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面對紛繁復雜的投資方式,銀行理財產品憑借銀行信譽擔保、高于銀行存款的收益等優勢越來越受到人們的追捧。全面認識理財產品,有助于理性投資,規避風險,并獲得財富的增值。
關鍵詞:銀行理財產品,風險和陷阱,收益率,信息不對稱
“理財”還是“離財”?
今天的資本市場提供了形形色色的理財產品,為普通百姓的投資打開了新渠道;但另一方面,隨著這個市場的興起,理財產品的訴訟不斷增多。據統計,不少百姓的投資都屢屢縮水,甚至較低風險的理財產品也會有收益風險,出現了從“理財”到“離財”的相反結局。而曾經被人們視為最值得信任的銀行,被扣上了“誤導消費者”的帽子,面臨嚴重的道德風險。
無論是從頻頻虧損的理財產品個案,還是對理財產品的全局觀察,我們有必要深入探討作為經濟發展引擎的資本市場到底對我們的財富動了什么手腳。
理性看待高收益率
多家銀行營業廳的宣傳廣告上都是收益率頗為吸引人的理財產品。某理財周刊在《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調查》中發現,過半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率有夸大嫌疑。由于專業與興趣,筆者在豆瓣網上加入了不少關于銀行業的小組,其中某個自稱是某商業銀行內部人士的小組成員爆料:“因為看到同行同類產品提高了預期收益率,也不得不內部修改了原定的預期收益率,以爭搶客戶。”
且先不論這些言論的真實性,這些內部爆料的出現意味著預期收益率夸大的現象不是個例。理財產品宣傳中提及的收益率未嘗沒有浮夸之嫌,這可以從多方面來解釋。
一是預期最高收益率不代表實際收益率。以市場上對以往所有銀行理財產品的表現追蹤來看,達到預期的概率并不高,一切還要視產品投資方向的相關表現及產品的設計情況而定。
二是要看收益率是否為年收益率。比如一款產品稱18個月可以取得18%收益,折成年收益則僅為12%。如此,一個文字游戲就會使產品吸引力大幅攀升。
三是應該了解產品預期收益率的測算數據、測算方式和測算的主要依據,還需要關注收益率預測模型中有關外生變量的相關變化。銀行理財產品在投資方向和投資收益計算方面顯得非常不透明。例如開放式基金每天公布凈值定期報告公布重倉股,這些理財產品都做不到,但投資者將資金交給銀行打理就一定會有了解投資方向和收益產生方式的需求,如果銀行不能滿足,我建議投資者不要輕易購買這些產品,有知情人士如此分析。
四是投資的幣種引起的匯率損失,投資者有可能要承擔相應的匯率損失,從而削減真正的收益。例如,假設投資的是一款投資美國市場的QDII的產品,即使實現了10%的收益,實際收益也隨著人民幣的大幅升值而應聲縮水〔1〕。
五是凡是“預期收益”都有風險。按照銀行監管部門的要求, 除了銀行儲蓄以外, 其他多數理財產品均要用“預期收益”來表示。但有些產品主要投資于穩妥型產品, 所以實際實現的收益基本等于預期收益。另外, 許多銀行推出的投資政府重點項目信托計劃的理財產品有較好的風險控制機制, 此類產品的投資項目一般由國家開發銀行或國有商業銀行提供擔保, 所以本金和收益一般也有很好的保障。但此類產品的收益率有限, 年收益率一般在4%以下〔2〕,實際上促使投資者購買的吸引力不盡理想。
但是低風險理財產品也有風險和陷阱。盡管這些理財、保險理財產品相對風險較低,但也有一些產品是與資本市場掛鉤的,受資本市場大環境的波動影響,這些產品也會面臨“零收益”甚至虧損嚴重的現象。
被忽視的風險提示
部分銀行理財顧問和產品銷售人員為推銷產品,常常有意無意忽視風險提示。商業銀行理財產品銷售管理辦法規定,理財產品宣傳材料應當在醒目位置提示客戶投資須謹慎,理財產品銷售文件應當包含專頁風險揭示書,風險揭示書應當使用通俗易懂的語言〔3〕,但是這條規定有時并不能得到落實。
例如,一位老太太在申購某銀行一款新股理財產品時稱:“這個產品好,上次買少了。”銀行銷售人員在熱情地招呼:“是啊,您上次買少了,太可惜了。”隨之,馬上為老太太辦起了手續,只字未對老太太提潛在風險。
此外,有的銀行理財產品說明書使用的專業術語艱澀難懂,投資者無法完全理解。例如,“三年之后,如果該公司不破產,將歸還本金并按實際情況支付收益。”事實上一旦公司破產,投資者可能會血本無歸。這些對于投資者都是至關重要的信息,但是出于銷售業績的考慮,這些信息都被人為地忽略了〔4〕。
從理財產品的購買人群來看,大部分投資者仍屬于穩健型,因此,銀行在設計產品時應盡可能地提供公眾能夠理解的說明。同時,銀行客戶經理在推銷產品時,不能重收益輕風險,而且,理財產品不是一般儲蓄產品,不能進行大眾化推銷,尤其是不能誤導客戶購買與其風險認知和承受能力不相符合的理財產品。
因此,銀行應在理財產品的發布和營銷過程中進行規范管理,讓投資者充分知曉全面信息。據悉,農行上海分行合規管理處目前已推出90多個業務品種的風險手冊,對于人民幣理財、外匯理財等各種個人業務都進行了詳細規范〔5〕。而這些風險手冊和已出臺的崗位手冊,需要讓每一個客戶經理都知道并告知投資者,讓經營者和投資者都知曉在理財業務營銷中每個細節所存在的風險。
普通投資者可能犧牲的收益
有些銀行理財產品,在設計時會分優先級和普通級客戶。一定情況下,普通投資者并不能平等分享收益。產品指向哪類客戶,則這類客戶很可能會成為優先級客戶(VIP)。此外,一些機構也經常成為優先級客戶。
某招商銀行零售銀行部某位人士曾在網上稱:“招商銀行申購新股第10 期中,有打新股的產品,預計年收益率在5%以上。如果超過這個收益率,優先級客戶還可以享受到10%的收益。如果收益率未達到,不夠部分則由普通客戶承擔〔6〕。
舉例來說,如果一個打新股的產品,年收益率達到 20%,優先級客戶除拿到銀行承諾的5%收益,剩下15%收益中,他還可以再拿到其中的10%,即總收益率的1.5%,這樣算下來,優先級客戶則能拿到6.5%的年實際收益率。”投資者如果不分清楚該產品有沒有優先和普通級別,很可能就成了優先級客戶和銀行的利益犧牲品。
理財產品的同質化陷阱
各家銀行推出的理財產品并沒有本質的區別,只不過是銀行吸取存款的一種手段。這種“同質化”一方面造成了消費者的難以選擇, 另一方面, 也包含了銀行在當前政策下無法突破人民幣理財產品局限的無奈。其實“ 同質化” 不僅是人民幣理財產品存在的現象,也可以說, 我國目前大部分的個人理財產品都存在“同質化”現象。
據西南財經大學信托與理財研究所《2008 年上半年商業銀行理財產品報告》,2007 年全年共有47 家銀行發行2453 款理財產品,2008 年上半年共有53 家商業銀行發行2165 款理財產品〔7〕。但進行深入研究,就會發現其實多家銀行提供的理財產品更多的是把現有的業務進行重新組合,同質化現象嚴重。這也意味著人們在選擇投資理財產品的時候完全沒有品牌的概念,對于這些不同銀行推出的五花八門的產品公眾只能通過數字進行比較,這更激發了銀行之間的數字競賽,增加了虛報以及夸張收益率的現象,形成不正當的競爭。
這種同質化的陷阱也需要投資者充分認識,以避免虧損。W
參考文獻:
〔1〕銀行理財基金產品買賣實務——風險實戰篇(M).P16
〔2〕學哲.買理財產品謹防“預期收益”誤區.投資理財(J).2007 年第7 期,總第301
〔3〕商業銀行理財產品銷售管理辦法(銀監會令2011年第5號).第17條、第18條
〔4〕黃玫.投資低風險理財產品須防陷阱.聯合日報(N),2009年3月18日第3版.
〔5〕車前子.銀行理財風險提示不可少.中國城鄉金融報(N), 2006 年7月3日第4版.
〔6〕經理日報(N).銀行理財產品容易忽略的四大陷阱.2007年10月26日第3版
〔7〕西南財經大學信托與理財研究所.2008 年上半年商業銀行理財產品報告(M).2008年7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