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經濟學的分析表明,政府擁有“三只手”,即無為之手、扶持之手和掠奪之手。我們在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中,應當發揮政府無為之手、扶持之手的作用,充分發揮市場無形之手、限制政府掠奪之手。目前,中國經濟改革進入了深水區,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政府和企業的關系,因此,必須更加尊重企業主體,尊重市場規律,尊重企業發展規律,更好地讓企業在激烈的市場中破浪前行。
記者:金教授,作為專家,請您概括一下我國國有企業改革成就及其地位和作用。
金思宇:從改革開放至今,中國的國企改革經歷了從擴權讓利、承包經營到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從破產關閉、重組并購到國有經濟布局戰略性調整、不斷探索與不斷深化改革的歷程。經過30多年的艱苦努力和不斷探索,應當說國有企業改革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不僅推進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而且使得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和影響力得到更好的發揮,既有力地保證了中國國民經濟的穩定運行和持續增長,又有效地增強了中國經濟總量和國際競爭力。
國有企業是中國國民經濟的支柱,是中國共產黨執政的基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重要特征,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力量。國有企業改革是整個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尤其是作為國企核心的中央企業,改革后表現出更加充分的市場活力與競爭力。“十一五”期間,中央企業資產總額、營業收入、上繳稅金和稅后凈利潤等主要經營指標均實現了翻番,國有資產年均保值增值率達到115%。預計中央企業第三個任期(2010—2012年)實現利潤3.6萬億元,比上一任期(2007—2009年)增長43.6%;國有資本保值增值率超過125%。2002—2012年,中央企業資產總額從7.13萬億元增加31.2萬億元。據國務院國資委統計數據表明,2012年1—11月,中央企業實現營業收入20.1萬億元,同比增長8.9%;實現利潤總額1.1萬億元,與上年同期基本持平;已交稅金1.7萬億元,同比增長12.8%,高出全國同期稅收收入3個百分點。全國國資委監管企業資產總額69萬億元,同比增長15.1%。
壟斷行業成為改革“邊緣地帶”
記者:大家并不否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國有企業改革所取得的成就,但行業壟斷、效率低下等問題備受社會關注和批評,您是怎么看待這個問題的?
金思宇:改革開放以來,由于壟斷行業的改革是市場化改革的“邊緣地帶”,因而處于這些行業中的大多數大型國有獨資或國有控股企業的改革步伐明顯滯后于一般性競爭行業中的國有企業。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其一,許多壟斷領域準入門檻高,一直沒有完全對國內民營企業開放。其二,壟斷行業的大型國有企業股權結構比較單一,產權改革推進步伐較慢。其三,政企合一體制下壟斷行業的大型國有企業的政府公共服務目標和盈利目標往往被混為一談,企業提供產品或服務的經營性和公益性的矛盾未能有效解決,加上壟斷容易導致資源配置低效率,造成一些企業運行效率不高,時常遭到社會輿論和公眾批評。以電信行業為例:據有關研究報告顯示,在對16家美國、英國、日本年收入在10億美元以上的電信運營商和國內4家企業進行的DEA分析中,日本、英國、美國和中國企業的平均DEA值分別是100、78、68和45,中國電信運營商得分與發達國家同類企業相比差距十分顯著,運營成本和服務收費均偏高。不過,話也說回來,90%的國有企業已經逐步成為完全競爭性企業。
記者:您認為哪些壟斷行業必須盡快進行改革?深化壟斷行業國有企業改革的基本目標是什么?
金思宇:壟斷行業是中國國有經濟最集中和控制力最強的領域。研究推進壟斷行業改革,這是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谀壳安煌瑝艛嘈袠I國有企業改革的步伐不一致,同時考慮到壟斷行業國有企業改革需要與國有經濟戰略性重組協同推進,因此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不能搞“一刀切”,應實施有步驟的“精細化改革戰略”。
一是要分類推進改革。對于已經實行政企分開、政資分開和進行初步分開、引入競爭機制的電力、電信、石油、石化、民航等行業,要繼續完善相關改革措施,重點是根據產業發展實際進一步放寬市場準入,引入新的市場競爭主體,重組行業結構,增進企業效率。加快推進鐵路、郵政和鹽業等企業的體制改革,積極推進政企分開、政資分開和政事分開改革。同時加強行業監管,通過建立健全壟斷行業的監管體系,增強壟斷行業監管的有效性。
二是要對每個壟斷行業及產業鏈條各環節的性質(自然壟斷性、國家安全和戰略的關系等)進行梳理。從國有經濟布局的角度研究這些行業及產業鏈各環節對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的影響程度,并根據影響程度來分析這些行業和領域的重要性,針對不同重要性類型行業分別界定國有企業的控制程度,確定國有企業的股權權重。
三是根據推進國有企業戰略性改組的要求,進一步減少國資委直接管理的國有企業數量,并根據每家企業的使命和發展戰略,選擇不同的公司治理和管理方式。
四是深化壟斷行業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對壟斷行業工資總額和工資水平的雙重調控政策,嚴格規范國有企業經營管理人員的收入,并完善監管辦法。
深化壟斷行業國有企業改革的基本目標可以概括為六個字:“惠民、強企、興國”。所謂“惠民”,就是要讓老百姓得到更多實惠和更加滿意的公共產品服務,實現社會福利的帕累托改進;所謂“強企”,就是要創建世界一流企業,促進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提升國有企業的國際競爭力;所謂“興國”,就是要增強國有經濟的活力、控制力和影響力,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地發展,提高國家的國際地位和競爭力。據此,深化壟斷行業國有企業改革重點,就是要實行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放寬市場準入,引入競爭機制,同時加強監管,以提高資源配置效率。
改革核心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系
記者:目前,中國經濟體制改革進入了深水區和關鍵期,國有企業改革的任務依然十分艱巨,那么您認為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和目標有沒有變化?根本問題在哪里?未來發展趨勢又將如何?
金思宇:目前,國企改革問題不僅僅是個經濟制度和經濟體制問題,也是關系國家政治的根本問題,是一個最復雜最敏感最難解決的世界性難題。從某種意義上講,中國國有企業改革是一個不斷解決政企不分、政資不分的經濟改革與政治改革互動的過程。從政府和國有企業之間的關系發生重大變化看,政企分開已經邁出了實質性的步伐,國有企業以全部法人財產對外承擔責任,成為獨立的法人實體。全國90%以上的國企完成了公司股份制改革。2012年國有控股上市公司達到953家,占A股上市公司總市值的一半以上。多數國企都建立了股東會、董事會、經理層和監事會等機構,勞動、人事、分配三項制度改革逐步深化……多項制度的建立,對國有企業監管方式不斷完善,基本形成了企業國有資產經營管理的監督體系。
但我們同時還應看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遠未完善,有些領導干部還在自覺不自覺地沿用行政手段來管理經濟,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還沒有完全形成,計劃經濟時期遺留下來的很多不適應今天經濟發展需要的行政審批項目還有所保留。之所以存在這些問題,歸根結底就在于我們還沒有完全厘清政府和市場的關系。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政府和市場各自的邊界到底在哪里,這個關系不理順,不僅妨礙公平競爭,影響市場正常運行的效率,還會滋生腐敗。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必須更加尊重市場規律,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為什么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國內外的理論和實踐證明,市場經濟體制是人類配置資源的一種有效方式?,F代經濟學的分析表明,政府擁有“三只手”,即無為之手、扶持之手和掠奪之手(指政府的權力過大并沒有受到制約)。我們在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中,應當發揮政府無為之手、扶持之手的作用,充分發揮市場無形之手、限制政府掠奪之手。目前,中國經濟改革進入了深水區,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政府和企業的關系。因此,必須更加尊重企業主體,尊重市場規律,尊重企業發展規律,更好地讓企業在激烈的市場中破浪前行。
誠然,執政黨和政府有發展經濟的根本任務,但發展經濟的主體并不是政府,而是企業。政府的職責更多的是為不同的市場主體提供一個公平有序的市場環境。近幾年,所謂的“國進民退”問題在社會上引起了廣泛關注。事實上,我國的國有企業通過戰略性調整和改組,形成了比較合理的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建立起了比較完善的現代企業制度,經濟效益明顯提高,科技開發能力、市場競爭能力和抗御風險能力明顯增強,使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中更好地發揮出主導作用,這種“退中有進、以退為進”的國有企業改革模式,不僅促進了國有經濟自身的發展,同時也優化了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整個國民經濟的系統結構與戰略布局。從這個意義上說,既非“國退民進”,也非“國進民退”,而是“國民共進”。之所以會有“國進民退”的爭議和抱怨,其實更多的還是因為民營企業在與國有企業的競爭中處于一個不完全公平的境地,這才是問題的癥結所在。政府要做的就是研究落實如何讓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包括外資企業處于一個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政府要管好該管的,至于不該管的則應由市場去引導去調節。只有如此,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才能夠平等競爭、相互促進、優勝劣汰,共同為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貢獻力量。
因此,我們認為,在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歷史進程中,要實現公有制與市場經濟的“有效結合”,最重要的就是使國有企業形成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管理體制和經營機制。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堅定不移地發展壯大國有經濟。國有企業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力量,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支柱,是我們黨執政的重要基礎。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堅定國有企業改革的信心和方向,不斷探索公有制多種實現的新思路新形式,在深化國有企業改革上邁出新步伐、取得新突破。
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是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和目標。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并將現代企業制度的特點概括為“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這十六個字。改革的主要目標是把企業的所有權同國有資產經營權劃分開。近年來,國有企業經過艱苦改革,管理體制和經營體制發生了很大變化,極大地激發了企業活力和競爭力。
習近平總書記在新的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中國的今天,也就沒有中國的明天。改革開放是一項深刻而全面的社會變革,每一項改革都會對其他改革產生重要的影響,每一項改革都需要其他改革協調配合。時至今日,國有企業改革仍然是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也是經濟體制改革過程中最為困難復雜和爭議最多最大的改革。國有企業改革發展的任務仍然艱巨而繁重,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依然任重道遠。一些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尚未根本解決,又面臨著新情況、新問題和新挑戰,因此,需要以更大的政治勇氣、非凡的膽略、智慧和足夠的魄力與耐力。
正如國務院國資委主任王勇指出,國企改革與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還有相當差距,發展方式仍然粗放,監管體制有待完善,各種社會負擔依然沉重。深化改革是中央企業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的動力,改革是可以用好的最大紅利,但是改革仍處于過程之中,需要進一步解決的體制、機制、結構和歷史遺留問題仍然很多,難度也越來越大。一些企業存在重發展輕改革的傾向,對突破改革重點難點問題有畏難情緒,重點領域改革進展相對遲緩。需要進一步解決體制問題、機制問題、結構問題與歷史問題。這是對國企處境的清醒認識,也是對歷史方位的一個準確定位。
國有企業是國家的“名片”,是代表國家參與國際競爭的骨干力量,但與國際先進企業相比,我們的國有企業在創新能力、管理水平、品牌知名度、市場影響力等方面仍有不小差距。美國管理學家赫曼·梅納德說:“未來屬于企業,社會中心將是企業,因為企業將是社會的中堅力量、經濟基礎、左右世界的主要力量?!泵绹眹鴦涨浠酐湸闹毖圆恢M地指出“競爭中立”原則主要針對中國,“因為中國國有企業近年來憑借政府支持,實力大增,在國際經濟競爭中對美國企業構成巨大挑戰”。所以,在全球經濟放緩或再度陷入衰退的情形下,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以“中國威脅論”千方百計地圍攻或狙擊中國國企。因此,我們要時刻牢記和勇于承擔歷史使命,進一步堅定搞好國有企業的信心,毫不動搖、理直氣壯地發展壯大國有經濟,堅持國有企業市場化、公眾化、法治化改革的方向。
分門別類推進不同國企改革
中共中央“十二五”規劃建議中明確要求,要推進國有經濟戰略性調整、加快國有大型企業改革、深化壟斷行業改革。從目前國企存在的問題及其使命看,需要繼續積聚改革動能,推動改革深化。這既要求國企改革思路應進一步拓展明確,也要求國企具有尋找改革動力的自覺意識。為了避免國有企業改革倒退回潮或陷入新一輪困境,我們必須要在“十二五”期間主動做好頂層設計,毫不動搖地堅持改革方向,堅定不移地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提高改革決策的系統性、科學性,增強改革措施的針對性和協同性。
未來幾年,我們要繼續推進國有經濟戰略性調整和布局優化,健全國有資本有進有退、合理流動機制,促進國有資本向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與此同時,加快推進國有經濟轉型升級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進一步完善業績考核評價體系,放棄單純的“利潤至上”的改革思維,樹立“國有經濟分類布局,國有企業分類改革”的基本思路。既強調國有企業的盈利性,又兼顧國有企業的公益性,加強對不同類型國企的分類公司治理機制建設,繼續完善國資監管體制機制。既要加強黨對國有企業的領導,又要改進和完善黨對國有企業的領導方式,使其適應市場競爭規則、適應法律要求、降低體制成本。
國有企業大致分為公益性行業、壟斷型行業和競爭性行業三種類型,各自的發展路徑、實踐模式和戰略目標不同。公益性行業國企強調公共服務功能,壟斷型行業國企強調社會公共性作用,競爭性行業國企強調盈利性。國務院國資委副主任邵寧認為:“國有大型企業改革的總體方向是公眾化、市場化,就是通過資本市場把現有的大型國企改造成為上市公司,使之成為獨立的市場競爭主體,成為公眾企業。”這項改革能使大型國有企業實現市場化、多元化,使其完全按照市場的要求進行經營和運作。
我們認為,國企改革的主導方向應由“國有國營”轉向“股份制”,讓公益性國企充分公益化,讓競爭性國企充分公眾化;由國企改革向國資改革轉變,尋找國有資產資本化的管理形式。推動具備條件的國有大型企業實現整體上市,不具備整體上市條件的國有大型企業則要加快股權多元化改革,對有必要保持國有獨資的國有大型企業要加快公司制改革。在所有制公有經營權分離的基礎上,實現國有企業改革,真正按照企業發展的自身規律,建立起專業懂行、決策有效的法人治理結構。為強化其“全民所有”的功能、價值和意義,國家可考慮將滯留于一般產業的國有資本的30%或許50%劃轉到社保和公益性基金,使國有資產回歸到全民所有、全民分享的本性。
值得一提的是兩年前,我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首次提出了國有企業改革發展“十大趨勢”,分別為企業集團化、股權多元化、決策科學化、治理規范化、營運流程化、財務信息化、資本證券化、人才市場化、監管動態化和考核價值化趨勢。這一論點發表后引起了社會強烈反響,至今仍然具有前瞻性和指導性。
國企“走出去”與有效風險防范
記者:近年來,國有企業采取多種方式“走出去”取得了積極的進展,在激烈的國際市場中提升了我國一些產業的競爭力,也為我國增強了國際話語權。請您談談我國國有企業在對外投資和“走出去”方面的情況,您認為我國國有企業參與國際競爭和國際化經營過程中應當注意哪些問題?
金思宇:近年來,國有企業特別是中央企業采取多種方式“走出去”,不僅與跨國公司同臺競技,擴大了我國國際市場份額和提升了我國產業競爭力,而且還積極參與相關國家經濟合作,為我國增強國際話語權作出了重要貢獻。
據中國商務部公布的數據顯示,2012年前11個月,中國累計實現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625.3億元,同比增長25%。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對加拿大大型能源企業尼克森公司的收購案令人關注,這筆總額達150億美元的交易成為中國最大的一次單筆對外投資行動。據法國《費加羅報》稱,2012年中國企業海外并購激增,一年間,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同比增長25%。中國三分之一的并購與歐洲有關,北美的比例為20%。中投公司以3.85億歐元獲得了歐洲通信衛星公司7%的股權,而且還購入了英國泰晤士水務公司8.68%的股份。來自湯姆森路透集團的數字顯示,中國對外并購總量增加了28%。這與全球并購總量下降2.8%的背景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羅迪厄姆咨詢集團估計,中國2012年在美國企業的投資達到創紀錄的80億美元,這些公司的經營范圍包括清潔能源、化石燃料和娛樂中心等。
毫無疑問,隨著經濟全球化與國際競爭加劇,國有企業在不斷發展壯大的過程中,必然要走出國門,立足國際市場。我們國家資本短缺的時代已經成為歷史,勞動力無限供給的時代也已經走到盡頭了,資本出現了相對過剩,所以,國企“走出去”是必由之路,也是服務于我們國家戰略的需要。目前,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經濟發展整體上進入了中等收入國家的階段。正如商務部部長陳德銘所說:“中國企業對外投資是一種必然趨勢。”據世界銀行計算,2010—2012年,中國在非洲的投資總額為1 010億美元。中國政府承諾,在未來3年中國將為非洲國家提供200億美元的貸款。
“中國不會永遠只滿足于購買美國國債。中國有著近3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也為這種投資創造了條件,中國不會看著手里的美元在美聯儲第三輪量化寬松政策的影響下逐步貶值,而是應該把它化解成實體經濟,也為世界繁榮作貢獻?!标惖裸憣ν馊绱吮硎?。
然而,中國的國有企業“走出去”常常受到歐美國家的猜忌和阻撓,無法做到游刃有余。況且,我國國有企業國際化經營能力還是比較弱,國有企業跨國經營指數遠低于國際水平,缺乏與國際化經營相適應的高素質人才隊伍。一些企業對國際化經營缺乏總體戰略和發展規劃,境外經營風險意識不強,管理制度不夠完善,境外重大經營風險和資產損失時有發生。
因此,我們認為,必須要為國有企業改革與發展開拓有利的發展空間。一方面,國有企業自身要積極參與國際交往,敢于參與國際競爭;另一方面,外貿、外資、外交等部門也要協同作戰,加大支持力度,拓展發展空間,維護合法權益,鼓勵和引導我國國有企業“走出去”“走得穩”“走得好”。但是,國有企業在實施“走出去”戰略和國際化經營過程中,應該特別注意兩個方面,一方面積極鼓勵企業“走出去”,另一方面一定要注意有效防范境外投資風險,加強風險評估。因為這個我們有很多經驗教訓。比如說上汽集團購買韓國雙龍集團的股份,對它的技術、人才、管理以及法律了解不夠,最后損失慘重。所以,國有企業“走出去”一定要加強對東道國政治風險、財務風險、社會管理風險加以評估,提升企業化解風險和防范風險的能力。
隨著時間的推移,在中國對外直接投資中雖然國有企業仍然是其中的主角,但是民營企業的地位正在上升,其投資的策略和方式也在發生著變化,投資行為更加謹慎,或是少數參股,或是投資多元化。
在科學研判中把握國企改革發展路線圖
記者:請您對2013年世界經濟形勢作個總體判斷,談談國有企業改革發展的總體要求和思路,深化改革的重點應當放在哪些方面?
金思宇:好的。我們認為,2013年,全球經濟仍處于危機后的深度調整期,金融危機的影響呈現長期化趨勢,國際環境充滿復雜性和不確定性。最近,美國國會參眾兩院通過了一項避免所謂“財政懸崖”的妥協方案,6 000億美元的緊縮措施可能導致美國經濟再次陷入衰退。預計美國經濟增長將保持在1.9%。同時也應看到,發達國家實施再制造業化戰略,以互聯網、新能源為代表的第三次工業革命正在興起,全球產業結構調整出現新動向。
從國內看,我國發展仍面臨不少風險和挑戰,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依然突出,結構改革不到位和需求增長乏力等問題難以根本改觀。國內經濟運行處在尋求新平衡的過程中,經濟增長下行壓力和產能相對過剩的矛盾有所加劇,企業生產成本上升和創新能力不足的問題并存,經濟發展和資源環境的矛盾依然突出。在中國經濟持續30年高增長之后,目前我國經濟發展的幾個重要的支撐性因素已經在發生變化:一是要素成本在快速上升。二是技術來源將會出現問題。三是市場方向也出現了變化。國務院國資委副主任邵寧在一次地方國資研究工作會上分析說:“中國經濟高增長的時代即將結束。中國經濟將從一種短缺的、趕超式的經濟形態逐漸轉變為一種過剩的、成熟的經濟形態,趕超的效應、后發的優勢趨于衰減,經濟增長的合理區間將從10%左右逐漸下降。這將是中國經濟發展一個重大的階段性變化,其影響可能比國際金融危機還要大。”我們認為,全年經濟增長速度將會減緩,中國2013年GDP增長預期目標設定在7.5%、CPI為4%左右。
從目前看,中國經濟發展已從一個比較容易的發展階段進入一個不太容易的轉型發展階段。黨的十八大報告特別強調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在高新技術方面,我們現在跟發達國家相比還處于明顯的劣勢地位。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離不開國家在科技、教育等方面的大力投入,離不開航空航天等尖端技術領域的不斷突破,更離不開自主創新主體——企業在市場行為中的智慧選擇。
為此,我們必須著力提高戰略意識,強化科學決策體制建設。通過技術創新、產品創新、商業模式創新,著力重構中國國有企業的競爭力基礎,把成本優勢逐步轉移到技術優勢、品牌優勢或服務優勢上來,管好投資和并購,不能再盲目擴大規模。依靠自主創新,實現新的產業升級,使之進入新的市場、進入更高的產業層次。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2013年要繼續把握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繼續堅持房地產市場調控政策不動搖,充分利用國際金融危機形成的倒逼機制,把化解產能過剩矛盾作為工作重點。從政府層面上看,主要是三個問題:一是運用好財政、貨幣政策及其金融杠桿和基礎設施投資手段,穩定經濟發展,防止過度減速,實現穩中求進;二是動用一切資源和手段,促進產業升級,促進自主創新;三是妥善處理好制造業過剩的生產能力,讓該退出的生產能力盡快穩定地退出。
201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做好政府、人大、政協換屆工作的重要一年,也是新一屆中央政府實施新政的開局之年。2013年,國有企業改革發展的總體要求或者路線圖是: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部署,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緊緊圍繞主題主線,牢牢把握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進一步落實國資委的頂層設計和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意見,調整布局結構,強化創新驅動,提升管理水平,完善國資監管,提高黨建工作科學化水平,不斷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積極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為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我們認為,做好2013年國企改革發展的工作,應當著眼于進一步推進經濟結構布局調整,提高國有資源的優化配置;著眼于進一步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推動產業升級;著眼于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改善和保障民主。
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就是實現“四個轉變”: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把推動國有經濟發展的著力點轉移到深化改革增強國有企業活力上來,轉移到調整優化國有經濟布局上來,轉移到強化創新培育發展動力上來,轉移到完善監管提供體制機制保障上來。
具體地講,第一,要重點抓好“四個突出”,即突出深化改革,突出結構調整,突出創新驅動,突出管理提升。
第二,要著力抓好以下六項工作:
一是切實采取有效措施,確保生產經營穩定增長。要科學研判形勢,及時調整經營策略,加強市場開拓力度,繼續大力推進降本增效,強化業績考核導向作用,嚴格落實穩增長、提效益的責任。
二是深入推進布局結構調整,提高資源配置效率。要進一步推進企業聯合重組,推動國有資本向重點行業和領域集中、向優勢企業集中、向主業集中,進一步推進產業升級,提高產業整體素質。加快走出去步伐。
三是深入推進企業改革,增強企業活力。要推行公有制多種實現形式,繼續深化建設規范董事會試點工作,繼續深化人事、用工、分配三項制度改革,加大力度解決歷史遺留問題,減輕企業辦社會負擔。
四是抓好科技創新工作,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要積極推進技術創新體系建設,深入推進企業科技資源整合,切實加大研發投入,依托重點工程和重大科技專項加快培養創新人才。加強產業組織創新、商業模式創新、產品創新、品牌創新,培育創新文化和機制。
五是強化企業管理,夯實科學發展基礎。加強集團運營和管控能力建設,深化全面預算管理,加強全面風險管理,強化基礎管理。
六是進一步加強企業黨的建設,提高黨建科學化水平。強化責任落實,確保企業和諧穩定發展。
(責任編輯:邱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