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津縣臨江城樓聯長冠古今
長聯,是指百字以上的對聯。
天下第一長聯,是清乾隆九年(1744年)陜西三原人孫髯所撰云南《昆明大觀樓聯》,全聯180字。
其后,天下長聯,還有清潘炳烈《武昌黃鶴樓聯》350字,清張之洞《屈原廟湘妃祠聯》408字,清鐘云舫《成都望江樓崇麗閣聯》212字、《六十自題壽誕聯》892字、《江津縣臨江城樓聯》,等等。
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四川江津秀才鐘云舫《擬題江津縣臨江城樓聯》成聯后,以全聯正文1 612字躍居天下第一長聯,至今,依然長冠古今。
這樣,對天下第一長聯就產生了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天下第一長聯當屬《昆明大觀樓聯》,有人則認為當屬《江津縣臨江城樓聯》。筆者認為這兩種看法都有依據,從長聯成聯時間來評定,天下第一長聯當屬《昆明大觀樓聯》;從長聯文字數量來評定,天下第一長聯當屬《江津縣臨江城樓聯》。如果只強調文字長,抹殺《昆明大觀樓聯》為首創的天下第一長聯,是對昆明寒士孫髯作為撰寫長聯的先行者不公;如果只強調成聯時間早,把《江津縣臨江城樓聯》排斥在天下第一長聯之外,也是對江津秀才鐘云舫作為撰寫長冠古今長聯的創新者不公。因此,不能籠統地說天下第一長聯是《昆明大觀樓聯》,或是《江津縣臨江城樓聯》。總之,只強調時間或文長,不免偏頗。
天下第一長聯的兩位作者值得研究。
孫髯(1701—1775)字髯翁,號頤庵,是康乾之際昆明的寒士。幼年目睹科舉考試的黑暗,憤然不再參與考試。他沒有任一官半職,卻關心國計民生,尋求根除昆明水患的良方。他雖是詩賦名家,卻不局限在藝術天地,還時時關心百姓的疾苦,為他們呼吁減租免稅。他生活清苦,晚年不得不靠算命生活,時常斷炊,但他堅毅樂觀,傲然不屈,喜種梅,自號“萬樹梅花一布衣”。
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昆明大觀樓建成,孫髯尚未出生。1744年,43歲的孫髯撰成《昆明大觀樓聯》。長聯橫攬五百里滇池風光,縱貫數千年古今歷史,對仗工整,格律嚴謹,文字洗煉,妙語連珠,寫景詠史,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意境深遠。《滇南楹聯叢鈔跋》認為長聯“大氣磅礴,光耀宇宙,海內長聯,應推第一”。
鐘云舫(1847—1911年),名祖棻,自稱硬漢,又號錚錚居士。清道光二十七年八月初九日生于江津縣高牙鋪青草碚。同治六年(1867年)入庠,考取秀才第一,隨食餼為廩生。遷居縣城闕氏祠館授徒。鐘氏酷濫九經,學貫中西,是19世紀后期川人中最早倡導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先行者之一。
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生性豪俠,剛正不阿的鐘云舫蒙冤入獄,被拘押于成都府巡檢司待質所,一押三年。1904年春,為抒泄胸中憤懣,在獄中無一詩書參考,以淚和墨,以血染紙,創稿一日,重檢七、八日,撰成《江津縣臨江城樓聯》。長聯傾訴心中的憤懣憎惡,渴求砸爛黑暗腐朽的舊世界,抒發自己的理想抱負,渴望開創自由幸福的新世界,對仗工整,格律嚴謹,文字洗煉,寓意深刻,歷史與現實、神話與理想,上及天文,下及地理,軍、史、文、哲,風光、人物,社會、經濟、宏觀、微觀,一攬聯中。全聯正文1 612字。由上看出,《江津縣臨江城樓聯》豈止以長取勝,實乃天下第一長聯。
長聯的兩位作者生平低微,但才華橫溢;澹泊功名,但關愛民生;生活清貧,但剛正不阿;他們分別在乾隆盛世、晚清沒落時,撰寫出了載入史冊的天下第一長聯,值得人們思考。古今楹聯界,若聯之有圣,非鐘云舫莫屬。為紀念鐘云舫逝世一百周年,知名作家舒德騎長篇“名人傳記文學”《聯圣鍾云舫》描寫了這位鮮為人知的文化名人險象環生的傳奇人生。應好友舒德騎之邀,將我校正的鐘云舫《擬題江津縣臨江城樓聯》簡體版附錄于《聯圣鍾云舫》,也算是我對鐘云舫的一個紀念。
江津縣臨江城樓聯版本考辨
2008年,我曾草書天下第一長聯《鐘云舫擬題江津縣臨江城樓聯》,并印成小書冊送給書法界的部分同道及其他朋友。之后,偶爾翻看小冊頁,發現書法作品與釋文有誤。于是查資料校對,各種版本不一,有的版本錯誤多達幾十字,錯誤少者也是數以十計。
至今,我見到的鐘云舫《擬題江津縣臨江城樓聯》有《江津縣志》版、江津《振振堂》繁體版、周浩然書寫的木刻版、鄒鴻光、李艱的釋文版、張江濤提供的簡體版、網上發布的《整潔版》《天下第一情》《真正的天下第一長聯》等多個版本。經反復對照研究,調研相關資料進行考證,其結果如下:
各個版本錯字不完全相同,《江津縣志》版有15字錯誤,《振振堂》繁體版有16字錯誤,周浩然書寫的木刻版有13字錯誤,網上發布的版本錯誤就更多了。
《振振堂》繁體版,全聯共錯16字,上聯錯6字,下聯錯10字。出錯的情況如下:
1. 讀音相同、字體不同、含義不同的字出現錯誤。如上聯中“東敞牛欄”的“敞”字誤為“廠”字,“掀轉鴻溝”的“溝”字誤為“鉤”字,“胭脂舌矣”的“脂”字誤為“肢”字,下聯中“慣欺凌”誤為“慣欺陵”,“觸礁”誤為“觸焦”,“萇弘”誤為“萇宏”,“橦布”誤為“潼布”,“橦布”,指“布有橦華(花)”,“橦華者,樹名橦,橦華柔毳,可績為布也”。而“潼”,指沖激,或水名,等等。
2. 字形相近、偏旁部首不同、讀音不同、含義不同的字出現錯誤。如上聯中“桓魋”誤為“恒魋”,“村晴”誤為“村睛”,下聯中“馬揚”誤為“馬楊”,“滔滔汩汩”誤為“滔滔汨汨”,“汩汩”,指大江中奔流的水聲;“汨”,則是指汨羅江。
3. 曲解原文出現的錯誤。在下聯中“擠肩擁蠻觸艅航”句中的“艅”,《振振堂》繁體版使用的字為左邊是”舟”,右邊是“琛”字的右邊組合起來的字,這個字在《辭海》中未查到。“艅航”同“艅艎”,指大艦名。“蠻觸”,《振振堂》繁體版為“蠻蠋”,我理解原文的意思應為“蠻觸艅航”。“蠻觸”,謂爭端;爭戰。語出《莊子·則陽》:“有國于蝸之左角者,曰觸氏;有國于蝸之右角者,曰蠻氏。時相與爭地而戰,伏尸數萬,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蘇軾《跋王晉卿所藏蓮華經》:“乃知蝸牛之角,可以戰蠻觸。”后世稱因細故而引起的爭端為蠻觸之爭。
《江津縣志》簡體版,全聯共錯15字,上聯錯11字,下聯錯2字,序文、跋語各錯1字。出錯的情況如下:
1. 未正確理解原意,用同音字代替出現的錯誤。如上聯中“怎恇怯鬇鬡努眼”,誤為“怎恇怯猙獰努眼”,“鬇鬡”指毛髪蓬亂,而“猙獰”則指面目兇狠。原文意指毛髪蓬亂。又如“舑舕兇麟”誤為“舑舕兇鱗”,下聯中“擠肩擁蠻觸艅航”誤為“擠肩擁蠻蠋琛航”,等等。
2. 未按《振振堂》繁體版原文認真校對出現的錯誤。如序文“藉此搜索枯腸”誤為“藉以搜索枯腸”,跋語“牢僽郁結”誤為“牢愁郁結”,上聯中“忽喇喇”誤為“急喇喇”,“校序黨庠”誤為“校序黨癢”,“嫗煦麛卵”誤為“嫗煦麑卵”。
3. 讀音相同字義不同及字體相同讀音不同的簡體字,為避免產生誤解,在簡體版中,應采用繁體字。如上聯中“儘供給騷壇品料”中的“儘”,“喑噁叱咤之音”中的“噁”,“太倉裏營狡猾鼠”中的“裏”,“喬妝作丑末鬚髯”中的“鬚”,“倏幻改紺髪珠眸”中的“髪”,下聯中“類鍾毓嶙峋傲骨”中的“鍾”,等等。《江津縣志》簡體版中有的改了,凡未改的仍列為錯別字。
4. 《江津縣志》簡體版對下聯中“種雜壯瑤”句改為“壯瑤”,《振振堂》繁體版用“種雜獞猺”,“獞猺”,是舊時帶歧視性的書寫形式。為增進各民族之間的團結和諧,我認為原文詞語的版本,舊時可用,現時不宜用。因此,用“種雜壯瑤”為好。
知名書法家周浩然1983年書寫的《鐘云舫擬題江津縣臨江城樓聯》木刻版陳列于江津藏聯閣,全聯共錯13字,上聯錯5字,下聯錯8字。從木刻版看,浩公依照《振振堂》繁體本進行書法創作時,校正了4字,誤校了1字,未校正12字。這不能責怪書法長聯的書法家,因為書法家負責按提供的長聯原文進行創作;也不能責怪長聯原文提供者,因為當時可能沒有人對《振振堂》繁體本進行考辨、校正。浩公作為我的學兄、良師益友,相交數十年,我對他十分尊重,書法界的同仁們對他也十分敬仰。而今浩公駕鶴西去,他書寫的《江津縣臨江城樓聯》是他生前的佳作,是他為家鄉人民留下的寶貴的文化遺產。
其他錯誤較多的版本,沒有必要去分析。
為滿足對內對外廣泛使用的需求,《鐘云舫擬題江津縣臨江城樓聯》應有繁體版、簡體版。為此,我考辨校正了兩種版本。校正長聯后,對注釋相應地做了校正,同時修改了長聯譯文。我校正的《鐘云舫擬題江津縣臨江城樓聯》難免疏漏,懇請專家和讀者不吝賜教,予以指正。
校正原文后,我重新創作了草書《鐘云舫擬題江津縣臨江城樓聯》。
如果重慶擬將鐘云舫申報為中國和世界文化名人,那么不僅應保留周浩然先生書寫的《鐘云舫擬題江津縣臨江城樓聯》木刻版,而且應完善長聯的校正版,以免繼續誤傳下去。完善長聯校正版,有利于正確傳承鐘云舫的文化成就。
2012年8月28日于成都三癖齋
(責任編輯:郝幸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