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尋求玉米新品種百玉2號的最佳密度,研究了不同密度對該品種產量及主要性狀的影響。試驗設置了5個密度處理,在中等肥力條件下對不同密度的百玉2號群體指標進行了探討。結果表明,不同密度對百玉2號穗長、行粒數、千粒重等影響顯著,在90 000株/hm2時產量最高。
關鍵詞:玉米新品種;百玉2號;密度;產量
中圖分類號:S513.0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3)02-0272-03
合理密植是玉米高產栽培的關鍵措施之一。眾多研究[1-4]表明,玉米產量隨密度增加而提高,當密度達到一定程度后,隨著密度增加產量反而下降。根據不同品種特性、密度和產量間的關系,合理確定種植密度是獲得玉米高產的重要途徑[5-9]。百玉2號是河南科技學院玉米育種中心選育的玉米新品種,該品種具有高產、優質、抗逆性強等特點,2009年通過陜西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并命名。為使該品種的增產潛力得以發揮,對不同種植密度下百玉2號產量構成因素和產量的關系進行了初步研究,以期為該品種的大田生產和大面積推廣提供理論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供試品種為河南科技學院玉米育種中心選育而成的優良單交種百玉2號。試驗在河南科技學院農學試驗田內進行。試驗地點屬北溫帶大陸性氣候區 ,歷年平均氣溫14 ℃,年平均降水量573.4 mm。供試土壤為潮土,有機質15.6 g/kg,全氮1.14 g/kg,堿解氮87.4 mg/kg,速效磷11.6 mg/kg,速效鉀185.0 mg/kg,肥力水平中等偏上。前茬作物小麥,品種為百農矮抗58,平均產量水平7 500 kg/hm2。百玉2號于6月麥后直播,田間管理同一般大田,施肥數量為尿素450 kg/hm2(大喇叭口期施入300 kg/hm2,吐絲期施入150 kg/hm2),磷酸二銨112.5 kg/hm2(大喇叭口期一次施入)。
1.2 試驗方法
試驗設置5個密度處理,分別為4.5、6.0、7.5、9.0、10.5萬株/hm2,采用隨機區組排列,3次重復,共15個處理小區,各小區長5.0 m,寬4.8 m,種植8行玉米,小區之間留0.5 m的間距用于做埂以方便灌溉;試驗田四周設有保護行。每小區選擇有代表性的植株,在拔節期、大喇叭口期、抽雄期、灌漿期和成熟期分別取有代表性植株3株測定葉長、葉寬,以計算出葉面積系數。公式為單葉面積=葉長×葉寬×0.70,單株葉面積=單株各葉片面積之和,葉面積系數=單株平均葉面積(m2)×每公頃株數÷10 000(m2);摘取果穗,每小區隨機選取20個果穗自然晾干后考查穗長、穗粗、穗行數、行粒數、千粒重、子粒干重,計算出理論產量。數據處理與分析用DPS統計分析軟件和Excel軟件進行。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密度百玉2號各生育時期葉面積系數的變化動態
從出苗期至小喇叭口期,植株生長中心是營養生長,以地下部分為主,地上部生長比較緩慢,不同處理間由于苗小,單株面積有限,彼此間還沒有顯現出相互間的嚴重影響,此期葉面積系數也相對較小,絕對數量增長慢,葉面積系數低,群體與個體的矛盾不突出。從大喇叭口期至抽雄期,群體葉面積增長速率快,抽雄期10.5萬株/hm2時葉面積系數達到最大值,群體與個體矛盾逐漸激化。此時,種植密度對其作用最大。從圖1可以看出,隨著密度的增大,葉面積系數也逐漸增大。成熟期植株已接近衰亡,群體葉面積比較穩定,不同密度對葉面積指數影響較小,出現的波動也相對偏小。
2.2 不同密度百玉2號穗部性狀比較
表1結果表明,穗長隨著密度的增加而變短,密度越大,果穗越短,即植株間矛盾越大,爭奪水肥的程度加劇,不同密度穗長為11.91~15.28 cm。穗行數表現為密度越大,穗行數越少,不同密度穗行數為13.97~15.37行。密度越大,穗粗變小,但變化幅度不大,不同密度穗粗為4.34~4.83 cm,說明穗粗主要受內部遺傳因素決定。對影響產量較大的兩個因素穗行數和行粒數進行多重比較,結果表明,穗行數在密度為4.5萬和6.0萬株/hm2時與9.0萬、10.5萬株/hm2兩個處理差異達到顯著水平,說明隨著密度的增加,植株個體間得不到足夠的光照、水分及營養,導致果穗發育不良,穗行數減少;行粒數在密度為4.5萬、6.0萬株/hm2時與7.5萬、10.5萬株/hm2兩個處理差異達到顯著水平,隨著密度的增加,行粒數呈減少趨勢。
2.3 不同密度百玉2號產量構成因素的變化規律
從圖2可以看出,百玉2號千粒重與密度之間的關系符合y=bx+a的線性關系,其直線回歸方程為■=-8.048x+340.640,r=-0.990 4,千粒重隨著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即密度越大,千粒重越小。不過千粒重在不同的密度之間相差不大,可以看出它是產量構成較為穩定的因素。隨著密度的增加,百玉2號每穗粒數由522.12粒降低到369.79粒,相差152.33粒,它與密度之間的關系也符合y=bx+a的線性關系,其直線回歸方程為■=-34.038x+609.380,r= -0.973 0,即每穗粒數與密度呈負相關,密度越大,每穗粒數越少(圖3)。
2.4 不同密度百玉2號產量的變化規律
經回歸分析,此次試驗百玉2號產量與密度的關系擬合曲線符合一元二次模型,其回歸方程為■=-298.62x2+3 625.65x-2 221.5,R2 = 0.948,對應最佳的密度為9.0萬株/hm2,產量為8 733.45 kg/hm2。其具體關系如圖4。
3 小結與討論
1)試驗結果表明,密度對產量的影響很大,在中等肥力基礎上在一定密度范圍內隨著密度增加百玉2號的產量增加,在密度為9.0萬株/hm2時百玉2號的產量最高,達到8 733.45 kg/hm2。在試驗中雖然在4.5萬株/hm2時百玉2號的每穗粒數、千粒重均較高,但其單位面積上的株數、葉面積系數相對較小,不能充分利用光能資源及地力,難以獲得高產。在10.5萬株/hm2時雖然葉面積相對較大,但郁閉程度也高,易導致下部葉片過早枯落,單株生產力較低,單位面積產量下降。
2)百玉2號各產量相關因素的變化規律為每穗粒數隨著密度的增加從522.12粒下降到369.79粒,相差152.33粒;行粒數從33.97粒下降到26.47粒,相差7.50粒;隨著密度的增加,穗長從15.28 cm下降到11.91 cm,相差3.37 cm;穗粗和穗行數隨著密度的增加有所降低,但降低幅度小于穗長,表明穗粗和穗行數受密度的影響相對小于穗長,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穗行數及穗粗分化較早,在個體間激烈競爭之前就已完成,而行粒數的多少,不僅受前期穗發育的影響,而且受后期光合能力及干物質積累運轉等因素影響。
參考文獻:
[1] 劉 霞,李宗新,王慶成.種植密度對不同粒型玉米品種子粒灌漿進程、產量及品質的影響[J].玉米科學,2007,15(6):75-78.
[2] 劉開昌,張修亭.玉米魯單50產量潛力、適宜密度和飼用價值的研究[J].玉米科學,2000,8(2):52-54.
[3] 劉 帆,石海春,余學杰.玉米果穗主要性狀與產量間的相關與通徑分析[J].玉米科學,2005,13(3):17-20.
[4] 魏煜梁,易鎮邪,羅紅兵.種植密度對湘農玉13號生長發育和產量的影響[J].作物研究,2011,25(1):19-21.
[5] 趙久然,王榮煥.美國玉米持續增產的因素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玉米科學,2009,17(5):156-159,163.
[6] 張明友,張 新,王振華,等.鄭單21玉米不同種植密度對產量的影響[J].中國農學通報,2005,21(10):166-168.
[7] 張麗霞,馬瑞霞,劉文成.種植密度對夏玉米鄭單958產量和生理指標的影響[J].安徽農業科學,2007,35(1):79,87.
[8] 洪燕華,時啟宏,楊克軍.種植密度對高淀粉玉米鄭單19產量和產量構成因素的影響[J].黑龍江農業科學,2007(5):33-35.
[9] 段巍巍,李慧玲,肖 凱,等.密度對玉米光合生理特性和產量的影響[J].玉米科學,2007,15(2):98-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