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軍為某專門從事軟件技術開發的高新技術開發公司(甲公司)的技術部主任,與該公司簽訂了四年的勞動合同。合同中約定陳軍必須保守公司的秘密,合同到期后,如果離開公司,二年內不得到與甲公司有競爭業務關系的其它軟件開發公司任職,但沒有約定甲公司對陳軍遵守該條款應給予一定的經濟補償。四年合同期滿后,陳軍沒有與甲公司續約,而是應聘到本市另一家軟件開發公司(乙公司)。甲公司得知后,以乙公司與本公司有競爭業務關系為由,要求陳軍離開乙公司,遭到陳軍拒絕。甲公司申請勞動仲裁,要求勞動仲裁委員會令陳軍限期離開乙公司,并賠償經濟損失。
《勞動合同法》第23條規定: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可以在勞動合同中約定保守用人單位的商業秘密和知識產權相關的保密事項。對負有保密義務的勞動者,用人單位可以在勞動合同或者保密協議中與勞動者約定競業限制條款,并約定在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后,在競業限制期限內按月給予勞動者經濟補償。勞動者違反競業限制規定的,應當按照約定向用人單位支付違約金。甲公司在與陳軍所簽訂勞動合同中確實約定了陳軍在離開公司后二年內不得到有競爭業務關系的其它公司工作的條款,但沒有約定甲公司對陳軍遵守該條款應當給予一定的經濟補償的規定,因此,勞動仲裁駁回甲公司的仲裁申請。但甲公司的商業機密仍然應當受到保護,陳軍不得任意泄露甲公司的技術信息和經營信息,只要泄露行為給甲公司造成損害,就可能構成侵權責任。
隨著市場經濟的逐步建立,市場在配置勞動力資源方面發揮著主要作用,勞動關系呈現動態性、短期性和靈活性的趨勢,這給勞動關系雙方帶來便捷、高效率的同時,也對用人單位的商業秘密保護提出了挑戰。其它勞動法規、規章也對競業限制有所規定。競業限制并非勞動合同必備條款,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可以自由約定,如果沒有約定,勞動者就不負有競業限制的義務。設立競業限制同時給予勞動者一定數額的經濟補償,是對勞動者放棄從事競爭性業務的一種回報,符合公平原則。因此,《勞動合同法》相關規定在承認當事人可以約定競業限制的同時,明確了用人單位必須對勞動者作出補償。
這正是:
商業秘密要保守,
知識產權心中有。
高管尤其要注意,
無論留下還是走。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