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一種特產名貴花卉,牡丹在中國歷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并在其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醇厚雋永的牡丹文化。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對牡丹文化的研究逐步深入,對牡丹產業的發展也逐漸重視,而良好的經濟環境和社會氛圍也為牡丹產業化提供了極其便利的條件。作為牡丹原產地之一的菏澤,在牡丹栽培、出口、科研和觀賞方面均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由于意識、政策等多方面的原因,菏澤牡丹文化的沉淀與牡丹產業的發展均較為滯后。以政府為主導,發展農企結合的模式,對解決當今菏澤牡丹文化及其產業化過程中諸多問題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牡丹文化;牡丹產業;菏澤;農企結合模式
中圖分類號:F3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3)02-0494-04
1 牡丹文化的內涵
牡丹是我國的一種特產名貴花卉,距今已有數千年的自然生長歷史,若從人工栽培歷史來看,也有兩千余年。牡丹花大、形美、色艷、香濃,備受歷代人們所喜愛和稱頌。牡丹不僅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也具有極佳的藥用價值。在牡丹花卉的栽培、觀賞和研究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包括園藝學、文學、藝術學、民俗學等多學科在內的牡丹文化,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部分,牡丹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整體的一個細胞,透過它可以洞察中華文化的一般特征。牡丹文化也是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相結合的產物。我國歷代種種雜著、詩詞歌賦、故事傳說中均可見到牡丹文化。牡丹文化現象也多見于雕塑、雕刻、繪畫、音樂、戲劇以及食品、起居等等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各個方面。牡丹之所以能夠形成意義深遠的牡丹文化,主要在于它的象征意義。牡丹雍容華貴、富麗堂皇,是國家繁榮昌盛的象征,也代表了新時代人民群眾對于富裕生活的期盼與追求;牡丹還被人們賦予了代表中華民族精神力量的優秀品格:不畏權勢和惡勢力,“不恃芳姿艷質足壓群葩,而經骨剛心尤高出萬卉”,牡丹不嬌嫩脆弱,真正地表現出了“把美麗獻給人間”的一種無私奉獻的美德[1]。
牡丹文化也深入到了社會的各個領域。1964年8月5日發行了牡丹特種郵票;很多地方每年要舉行大規模的牡丹花會,洛陽、菏澤、銅陵、牡丹江、彭州等地方把牡丹作為“市花”;不少產品也以牡丹作為品牌,如中國工商銀行發行的“牡丹”卡,中國曲藝界最高獎項取名“牡丹獎”。
牡丹不僅在國內備受喜愛,在世界上也享有聲譽。牡丹文化已經走向世界,甚至擔當了傳遞友誼的使者。從公元8世紀起,牡丹相繼傳入日本、英國、美國、法國等國家,日本、朝鮮、新加坡、蒙古、坦桑尼亞等29個國家和地區也紛紛發行了牡丹題材的紀念郵票[2]。
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牡丹文化兼容多門科學,構成非常廣泛,涵蓋了哲學、宗教、文學、藝術、教育、風俗、民情等所有文化領域。牡丹文化中所提供的文化信息,可以反映出民族文化的基本概貌。
2 牡丹文化的產業化及其影響因素分析
2.1 牡丹文化的產業化
有關文化產業化的問題,一度成為理論界和實踐界爭論的熱點。牡丹產業化是一個趨勢,也是一個目標,是必然。作為經濟建設的一部分,文化產業受經濟發展規律的影響,必須以產業化的方式來發展文化事業。文化產品不同于一般的商品,尤其是在目前以物質為主的價值觀作為主導的情況下,精神層面的追求更為重要。現今的社會已經從人們曾經經歷的平均社會走向了具有貧富差距的社會狀態,經濟社會中產生了種種負面問題,文化的力量恰恰能化解矛盾,平衡落差[3]。牡丹文化,以其廣闊的內涵,深厚的傳統底蘊,在提高民眾的精神生活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引作用;牡丹文化的表現形式多樣,若能通過產業化的方式對其進行整合發展,必能將資源充分利用,實現牡丹及牡丹文化的最大價值,由此產生的經濟和社會效益,也必將反饋于人民群眾,提高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的質量[4]。
牡丹文化在產業化過程中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如何產業化,以及產業化之后牡丹文化又如何發展。
2.2 牡丹產業化的影響因素
2.2.1 客觀必然性 近二三十年來,改革開放使得我國的經濟飛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在消費模式多樣化的同時,閑暇時間也越來越多,人們對于精神方面的追求越來越重視。尤其是在一些大中城市,生活節奏加快,城市空間擁擠,工作繁忙,使得人們對于大自然的向往日益強烈。牡丹產業作為一個源于自然,是與人們的衣食住行、觀光旅游緊密相關的產業,作用和地位日益顯現。牡丹產業經濟效益較高,市場潛力很大,充滿了生機和活力,具有非常廣闊的發展空間。在我國由傳統花卉種植大國和花文化大國轉變為花卉產業大國的過程中,作為名花之一的牡丹,其產業化是一種必然。
2.2.2 牡丹產業化的基礎
1)自然基礎。花卉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是人們的主要觀賞對象。作為重要的觀賞花卉,每到谷雨時節,大面積的牡丹競相開放,千姿百態、萬紫千紅,花香遠飄數里;花凋落之后,依然是氣宇軒昂、婀娜多姿。對于牡丹的欣賞、贊美也常見于各種詩詞歌賦中,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曾作詩贊嘆牡丹“絕代只西子,眾芳惟牡丹”。牡丹的美是人類共通的、公認的,是不分階級、不分文化層次、不分職業、不分性別、不分年齡的,但凡人們看到牡丹,都會覺得美不勝收[5]。
2)技術基礎。牡丹產業的發展必須要有科學技術的支撐。改革開放以來,科技迅猛發展,加之廣大牡丹園藝工作者們的辛勤勞作、潛心研究,現在的牡丹已經成為生態適應性強、花色、花型都十分豐富的花卉之一。另外,切花保鮮技術的發展,牡丹花得到了更好的保鮮效果,更長的保鮮周期;催化技術的發展,解決了牡丹花期短和花期集中的缺憾;各類生長調節激素在牡丹生產中廣泛應用,這些都為牡丹產業化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3)文化基礎。牡丹產業的發展,歸根結底是文化因素在起主導和推動作用。中國的牡丹文化,追根溯源還是以人為中心。唐代以來,中國人們種植牡丹、觀賞牡丹已蔚然成風,代代相傳,并在此發展歷程中逐步積累和沉淀了內容豐富、輝煌燦爛的牡丹文化,為牡丹產業化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各種富有詩意的牡丹品種及其名字、有關牡丹的神話傳說和民間故事惹人遐思,增加了牡丹觀賞的吸引力。前述牡丹文化的象征意義也常常被人們用來寄托美好祝愿。牡丹被國人賦予的精神文化內涵使其作為富貴的象征,用以寄托人們美好的祝愿。有關牡丹的文化典籍,尤其是牡丹專譜,在牡丹栽培、移植、嫁接、病蟲害防治等方面為花農們提供了很多豐富的經驗。很多現在已經失傳的技術、技藝也為我們提供了借鑒、啟發了思路。牡丹飲食文化、牡丹文學、牡丹繪畫藝術等可以為牡丹產業化提供大量的題材,進而延伸牡丹的經濟生產鏈[6]。
4)市場基礎。花卉產業有“黃金產業”之稱,是世界公認的最具發展潛力和良好發展前景的產業之一。特別是當今社會休閑農業和綠色旅游成為發展主題,也為花卉消費提供了廣闊的潛在市場空間。就中國的牡丹產業來說,近二三十年來發展較為迅速,許多地方如河南洛陽、山東菏澤、安徽毫州、四川彭縣等地都逐漸意識到牡丹產業對當地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重要性,也積極努力將牡丹產業發展成為當地重要的支柱產業。另外,牡丹旅游和牡丹鮮切花也具有較大的市場潛力。
3 菏澤牡丹產業化的現狀分析
3.1 菏澤牡丹文化及其產業化的現狀
菏澤,古稱曹州,是中國的牡丹之鄉,素有“曹州牡丹甲天下”之美譽。菏澤也是全世界面積最大、品種最多的牡丹生產基地、科研基地、出口基地和觀賞基地。現有栽培面積超過3 300 hm2,九大色系,1 200多個品種。近些年來,牡丹的市場需求增加,加之菏澤地方政府對牡丹生產經營的及時引導,牡丹的種植規模迅速膨脹。菏澤牡丹、芍藥的鮮切花、種苗遠銷,不僅銷往全國100多個大中城市,還遠銷美國、韓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多個國家。特別是自1990年以來,經過眾多牡丹人的辛勤努力,菏澤牡丹出口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逐步邁入了良性的發展軌道[7]。自從2008年以來,由于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一些牡丹輸入國組織不斷設置貿易壁壘,人為抬高進口門檻,阻礙了菏澤牡丹事業的發展。同時,菏澤牡丹種植普遍存在大而散、小求全、跟風上的現象,大部分種植基地內品種雜亂無章,銷售時極易混淆品種,不但給客戶造成損失,也抹黑了牡丹市場信譽,使得菏澤牡丹要比同規格、同品種的日本牡丹價格低1~2美元。基于這種現狀,2010年1月26日,在市、區政府及相關部門的支持下,菏澤花農組建了中國國際商會菏澤商會牡丹分會,共同致力于菏澤牡丹應對國際國內牡丹市場不斷出現的新情況、新形勢,引導牡丹產業良性、健康發展。
觀賞牡丹是菏澤牡丹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帶動相關第二、三產業特別是旅游業的發展。牡丹文化產業園區已成為國內外知名景點,主要包括曹州牡丹園、百花園、古今園三個牡丹觀賞園區,以及趙王河下游長廊景觀帶、牡丹生態餐廳、牡丹民俗一條街等。牡丹園不僅是菏澤牡丹對外開放發展的窗口,也是其他各項經濟領域對外開放發展的窗口。截至2011年,菏澤已成功舉辦了20屆牡丹花會,花會期間,接待中外游客數萬人,簽訂了外資合同數百項,牡丹花會經濟貿易成交額累計數百億元。尤其是近些年來,菏澤借助牡丹花會這一平臺,大力宣傳牡丹文化,開展相關經貿活動,聯合相應文體旅游,使牡丹文化的內涵更加豐富寬廣,牡丹產業化的步伐進一步加快,帶動了整個地方經濟的發展。
3.2 菏澤牡丹產業化存在的問題
雖然菏澤的牡丹產業化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做到了充分利用牡丹自然和文化資源來提升菏澤的知名度,推動了當地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從對牡丹文化的利用與牡丹生產經營的特點等兩個方面進行分析,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3.2.1 對牡丹文化的開發利用不足 菏澤有關部門在對牡丹文化的開發和利用方面明顯不足,尤其在牡丹觀賞旅游中,并沒有充分挖掘牡丹文化的深刻內涵,因此也沒有做到旅游觀賞與牡丹文化的有機結合。作為旅游的靈魂,文化決定了一個地區旅游產品質量的高低、品質的優劣、吸引力的強弱以及競爭力的大小,同時也決定了當地的旅游產業可否持續發展,以及最終走向何方。菏澤發展牡丹產業的主要舉措是舉辦國際牡丹花會、開展牡丹觀光旅游,但是在這一過程中,相關部門沒有將牡丹文化進行充分而深刻的開發與利用,即便是在一些牡丹新品種的培育中,也僅僅是在命名上有些文化意蘊,或是請一些文化名人在牡丹園牌匾上作筆,或是增加一些文人墨客的點綴在局部的景觀上。如此一來,牡丹花會的活動形式未免過于單一,不能給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游客的興致就會大減[8]。長此以往,菏澤國際牡丹花卉的經濟效益就要大受影響。而與菏澤同時舉辦國際牡丹花卉的洛陽,在牡丹文化這一方面,卻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既有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又有菏澤無法媲美的歷史文化景觀,如此一來,內憂外患相加,成為菏澤牡丹在其產業化過程當中一大競爭對手。
3.2.2 牡丹經營分散、競爭無序 菏澤牡丹銷售規模小、經營分散、無序競爭,從而導致其銷售市場和利潤空間大受影響。雖然近些年來,菏澤地方政府、企業、花農也在組織生產和銷售方面做過一些努力,但整體來看仍然不盡人意。菏澤牡丹采用的是農戶分散生產和經營方式,政府的宏觀調控不足,專業化程度較低;而正是由于單個農戶分散經營,農戶們對于瞬息萬變的市場信息捕捉不及時,致使相互之間形成無序競爭,導致生產與銷售脫節,最終形成“價格暴跌,花農是主要受害者;價格暴漲,花農仍然難受益”的怪圈。另外,農戶對于品牌意識不足,早在2001年名花搶注事件中就已經將這一弊端暴露無疑,而品牌意識的缺乏,大大影響了菏澤在牡丹市場競爭力。特別是與以整體形象出現的洛陽相比,單槍匹馬的菏澤花農在銷售市場上前期宣傳、售后服務無任何競爭力。
4 牡丹產業化的模式
為了更好的利用菏澤地區的牡丹資源優勢,真正展現菏澤“中國牡丹之都”的風采,依托牡丹資源發展牡丹產業,帶動菏澤地區經濟和社會的更快更好發展。借鑒洛陽牡丹生產經營與銷售的經驗,建議構建以政府為主導,花農和企業相結合的綜合產業化發展模式,如圖1所示:
實現政府主導、農企結合的牡丹產業化發展模式,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尋求突破。
4.1 政府主導,做好牡丹文化的研究與宣傳
菏澤與洛陽,同為牡丹之鄉,生產經營和銷售方面卻有明顯的優劣。作為牡丹的原產地之一,菏澤的牡丹文化歷史悠久,但是牡丹文獻的搜集與整理卻較為薄弱,究其原因,主要是政府重視不足、人才儲備不夠、資金支持缺乏等。建議通過政府的主導作用,鼓勵和支持菏澤地區各領域關注并投資于對牡丹文獻的整理和研究中,將蘊含其中的豐富的牡丹栽培技術、育種方法、病蟲害防治技術等信息加以充分利用,將更好地展現菏澤牡丹文化的悠久歷史及深厚韻味,為更好地發展牡丹產業提供文化支持[9]。
政府在牡丹產業化過程中,做好產業方向指引、品牌打造、產品宣傳、渠道整合等工作,對牡丹種植實行統一規劃布局,打造片、線、點相結合,成方連片的牡丹產業帶,使菏澤牡丹資源發揮規模經濟效益;加大農村土地的集中管理,妥善解決花農在牡丹種植方面遇到的難題;加大牡丹品牌的宣傳工作,普及牡丹生產經營的技術知識,增強花農的產業化意識。
4.2 以企業為載體,實現農企結合的產業化模式
實現牡丹產業化經營,一個核心途徑就是以企業為載體,以利益分配為紐帶,與花農緊密結合。企業在獲取花卉市場的需求信息具有優勢,以企業為載體將市場需求信息及時準確地傳達給花農,使之妥善安排牡丹的生產、經營與銷售,農企結合的牡丹產業化經營模式,目的是對牡丹發展實行市場化運作,由菏澤當地的牡丹生物科技公司與基地農戶簽訂保護價收購合同,保護農戶的經濟利益和種植積極性。同時,借助企業自身的優勢,整合市場中觀賞牡丹、油用牡丹的供需信息,逐步進入良性循環的產業發展階段。
4.3 發揮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用
當地政府扮演好宏觀調控者的角色,在推動農企結合的過程中,大力培植一批牡丹生產與經營的龍頭企業,以改變當前牡丹生產經營中過于分散、銷售無序等現象,走規模化、集約化的道路,形成“政府主導,農企結合”的綜合性產業化模式,促進人才、資金、技術的有機整合,提高企業應對牡丹銷售市場的能力,將需求波動降低到最小。政府還應該為企業和花農搭建牡丹信息平臺,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牡丹市場體系。并成立牡丹催花協會,預測市場上催花牡丹的需求量,指導花農生產,從而有效控制牡丹的上市數量和質量,使牡丹產業化的進程更加健康、有序。
4.4 產業化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其他問題
牡丹產業化不能只做表面文章。相關部門在牡丹產業化的過程中,應從大局出發,從人們的根本利益出發,以長遠眼光,聚各方智慧,制訂具有可持續發展潛力的牡丹產業化規劃,從各方面給予花農和企業以優惠政策,做到長久穩定。加強對本地市民牡丹文化的普及和教育,使全市人們深刻理解牡丹文化,感悟牡丹文化;將牡丹的栽培范圍從基地擴展到城區街道,建成名副其實的“中國牡丹城”。
參考文獻:
[1] 魏 巍.中國牡丹文化的綜合研究[D].鄭州:河南大學,2009.
[2] 沈思珍.名花產業化 牡丹當先行——山東菏澤牡丹產業化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08.
[3] 郭 強.牡丹文化與牡丹經濟的互動發展[J].洛陽大學學報, 2006(9):121-123.
[4] 祁瑞芬,何得平.對臨夏州傳播牡丹文化與發展牡丹產業的思考[J].農業科技與信息,2009(2):97-101.
[5] 張修景.菏澤牡丹的研究進展[J].菏澤學院學報,2007(9):63-68.
[6] 趙福琪.菏澤牡丹與牡丹文化淺析[J].金卡工程,2010(1):51-54.
[7] 陳 濤.當前洛陽牡丹發展中的問題與建議[J].中國林業產業, 2006(9):62-67.
[8] 董育紅.以牡丹文化促進菏澤經濟發展[J].菏澤學院學報,2006(12):97-101.
[9] 徐金光,陳相國.菏澤牡丹產業化發展的思考[J].山東林業科技, 2001(5):8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