墨六彩”在傳統水墨動畫中的應用可謂比比皆是,于萬千色之中獨取墨色,延續傳統水墨畫的“運墨色而五色具”,其中“潑墨”、“積墨”等技法的運用,也是單一的墨色暈染出不同的層次,產生千變萬化之感,不僅不會使欣賞者感到單調乏味,反而能使人產生嘆服意蘊豐富之感。
然而,在水墨動畫中,也并非一點也不見墨色以外的其他色彩,動畫藝術家也會偶爾用一點兩點色彩稍加點染,用以起到點綴和“畫龍點睛”的效果。如《小蝌蚪找媽媽》中小蝌蚪們嬉戲著來到水面時,鏡頭中出現的一朵垂入池中的菇茨花,花兒的靜和小蝌蚪的動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很好地起到了點綴畫面的效果;鏡頭轉向岸上,出現了兩只結伴而行的小雞,一只黝黑一只嫩黃,正是通過黃色和黑色的濃淡暈染,把小雞毛茸茸的感覺很好的展示了出來;再到小蝌蚪們詢問完蝦公公后繼續前游,這時從畫面的左上角游來一條圓身長尾的紅色金魚,和之后出現的兩條黑色金魚形成對比,豐富了畫面感。《鹿玲》中,小女孩身穿的藍色肚兜和紅色褲子點綴,很好地描繪出小姑娘活潑可愛、稚氣未脫的童年形象。《牧童》中,牧童白色襯衣短褲下古銅色的肌膚、有著嫩黃羽翼的黃鸝和蔥綠濃密的毛竹林都很好的勾勒出水墨畫淡泊寧靜的景象,為略顯素淡的水墨動畫帶來了一抹新意。
4、水墨動畫中皴、擦、點、染等水墨畫筆法運用
水墨動畫則是借傳統水墨寫意山水花鳥畫為基礎,將傳統中國繪畫技藝與西方先進技術完美結合的產物,它不僅突破了傳統動畫單線平涂的技法,還將靜止的水墨山水畫賦予動畫意義的新突破。運用“以意使筆”、“筆墨傳神”的水墨畫技法進行人物角色、場景造型等的設計,更加講究“筆情墨趣”,所謂用“筆”是指運用毛筆的皴、擦、點、染等不同技巧和方法進行創作,這種特殊的用“筆”,可以使中國傳統水墨動畫表現出栩栩如生、煙雨迷蒙、山水琉璃等別樣的視覺感受。
《小蝌蚪找媽媽》是一部充滿童趣的美術片,影片用筆相對簡單。幾點烏黑墨色加幾曲用筆,活潑靈動的小蝌蚪就躍然紙上;一抹淡淡的赭石擦出天然的岸堤,將好奇的小蝌蚪與岸上的小雞隔離開來; 齊白石僅用寥寥幾處用筆,淡墨點染出蝦半透明的身體,一點濃墨點出蝦三角形的頭部,再用幾筆勾出長鉗和短腳,加上隨水搖擺的長須,栩栩如生的大蝦就出現了。
相對于僅用簡單的點染和用墨濃淡來塑造角色和場景的《小蝌蚪找媽媽》來說,《牧笛》的創作用筆則顯得豐富多樣些。單就主角牧童和老牛,在結構造型、用墨濃淡、筆觸運用上都更加復雜,傳遞出更加令人沉醉的筆墨情趣。拿片中水牛的造型來看:整個身軀的濃淡墨韻,先以濃墨點染出水牛堅硬寬闊的頭部、靈動的雙耳和黑溜溜的眼睛、柔軟的鼻子和唇部,再以力透紙背的用筆勾勒出水牛的四肢和脊背,繼而用皴筆勾出牛臀,最后用淡墨不然身軀濃墨勾出牛尾。用墨濃淡的層次變化,加之筆墨婉轉寫意的造型,一個“抵觸隆曦,日耕百放”的老水牛躍然眼前,可謂形神兼備。對片中的牧童則以傳統繪畫的“實線”勾勒輪廓,內部加以著色,通身幾乎不見墨色暈染的痕跡,這樣的描繪其實利于人物動作的刻畫,與水牛形象虛實結合,對比中又不失水墨情趣。另外場景的筆墨變化也很多:柳堤、竹林、瀑布、暗礁等,多用皺染的筆法,呈現一片山水疊巒、霧雨空朦的意境。每到靜止之處都是一副水墨干濕濃淡恰到好處的優美山水畫面,加之宛轉悠揚的牧童笛聲,令觀賞者不由陶醉其中。
參考文獻:
[1] 《國畫水墨風格的三維動畫設計》鄺允新,山東大學碩士論文,2009 年
[2] 《水墨動畫傳承于中國傳統繪畫》劉利、王鑫磊,貴陽;《電影評介》,2009 年第 10 期
[3] 宗白華.美學散步[M].上海 : 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