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柳敬之,體育教育訓練學籃球教學,云南師范大學研究生
張雙建,民族傳統體育學武術教學,云南師范大學研究生
摘 要:文章從地域文化視角出發,對地域武術文化進行了探討。發現武術文化的地域性特征實質是武術與地域文化互動的結果,這種互動造就了不同地域武術文化的差異性,本文解釋了武術文化內容的豐富性和多樣性,為我們理解武術文化提供了新視角。
關鍵詞:武術文化 地域特征 研究
中圖分類號:G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1-0000-01
文化是一種歷史的“積淀”,更是人們參與社會生產活動的實踐產物。文化的最原始概念已經告訴我們,文化就是人們與自然和社會的互動過程。武術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武術大家庭中的一支,則是武術技術與文化、社會發生關系的反映。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武術拳種繁多,據官方統計,僅“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風格獨特、自成體系”的拳種就有129種。這種狀態不僅與我國豐富多貌的自然地理環境和不同的社會發展境況有很大關系,更和我國特有的地域分布有著密切聯系。
1、地域性造就了武術技術風格的多樣性
武術文化內涵豐富,地域性是導致武術文化多樣性的基礎。在傳統的武術門派分類中,就有按地理位置進行分類的方法。如按地理位置分有南派北派之說。梅杭強在《武術套路形成根源的人類社會學研究》一文中指出:“南拳北腿高度概括了南北方地域性的差異,也就是說南拳北腿的特點是由于南北方的地理環境及人的思維體質和氣質的有所不同而形成的。”北方地勢平坦,自然環境惡劣,人的體質相對強壯,因此,北方拳種中以剛為主,主搏于人的拳術較多。如形意拳,以劈、崩、鉆、炮、橫五拳為基本拳法,動作整齊簡練,發力沉著,樸實明快;少林拳更有所謂外家之宗之說。南方氣候適宜,地勢多樣,故拳法多以巧、穩、柔著稱,我國南拳派系即為典型代表。我國的西南地區因地理位置特殊,拳術融會了多種特點而別具一格。如四川地方拳種火龍拳,其步法以高虛步為主,運動以活步為主,顯然與成都平原的自然地理環境有著密切的關系。而流行陜西的武術套路“鞭竿”更多是出于陜西人與自然環境相適應的生活習俗所致。由此,不難窺見武術的地域性特點。
此外,不同地域經濟、政治和文化等因素也會導致不同的武術文化適應。適應既然是一種社會實踐活動,其適應必然和社會發展水平與狀況緊密聯系。而不同地域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因素交織的總體社會發展狀況,因所處自然地理位置的相異,最終導致武術文化適應發展的不同步性和差異性。
2、武術與地域文化的融合發展
地域文化屬于歷史地理學范疇,歷史地理學是研究在歷史發展中地理環境及其演變規律的學科。地域文化又稱“區域文化”,是一門研究人類文化空間組合的地理人文學科,在某種意義上接近于文化地理學。但地域文化和地理文化又不盡相同,一般說來,“文化地理學是以“地理學”為中心展開的文化探討,其中的“地區”概念具有極強的地理學意義……而地域文化是以“歷史地理學”為中心展開的文化探討,其“地域”概念通常是古代沿襲或俗成的歷史區域”。由此可見,地域文化與地理文化最重要的區別就是地域文化帶有明顯的歷史烙印和痕跡,其文化底蘊和涵蓋范圍比區域文化更為深遠和擴大。近年來,隨著“文化地理學”等新興學科的出現以及21世紀文化學熱潮的涌起,我國的地域文化學研究進入一個快速發展、繁榮時期。如《滇云文化》、《中原文化》、《黔貴文化》、《嶺南文化》等。
近年來,一些學者也逐漸開始陸續發表相關學術文章,展開對地域武術的研究,武術與地域文化的互動過程逐漸開始明顯。如蔣松卿的《楚文化與楚國武術》、陳榮亮的《閩臺武術文化淵源管窺》、高正的《武當山與武當武術》、劉綏濱的《四川武術與武當拳的淵源》、李成銀的《子午門功夫與齊魯文化》,很顯然,由單一的地方拳種挖掘上升到地方拳種與地域文化的理論結合已經初見端倪。尤其是21世紀以來,伴隨著武術文化熱潮的來臨,地域武術文化研究逐漸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文化是一種歷史的“濡化”過程。在此過程中,武術文化與道家、儒家、道教、佛教哲學思想,傳統醫學、傳統美學、兵法等方面都產生了聯系,因此,僅僅從技術角度或某一方面來解釋武術文化,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地域文化學觀點,可以從各種角度來綜合分析研究對象。如分析某一區域的地方拳種技術與文化,就可以從地理、種族、出土文物、風俗等方面進行綜合研究,較能全面反映事物的客觀真相。這為我們研究不同地域武術文化特色提供了有力的借鑒。
3、人類學視野下的地域武術文化
不同地域的武術從技術結構、動作特點和演練方式等方面都具有相異的特點,而這種差異則是武術與地域文化互動的結果。實質說來,武術則屬于后者,是通過身體合理的空間結構的運動,表達一種文化的特征和屬性。因此,地域環境的差異性決定了武術技術自然適應的多樣性,而技術本身所帶來的武術文化在不同的地域文化氛圍影響下又表現為多元模式。不可否認,地域武術文化為傳統的武術研究開辟了新的研究視角,21世紀的武術文化研究除了繼續關注武術文化的自我命運外,將更多關注于地域武術文化的發展。因此,地域武術文化作為一種嶄新的學術研究領域,在研究過程中將會涉及和使用何種研究方法和理論是當前應該主要關心的問題。
人類學將走入武術地域文化的視野。人類學最早主要集中于民族人類學,主要研究范疇限制于人類的起源、種族等生理特征等方面。但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的社會屬性不應被忽略,于是人們逐漸把研究興趣從人類的生理自然屬性轉移到社會屬性,并相繼產生了文化人類學、社會人類學等新興學科。而在這種學術發展的過程中,體育人類學也開始了發生發展的過程。體育人類學是一門交叉學科,是一門運用人類學的觀點和方法來研究各種體育運動現象的新興學科。武術既然是一項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因此,體育人類學的研究方法運用在武術范疇內是可行的。隨著西方體育人類學發展的影響,我國體育人類學也進入了探索階段。近年來,相繼發表和出版了大量有關體育人類學的文章和專著。在我國體育人類學起步的同時,人類學的身影也顯現在對武術技術和文化的研究范疇內。
盡管人類學理論被較為正式地運用在武術領域才剛剛開始,但是,不自覺地運用人類學方法來研究武術在建國前就已經出現。上世紀20年代以唐豪先生為代表的個人性質的武術史學考證是較早使用人類學的田野研究方法,如《少林武當考》、《少林拳術秘訣考證》以及太極拳源流和拳譜的系列考證論著等。雖然當時的人類學借鑒在武術研究中是不清晰的,甚至是忽略的,但其實踐成果是喜人的。
4、結語
武術作為一種特殊的身體文化,其文化本身就具有明顯的差異性,在此方面,琳瑯滿目和眼花繚亂的百余種拳種已經做了最好的說明。然而,我們在探討這種武術文化的特征和實質時,更多地將中國傳統文化與武術進行了聯系,而相對忽略了不同武術拳種產生和生長的地域環境,因此,對于武術文化的理解過于抽象和籠統。武術作為地域的活動產物,是長時期武術與地域文化互動的結果。因此,只有更好地關注武術的地域性特征,探索武術與不同地域文化互動的過程、機制和特征,才能更科學、客觀地來研究武術文化。
參考文獻
[1] 無谷,劉志學.少林寺資料集[M].西安:書目文獻出版社,1982.
[2] 鷗昆渤.滇云文化[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
[3] 李鵬程.當代文化哲學沉思[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 張選惠.民族傳統體育概論[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2006:6-9.
[5] 莊孔韶.人類學通論[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154-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