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間有句話,叫“家禮不可常敘”。可見,雖為禮儀之邦,但若動輒作揖、三拜九叩,也相當繁瑣,還影響做事效率。民間主張“不可常敘”,大抵出于這個邏輯。這對效率是一個提高,對人性也有些許尊重。
不過,在重大場合,禮不僅萬萬不可缺失,還要大大加強。在民間,這種場合當屬婚喪嫁娶、各種節日,中國人會把所有禮都端出來,盡情展示邦之禮儀全部風貌。這時,施禮和受禮不僅是懂不懂禮貌的問題了,它更是一種制度,有禮,表明你在執行制度;無禮,就是你在破壞制度。
中國幾千年社會組織形式是以家族為主要特征。家族是每一個家族中人賴以生存和出人頭地的重要平臺。在家族中違背禮的制度,就是對家族的背叛,會遭到全族人唾棄。再加上這種制度的文化核心是儒學,儒學的核心是修身,修身的核心是修心,其正果是內斂、含蓄、中庸。這種沉重的文化基因隱藏在每一個中國人的生命深處,在過去左右著中國人的言行,在今天仍然起著下意識作用。盡管在特定場合,很多中國人的內心也是狂熱的,但體現于外在,還是講究有禮,并且還是“彬彬”的。“彬彬”就是內斂、含蓄。中國人過年之所以狂熱不起來,就是這種文化在起作用。
中國對外開放幾十年,過年過節時,人們有沉靜,也有狂熱。沉靜的節日大部分為傳統節日,如春節、端午、中秋。傳統文化制約傳統節日,讓人們狂熱不起來,頗符合邏輯。加上當下人情感淡漠、競爭激烈,使過去禮的內核和形式都變了。現在禮的出發點是維系情感、鞏固生存、升官發財。這些個目的,狂熱達不到,它需要冷靜考量、個體運作。春節是一年中最大最好的機會,春節也就被中國人過成了現在這般理性模樣。
當然,有些節日,人們過得也很狂熱,如圣誕節、情人節。但這種狂熱被本土化了,變成了購物節。諒本篇小文暫不對該現象作過多闡述。 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