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0年2~6月,對長江師范學院校園白頰噪鹛(Garrulax sannio)的取食生態位進行了初步研究。結果表明,在該校園內共觀察到白頰噪鹛165只,取食行為365次,白頰噪鹛主要傾向分布于建筑區及其周邊綠地(55.62%),其次為喬灌林(19.45%)、水域(12.33%)、農田(12.60%);白頰噪鹛的取食策略是采取拾取的取食方式(73.70%,B=1.74),以地面作為最佳的取食基質(32.88%,B=4.24)和取食高度(45.75%,B=3.00);白頰噪鹛的取食生態位很廣,為雜食性鳥類,對生境表現出較強的適應性。
關鍵詞:長江師范學院;白頰噪鹛(Garrulax sannio);取食生態位;適應
中圖分類號:Q959.7+3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3)02-0402-03
白頰噪鹛(Garrulax sannio)隸屬于雀形目(Passeriformes)畫眉科(Timaliidae)噪鹛屬,僅有3個亞種,即四川亞種(G. s. obletans)、云南亞種(G. s. comis)、指名亞種(G. s. sannio)[1,2],全部為當地留鳥。本研究對象為四川亞種[3],是中國南方常見的低山灌叢鳥類之一,該物種已被列入《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因鳴聲優美,廣受人們喜愛,為觀賞鳥類,在長江師范學院為鳥類優勢種[4,5]。國內外學者對白頰噪鹛的研究有過一些報道,大都集中在繁殖習性[6,7]、巢寄生[8]、消化系統[9]、鳴聲[10]等方面,尚未見白頰噪鹛生境分布和取食方面的研究。為此,本研究對長江師范學院白頰噪鹛的生境分布、取食生態位進行了初步研究,以期為白頰噪鹛的保護以及城市自然保護規劃提供理論依據。
1 研究區域與方法
1.1 研究區域
長江師范學院李渡校區地處重慶市涪陵區,位于四川盆地東南邊緣、重慶市中部,E 106°56′-107°43′,N29°21′-30°01′,熱量豐富、雨量充沛,云霧多、 日照少、風力小,屬中亞熱帶濕潤氣候,年平均氣溫17.0~18.8 ℃,常年降水量為1 000~1 400 mm。面積84.14 hm2,其中綠化面積35.4 hm2。冬暖夏熱,春早秋短, 四季分明, 無霜期長等氣候特點,對鳥類的繁殖生長十分有利[11]。
根據校園植被類型、建筑比例、干擾因素等差異,將生境劃分為①喬灌林: 落葉或常綠闊葉林、針葉林以及大量灌叢的人工次生林;②農田:校園內種植各種水果和農作物的區域;③水域:校園內的人工湖和河流;④建筑區:各種人為建筑及其圍繞的空地、道路和草坪[12]。
1.2 調查方法
根據觀察,白頰噪鹛膽大不畏人,容易近距離觀察,為此本研究采用直接觀察法中的隨機取樣法和掃描取樣法,調查選擇在天氣晴朗、少霧、無大風的情況下進行,調查時間為2010年2~6月,一般在早上6∶00~9∶00和下午17∶30~18∶30。調查時兩人一組,用望遠鏡觀察,記錄白頰噪鹛取食所處的分布生境和取食行為,取食行為包括取食方式(拾取:直接用嘴從基質表面啄取靜止或移動緩慢的食物;探取:用嘴或爪探取基層表面之下的食物,然后取食;出擊:靜棲于某處,見到食物時飛出捕取,然后再飛回原處或附近;飛取:在空中鼓翼懸停取食靜止的食物;追捕:在空中或枝條間追趕捕食快速移動的獵物)、取食基質(葉層:包括植物葉、花和果實;小枝:直徑小于1.5 cm的小樹枝;粗枝:大于1.5 cm的側枝;樹干:直徑大于15 cm的所有枝、干,以及大于7 cm的小樹主干;地面;空中;水中)、取食高度(地面:0~0.1 m;低層或灌叢:0.1~1.0 m;中層:1.0~5.0 m;高層或樹冠:大于5.0 m)。
1.3 數據分析
所收集的數據用Microsoft Excel 2003對白頰噪鹛的生境分布、取食方式、取食基質、取食高度進行分析,計算出白頰噪鹛的取食生態位寬度用Simpson多樣性指數(B)[13]表示,
B=1/■Pi2
式中,Pi為第i種食物在所有被利用的食物中所占的比例。
2 結果與分析
2.1 生境分布
試驗共觀察到白頰噪鹛165只,取食365次。由圖1可知。根據校區的實際情況,白頰噪鹛的棲息及取食生境分為4類:建筑區(203次,55.62%)、喬灌林(71次,19.45%)、水域(45次,12.33%)、農田(46次,12.60%)。白頰噪鹛主要傾向于建筑區及其周邊綠地,此生境為白頰噪鹛的主要取食地,其次為喬灌林、水域和農田。
2.2 取食生態位
2.2.1 取食方式 由圖2可知,白頰噪鹛的取食方式有5種,即拾取(269次,73.70%)、探取(60次,16.44%)、出擊(20次,5.48%)、追捕(15次,4.11%)、飛取(1次,0.27%),白頰噪鹛的主要取食方式為拾取,其次為探取,取食方式的生態位寬度為1.74。
2.2.2 取食基質 由圖3可知,白頰噪鹛的主要取食基質有6種,即地面(120次,32.88%)、葉層(102次,27.95%)、小枝(47次,12.88%)、粗枝(61次,16.71%)、樹干(23次,6.30%)、空中(12次,3.29%),地面和葉層成為白頰噪鹛的主要取食基質;另外,在調查中也發現了少量白頰噪鹛也會在建筑區的建筑物屋頂取食,白頰噪鹛在取食基質上表現出了較強的適應,其生態位寬度為4.24。
2.3 取食高度
由圖4可知,白頰噪鹛在各取食高度均有取食行為,利用率最高的取食高度為地面(167次,45.75%),其次為中層(101次,27.67%)、低層(77次,21.10%)、高層(20次,5.48%),其生態位寬度為3.00。
3 小結與討論
長江師范學院李渡校區校園建設將原有連續的生境分割成幾個斑塊,對鳥類分布和繁殖產生了一定的影響。鳥類所依賴的食物種類、數量、分布、來源等都發生了巨大的改變,而這些食物資源的改變對鳥類取食集團的數量、分布、物種組成、結構等都有著深遠的影響。
隨著校園的建設,建筑區所占的比例越來越大,綠化面積也逐漸增加,眾多的人造景觀代替了自然林地,鳥類在建筑區及其周邊綠地的主要食物來源是分布于地面或草叢的廢棄垃圾、植物種子、谷粒、面包等食物碎屑[14],因此少數幾種以地面拾取來獲取食物的鳥類和雜食性鳥類在取食上具有很大優勢。本研究發現,白頰噪鹛不僅主要分布在建筑區及其周邊綠地,而且采用的取食方式也為拾取,取食基質和取食高度均以地面為主,這說明了白頰噪鹛為適應校園破碎化生境、人為干擾在取食策略上發生了改變,以最大程度適應新的生境類型,這也是其逐漸能成為校園優勢種的主要原因之一。
另外,白頰噪鹛的取食生態位很廣,這也是它們成為校園優勢鳥種的原因之一。從生境分布來看,白頰噪鹛不僅分布在建筑區,而且在喬灌林、水域、農田也有分布,且喬灌林的比例達到19.45%,大面積的喬灌林不僅為白頰噪鹛提供了豐富的食物,也為白頰噪鹛提供了筑巢地。從取食方式來看,除拾取外,探取也成為白頰噪鹛的主要取食方式。究其原因,我們認為這主要與其食性密切相關,非育雛季節白頰噪鹛采用拾取為主,主要以植物性食物為主,比如植物的種子、芽、果實,而到了育雛季節白頰噪鹛采用探取為主,主要以動物性食物為主,比如甲蟲、象甲、金龜甲等昆蟲,動物性食物可以提供蛋白質等雛鳥生長發育所必需的物質[15]。從取食基質和取食高度來看,中層和葉層也成為白頰噪鹛取食的重要區域,它們在此主要采食喬、灌木的芽、嫩葉、花、花蜜、果實和捕食喬、灌木上的昆蟲。
總之,白頰噪鹛往往采取最佳的取食策略來適應破碎化生境和各種干擾,以維持、擴大其種群數量,成為當地的優勢種群,提高與其他鳥類物種的生態位競爭力。
參考文獻:
[1] 鄭光美.中國鳥類分類與分布名錄[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2] 鄭光美.世界鳥類分類與分布名錄[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
[3] 李桂垣.四川資源動物志(第三卷 鳥類)[M].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
[4] 鄭光美.鳥類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5.
[5] 曹長雷.長江師范學院校園夏季鳥類群落與多樣性分析[J].生物學雜志,2009,5(26):44-47.
[6] 李桂垣.白頰噪鹛繁殖習性的初步觀察[J].動物學研究,1982, 3(3):245-251.
[7] 朱 峰,周材權,楊志松,等.四川南充白頰噪鹛的繁殖行為觀察[J].動物學雜志,2010,45(4):150-155.
[8] 蔣迎昕,梁 偉,楊燦朝,等. 鷹鵑在白頰噪鹛巢中寄生繁殖[J].四川動物,2007,26(3):509.
[9] 姚永芳,徐懷亮,潘 陽.白頰噪鹛消化系統形態的初步研究[J].畜禽業,2008,38(12):38-41.
[10]李 明,郭延蜀,韓艷良,等. 白頰噪鹛四川亞種繁殖期鳴聲聲譜分析[J].四川動物,2009,28(6):913-916.
[11] 曹長雷,曹 玉,蔣 兵.長江師范學院鳥類調查及保護對策[J].安徽農業科學,2011,39(13):7809-7810,7899.
[12] 曹長雷. 長江師范學院校園白鹡鸰(Motacilla alba)的生境分布和繁殖習性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09,37(35):17530-17532.
[13] MACARTHUR R H. Geographical Ecology[M]. New York: Herper Row,1972.
[14] LANCA STER R K, REES W E. Bird community and the structure of urban habitats[J]. Canadian J of Zoology,1979,57: 2358-2368.
[15] 孫仁杰.廣西底定自然保護區鵯科鳥類群落研究[D]. 南寧:廣西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