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香蒲(Typha orientalis)是一種優良的水生觀賞植物。 2008年首次在香蒲上發現一種鉆心蟲——稻蛀莖夜蛾(Sesamia inferens)。該蟲鉆蛀香蒲莖稈,造成枯心、無法抽穗,嚴重影響香蒲的觀賞價值。室外觀察和室內飼養結果表明,稻蛀莖夜蛾在武漢地區1年發生4代,以幼蟲在香蒲莖稈內越冬,次年4月上旬老熟幼蟲化蛹羽化。越冬代發生在4月上旬至5月中旬,第一代發生期為6月中旬至8月上旬,第二代發生期為7月下旬至8月下旬,第三代發生期為9月上旬至10月中旬。初步研究了香蒲稻蛀莖夜蛾的生物學特性及為害情況,提出了合理的防治措施。
關鍵詞:香蒲;稻蛀莖夜蛾;生物學特性
中圖分類號:S43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3)02-0319-02
香蒲(Typha orientalis)又名蒲草,為香蒲科(Typhaceae)香蒲屬(Typha)多年生挺水或沼生植物,葉綠穗奇,常用于點綴園林水池、湖畔,構筑水景,宜做花境、水景背景材料,也可盆栽布置庭院。香蒲適應性強,凈化污水效果好[1],為優良的水生觀賞植物。2007~2008年對武漢市部分公園的香蒲進行調查,發現鉆蛀性害蟲為害香蒲莖稈,造成枯心、無法抽穗,為害率達40%以上,嚴重影響香蒲的觀賞價值,經鑒定該蟲為稻蛀莖夜蛾(Sesamia inferens)。目前國內外尚無該蟲為害香蒲的研究報道。通過室內飼養和室外觀察,對香蒲上稻蛀莖夜蛾的生物學特性及為害情況進行了研究,現將初步結果報道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室外觀測
主要地點為武漢市解放公園、武漢市月湖公園和武漢植物園香蒲種植區,每3~5 d定點和隨機調查1次,進行拍照和文字記錄,調查稻蛀莖夜蛾為害情況、各種蟲態及成蟲產卵特性。
1.2 室內觀測
室外采集有稻蛀莖夜蛾幼蟲的香蒲莖稈,剪成20 cm長小段,置于塑料盒中(30 cm×18 cm×10 cm)。觀察幼蟲為害特點及化蛹、羽化特性。將羽化的成蟲按照雌雄比1∶1移入盆栽香蒲的室外養蟲籠(60 cm×60 cm×150 cm)中,觀測成蟲交配產卵情況。
2 結果與分析
2.1 形態特征
根據解剖鏡下觀察,該蟲卵、幼蟲、蛹及成蟲符合稻蛀莖夜蛾分類鑒定特征[2](圖1-圖6)。
2.2 生活史
稻蛀莖夜蛾在武漢1年發生4代,以幼蟲在香蒲莖稈內越冬(圖7),次年4月上旬老熟幼蟲化蛹羽化。越冬代發生在4月上旬至5月中旬;第一代發生期為6月中旬至8月上旬,盛蛾期為7月中下旬;第二代發生期為7月下旬至8月下旬,盛蛾期為8月上旬;第三代發生期為9月上旬至10月中旬,盛蛾期為9月中旬。
2.3 生物學特性
成蟲多在夜間羽化,飛翔力弱,羽化當晚或次晚即可交配產卵,室內喂養發現少數未經交配的雌蛾也可產卵,但卵不能孵化。成蟲一般把卵產在香蒲周圍雜草葉鞘內側,卵塊分散,不易發現。香蒲葉鞘為圓筒形,半抱莖,包裹較緊,不適于產卵。初產卵塊白色,排列較整齊,以后卵塊變黃, 再變淡紅, 孵化前呈灰褐色。初孵化的幼蟲先群集在雜草葉鞘內取食, 待1周后發育到2齡時轉株為害香蒲,蛀入處可見紅褐色銹斑塊。幼蟲取食葉鞘內層后鉆入莖稈為害(圖8),將大量蟲糞排出莖外,蟲糞多夾在葉鞘和莖稈之間,新鮮糞屑為黃褐色。稻蛀莖夜蛾蛀孔較大,蛀孔離地面8~56 cm。稻蛀莖夜蛾多趨邊行分布,淺水區比深水區蟲口密度大。受害香蒲的葉片、葉鞘變為黃色,形成枯心苗、枯穗株及蟲傷株(圖9)。老熟幼蟲在葉鞘處化蛹。室外調查發現取食香蒲的稻蛀莖夜蛾幼蟲蟲體及蛹重比取食水稻的大。
3 討論
香蒲莖稈粗而高,葉鞘厚,葉鞘含糖量高、含氮量較低,維管束間距大,木質化程度低,有利于稻蛀莖夜蛾的侵入和發育,香蒲莖腔大,也利于幼蟲的化蛹,稻蛀莖夜蛾成活率高。香蒲生育期長,在武漢市3月初萌發,11月仍然長勢良好,稻蛀莖夜蛾能在雜草上產卵,然后轉株為害香蒲,從而完成整個世代[3],因此,及時清除香蒲周圍雜草是減輕其為害的重要措施。稻蛀莖夜蛾主要以幼蟲在香蒲殘株根際越冬,為減少越冬蟲源,冬季清除濕地植物地上部分時應緊貼泥面,以減少越冬幼蟲基數。
藥劑殺蟲雙和殺蟲單有很強的內吸傳導作用,對稻蛀莖夜蛾有較強的觸殺和胃毒作用,并兼有一定的熏蒸作用,植物通過根部吸收的能力比葉片吸收要強得多。這兩種農藥對水生生物低毒,可輪換在稻蛀莖夜蛾卵孵化高峰期使用。
香蒲株型大,植物嫩綠,營養豐富,取食香蒲的稻蛀莖夜蛾蟲體發育快、體型大、繁殖力強、蛹重重,說明寄主植物營養物質含量影響稻蛀莖夜蛾幼蟲的物質積累,使蛹重出現差異,這與丁俊[4]、金翠霞等[5]關于大螟與寄主植物關系的研究相符合。
致謝:東北林業大學韓輝林博士對標本進行了鑒定,華中農業大學張宏宇教授對文稿提出了寶貴意見,在此深表感謝!
參考文獻:
[1] 陳桂珠,馬曼杰,藍崇鈺,等.香蒲植物凈化塘生態系統調查研究[J].生態學雜志,1990,9(4):11-15.
[2] 中國動物志編輯委員會.中國動物志 昆蟲綱第十六卷 鱗翅目 夜蛾科[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
[3] 徐紅蓮、嚴兆龍、仇廣燦,等. 大螟的轉移為害規律及其測報技術探討[J]. 植保技術與推廣,2001(5):5-7.
[4] 丁 俊.大螟測報和防治技術的研究[J].江蘇農業科學,1981(2):34-38.
[5] 金翠霞,吳 亞. 大螟與寄主植物關系的研究[J]. 植物保護學報,1986,13(4):259-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