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實體經濟發展出現的問題,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引起的,既與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的協調發展有關,也與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密切相關。要做強做優做大實體經濟,必須從實體經濟自身尋找原因,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加以解決。
黨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再翻一番的宏偉目標。而作為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基礎的實體經濟,既是國家的命脈和根基,也是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在新的形勢下,如何發揮實體經濟的應有作用,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作出更大貢獻?在2012年12月9日召開的第十二屆中國經濟論壇上,國務院國資委副主任邵寧強調指出:“實體經濟既需要回歸,更需要轉型升級。”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實體經濟保持了年均近10%的高速增長,經濟規模躍升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了重要貢獻。然而,我國實體經濟在不斷的升級與發展中,也面臨著一系列挑戰,發展方式的粗放性、低水平的重復建設導致的產能過剩以及創新能力不足等問題,嚴重地阻礙了實體經濟的跨越發展。要做強做優做大實體經濟,必須從實體經濟自身尋找原因,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加以解決。為此,邵寧提出了五大舉措:
——大力調整產業結構 不斷促進產業升級
“推動產業向高端發展,促進產業結構升級,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升實體經濟競爭力的重要環節。”邵寧認為,要實現這一躍升,一方面要大力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充分發揮我國制造業基礎雄厚的優勢,加大企業技術改造力度,圍繞節能降耗、安全生產等重點領域創新研發設計、改造工藝流程、產品質量,創造知名品牌,把附加值高的產品提高到新的水平;另一方面,要積極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抓住經濟危機中的機遇,加大在新材料、新能源、節能環保、信息技術、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投資,突破一些關鍵的核心技術,搶占未來競爭的先機。誰能首先搶占產業制高點,誰就具有了市場話語權、行動先行權、規則制訂權、競爭主動權。
——優化產業組織結構 努力提升產業集中度
優良合理的產業組織結構是產業有效發展和持續發展的基礎。而我國不少產業存在市場布局散亂差、產業集中度不高、盲目擴張、投資效率低等一系列問題。“必須按照市場規律的要求,通過兼并聯合重組等多種形式,整合產業鏈條,形成一批實力雄厚、競爭力強的大公司大企業。”邵寧明確指出,大企業是行業的龍頭和系統集成商,是產業調整的領頭羊,通過推進產業內專業化分工協作,將大企業的技術和管理優勢通過產業鏈傳遞到中小企業,帶動產業鏈乃至全行業經濟素質不斷提高;同時,努力提升在國際分工體系中的層次和我國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大力加強自主創新 持續提升發展動力
模仿與學習是我國改革開放初期在科學技術領域一直沿用的基本方式,因為與西方國家相比,我們技術差距很大,只能靠在模仿中學習,在學習中追趕,這從某種意義上制約了我國的創新意愿與潛力。如今,我國的不少產業已經走過了粗放式的發展階段,如果再依靠模仿和西方技術轉讓就不再具有后發優勢。因此,自主創新擺到了各行各業的面前。中國的實體經濟要實現持續穩定發展,就必須依靠自主創新,從而實現從技術跟蹤者、競爭者到引領者的歷史性跨越發展。如何實現這一目標呢?邵寧分析道:“我們可能不缺資金、可能不缺人才,關鍵是要尋找創新的動力,形成一套完善的體制機制,營造努力創新、寬容失敗的環境,創新不僅僅是技術創新,還包括工藝創新、管理創新、商業模式創新,只有這些創新的要素完美地結合,才能夠做到科研價值和商業價值有機結合,才能真正轉化為生產力。”只有按照市場化原則,建立鼓勵創新的政策體系和激勵機制,充分調動企業家和科技人才的積極性與創造性,我國的創新成果才會如雨后春筍般到處開花。
——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 提升國際化運營能力
我國打開國門,大力實施“走出去”戰略,取得了重要進展,在帶動設備出口、勞動力輸出等方面取得了積極成效。但是,不得不看到,我國開展國際化經營仍然處于初期階段,對國際市場還缺乏深度的認知和全面把握,國際化運營能力還欠缺水平,整合全球資源、打造全球產業鏈體系仍處于起步階段。然而,國際金融危機導致不少發達國家企業的生產經營出現困難,實施境外投資并購,開展大規模的國際化經營,對中國企業來說無疑提供了重要的歷史機遇,必須抓住有利時機,加大“走出去”步伐力度,通過并購聯合等方式,努力獲取國外先進技術、知名品牌、研發人才和能源資源,增強實體經濟配置資源的能力。
“擴大對外投資,將國內部分技術成熟、國際市場需要大的優勢產業和傳統產業向境外延伸,擴大國外工程承包,帶動國內設備產品出口和勞務輸出,有效發揮和提升現有的生產能力。”為企業“走出去”支招兒,邵寧獨具慧眼。
“走出去”的背后免不了有風險,為了防范不測,邵寧特別強調:“要建立適應國際化經營企業組織結構,完善境外投資的決策制度,強化企業風險管理,提升國際化經營的能力和水平。”當然,在“走出去”中要站穩腳跟,也要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堅持誠信經營,保證產品和服務質量,保護好當地的環境,保護好員工的權利,積極參與所在國的公益事業,用好國際組織的舞臺,努力樹立負責任的企業形象。邵寧的告誡尤其中肯管用。
——不斷強化企業管理 努力增強發展內功
我國不少企業管理在發展中具有先天不足,雖然歷經改革洗禮,也積累了不少經驗,并在前進中不斷加以完善,創造出了一大批獨具特色、卓有成效的先進企業管理方法,但從整體上看,我國企業管理水平不高,與國際知名大企業相比,仍然存在較大差距。這主要從基礎管理上看,很多企業雖然規模不斷增長,但整體素質并沒有同步提升,一些企業還沒有統一高效的管理系統,集團管控能力不強,甚至有的企業仍處于管理粗放的狀態。從管理創新上看,我國企業基本處在模仿和跟隨階段,具有中國特色的企業管理模式還沒有取得實質性的突破。提升實體經濟的發展水平,必須切實加強和改善企業管理,向管理要效益、要競爭力。“首先要完善公司治理機制,這是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根本性的制度保證。”邵寧強調,必須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形成協調運轉、有效制衡、科學決策的體制機制,不斷提高企業的管理效益和管控水平。
中國國有企業尤其是中央企業,大多數處在實體經濟領域,在推動實體經濟發展中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然存在著很多的挑戰,必須加快轉變發展方式,不斷提升發展質量,為推動我國經濟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責任編輯:邱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