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必然性
新中國建立初期選擇實行國有計劃經濟制度有其歷史的必然性。新民主主義革命成功后,中國面臨的根本問題是如何擺脫經濟落后局面,迅速實現工業化,建立富強文明的國家。然而,實現工業化的基本道路無外乎有兩條,一條是走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走過的道路,即通過市場經濟體制來實現工業化;另一條就是采取當時蘇聯時期的模式,即通過計劃體制來實現工業化。作為執政的中國共產黨,選擇計劃體制以實現工業化目標,自然就成為當時的歷史必然。這是因為,一方面,當時的中國國情不具備與已經完成工業化的西方經濟強國一爭高下的市場競爭力;另一方面,中國在當時根本無法迅速集中有限的資源,有計劃地保證重點目標實現。而計劃經濟體制則要求國家統一掌握主要的資源,采取國有制企業制度,并以此壟斷國民經濟,因此選擇計劃經濟體制就成為客觀必然。
★現實挑戰性
中國經過計劃經濟發展,在不太長的時間內基本完整了工業結構布局,并取得了社會主義建設的初步勝利。然而,工業現代化是一個極為長期的發展過程,如果長期取消市場機制、否定企業作為市場競爭者應具備的獨立性、自主性和競爭力,就很難保證其效率效益持續提高。在這種情況下,實施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目標的改革就成為必然。而中國的經濟改革,國有企業改革成敗與否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隨著改革的逐步深入,這場改革具有了較之以往體制調整更為深刻更富有革命性的意義。很重要的一點,就在于這場改革不僅真正觸及了企業制度,而且越來越從根本上觸及到國有企業的產權制度。實施“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這十六個字,就成為國企邁向現代企業制度的最大特點。
★改革階段性
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來,國有企業改革進程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呈現出由淺至深階段性推進特征。
第一個階段,1978—1992年:國企改革的初步探索
國企改革起步于放權讓利。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以計劃經濟為主,同時充分重視市場調節的輔助作用,調整國家與企業的關系;二是擴大企業自主權,并且把企業經營好壞同職工的物質利益掛起鉤來。1979年7月,國務院先后頒布了《關于擴大國營工業企業經營自主權的若干規定》等五個文件。
國企改革先后出現了多種形式。主要有廠長(經理)責任制,并在大多數國有企業實行承包經營責任制,對一些小型國有企業實行租賃經營,少數有條件的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業開始了股份制改造和企業集團化改革試點。
第二個階段:1993—2003年:國企改革的制度創新
逐步明確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目標。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明確指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明確指出,我國國有企業的改革方向是建立“適應市場經濟和社會化大生產要求的、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和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框架下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是國企改革實踐的重大突破,具有劃時代意義,為國企改革指明了方向。
國有企業戰略性改組與國有經濟布局調整。1995年9月,中共十四屆五中全會明確指出:“要著眼于搞好整個國有經濟,通過存量資產的流動和重組,對國有企業實施戰略性改組。這種改組要以市場和產業政策為導向,搞好大的,放活小的,把優化國有資產分布結構、企業結構同優化投資結構有機結合起來,擇優扶強、優勝劣汰?!苯刂?997年底,在抓大方面,國家集中抓的1 000家重點企業,確定了分類指導的方案。在放小方面,各地堅持“三個有利于”標準,不搞一刀切,采取改組、聯合、兼并、股份合作、租賃、承包經營和出售等多種形式,把小企業直接推向市場,使一大批小企業機制得到轉換,效益得到提高。
第三階段,2004年至今:國企改革的縱深推進
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深化。2002年11月,中共中央在十六大報告中明確要求中央和省、直轄市、自治區兩級政府設立國有資產管理機構,改變部門分割,行使國有資產所有者職能。2003年3月,中央和地方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分別成立,統一了管人、管事和管資產的權力。
國企改革以大企業、產權多元化和治理結構為中心。2003年10月,十六屆三中全會在作出的《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中指出,要建立健全現代產權制度,產權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內容,包括物權、債權和知識產權等各類財產權。《決定》第一次提出“產權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內容”,是對“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的重大創新和歷史突破,進一步明確具體了國企改革的任務和目標。
國企改革與資本市場改革同步進行。2005年4月,中國證監會啟動了股權分置改革試點工作。到2006年末,股權分置改革基本完成,資本市場的功能逐漸回歸,吸引了大量沉睡已久的民間資本,為國企改革提供了一個全國范圍的資源配置平臺,將非常有利于國企改革向縱深推進。
(責任編輯:李萬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