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的城市化建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城市日新月異的的變化下,城市化的各項基礎配套建設也應跟上城市發展的步伐,隨著我國提前步入了老齡化國家的行列,在此背景下,對社會保障體系提出了新的要求,社會保障系統從職能上面臨著重新定位,其應該廣開思路,實現社會化的運作,在管理機制、社會監管和社區建設等方面充分實現社會化的運作模式。文章分析了新時期社會保障體系社會化運作的必然性,同時又具體闡述了社會保障體系部分職能社會化運作的具體建議。
關鍵詞:社會保障;社會化運作;模式
目前,我國的城市發展速度較快,農業人口大量的涌入城市,導致城市人口的迅速增加,加快了城市發展的步伐,城市化水平的顯著提高,對城市及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在我國城市的發展進程當中,相關的社會保障體制還不健全,城鄉之間的保障體系也沒有良好的銜接,嚴重影響了城市化進程當中的社會的穩定與和諧發展,制約了城市的發展速度。城市人口的流動性越來越大,使原有的社會保障體系的服務對象范圍有了明顯的擴大,社會保障體系實現全社會的統籌已經勢在必行,必須進行社會保障體系上的創新,這樣才能在發展過程中不斷的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加快社會化的運作步伐。
1 社會化運作的必然性:新時期社會保障系統的職能定位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主要職責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規定》明確規定了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的主要職責包括:擬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規劃、政策,擬訂人力資源市場發展規劃和人力資源流動政策,擬訂統籌城鄉的就業發展規劃和政策等方針政策的研究、規劃、制定工作;統籌建立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負責就業、失業、社會保險基金預測預警和信息引導等核心工作;負責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軍隊轉業干部安置、行政機關公務員綜合管理、農民工工作、勞動關系協調、公務員國際交流與合作工作等相關的專項工作。
從規定可以看出,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按照整合職能、提高效率的原則,主抓核心職能工作的宏觀指導方針政策的制定和主要信息如就業、保險基金的預測預警等信息的提供、重大工作如軍轉干部、農民工權益保護等工作的落實;同時取消了一些細節性的具體操作工作,這樣可以促使政府可以集中有限資源辦理有關國計民生的核心事務,提高辦事效率和資源利用率。
2 社會化運作的可行性:部分職能社會化運作模式建議
2.1 引入職業化管理機制,實現資金的統一管理與發放積極開拓融資渠道,可引入職業化的管理機制,應聯合相關服務機構,實現社會保障資金籌集、管理、使用、發放的社會化。
在融資方面,可以發揮非政府組織和民間的力量籌集部分資金,作為社會保障資金的重要補充。社會保障資金的不足是不能實現服務對象社會化、將全部人口納入社會保障體系的主要原因,這是因為長期以來政府及企業承擔了絕對比例的社會保障資金,資金來源單一,公共財政負擔加重。采取多元化的籌資方式,擴充資金來源,應當成為發展社會保障事業的主要努力方向。
在資金的管理與使用方面,可以引入職業化的管理機制,通過委托誠信好、信譽高的基金管理機構,將部分社會保障資金用于具有穩定收益的投資,用活用好社會保障資金,實現資金價值的自我增值,擴充可用資金的容量。在資金的發放方面,實行統一管理、統一發放的社會化發放方式,聯合銀行、郵政等相關服務機構,建立資金發放的統一給付系統,縮短資金發放環節,提高資金發放效率。
2.2 建立規范化養老機構,實現養老服務的社會化
在我國實行的計劃生育政策的若干年后,我國開始步入老齡化社會,這就對其傳統的養老方式提出了挑戰,傳統的養老方式已無法實現養有所養的目標。因此需要專業化的、規范化、社會化的養老機構來實現養老服務。目前我國多數是獨生子女的家庭,對于家庭養老方面,無法實現照顧的責任,在這種情況無法承擔養老負擔的情況下,需要實現多元化的養老服務。政府可以對民企或個人興辦養老機構的予以資金上的扶持,鼓勵興辦專業化、規范化的養老機構,同時定期舉辦養老護理人員培訓班,培養一些具有專業技能和高度責任心的護理人員,實現對老年人的照料工作,從而促使全社會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依的社會化養老服務。
2.3 建立新型精簡機構,保障職業技能教育及培訓工作的社會化
進一步明晰職能定位,通過政策制定及對相關機構的監管,實現職業技能教育及培訓工作的社會化運作。
在建立新型的精簡及服務型機構的過程中,社會保障系統應該進一步明確并規范其職能,加強其在\"組織擬訂職業分類、職業技能標準,擬訂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制定職業技能鑒定政策;在國家教育工作方針、政策指導下,制定技工學校的發展規劃和管理辦法,審批管理技工學校;制定企業在職職工技能培訓失業人員、企業下崗職工再就業培訓以及就業訓練中心、社會力量舉辦的職業培訓機構的規劃及政策\"等方面的政策及制度的制定能力。將具有依附性的具體的教育、培訓工作放手于市場,通過市場上的培訓機構來完成,這樣可以積極調動市場資源,充分利用市場機制,節約行政資源,明晰主要職能,排除行政機構的利益關系,使其能夠更加客觀中立的制定政策,監管運行機構,從而從制度上保障職業技能教育及培訓工作的社會化運作。
2.4 健全就業服務網絡,實現市場機制對就業與再就業過程的影響
目前我國的社會保障機構下的就業服務中心,在運作上無法實現與當前勞動力的就業人數成匹配,因此效率低下,達不到真正解決勞動力就業的目的。我國現在的勞動力市場,在多種行業中都存在著供大于求的局面,就業難已成為當前面臨的主要問題,社會上的盈利職業介紹機構因沒有監管體系,所以存在著誠信缺失的問題。在此種情況下,社會保障機構急需建立就業服務網絡體系,充分的引導就業人員實現就業的需求。
2.5 完善社區機制,加強社會保障體
目前我國的社會建設有了較大的起色,社區逐漸成為人們生活的重要載體,成為最基層的組織,同時也是社會保障體系的新支點,因此,應不斷的完善社區建設,從而使社會真正成為社會保障系統職能社會化的支點。
在社會的建設中,加快社會保障設施的建設是十分重要的,如社區服務中心、社區幼兒園、老年人服務機構、社區醫療服務機構等社會服務機構的場所及設備的硬件建設,提升社區的福利水平。同時加強社區服務組織的建設,如社會保險金發放機構、各類社會福利機構、再就業指導及培訓機構,對于社區工作人員不僅需要年輕化,還需要專業化,這樣才能更好的為人們提供服務,同時開展社會志愿者服務,強化社區成員的自我建設意識。
3 結論
隨著城市人口的不斷增強,我國的社會保障體系面臨著越來越大的壓力,現有的保障體制已無法適應當前社會發展的需求,妥善解決社會保障問題,是社會發展進步的重要標志,也能充分體現了我國社會體制的優越性,因此,針對我國當前的社會保障體系中存在的問題,應積極創新運作方式,實現當前社會保障系統中的部分職能的社會化水平,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的解決當前社會保障體系中存在的問題,也能保證城市發展進程中的社會的穩定性、和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