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對高職院校非藝術類的圖形圖像制作專業來說,在教學中融入藝術設計是很重要的,不能只機械地講授書本知識,而要更多地用感性的方式傳達實用的經驗與藝術設計的感覺。
關鍵詞:高職院校;圖形圖像制作;教學;藝術設計
在學校的工作中,教學一直是最重要的環節之一,教學質量直接影響學生是否成才,所以每個院校的各個教學階段都存在對教學方法的研究與探討,目的只有一個:讓學生學得更好。
高職院校圖形圖像制作專業是一個圖形圖像設計類專業,招收非藝術類考生,學生畢業從事設計類工作,由于大多數學生沒有進行過考前的美術培訓,所以學生的美術功底稍顯不足。
圖形圖像制作專業大部分課程都與設計緊密相關,而現階段此專業教學還存在一些弊端,具體如下:
a. 學生對大學階段的專業知識都存在陌生感。對于這一點,是圖形圖像制作專業并不是特例,而是每一個專業都存在這樣的問題,因為中學到大學,教學方式與內容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就更要求了高質量的教學。
b. 設計類課程中對概念式的知識講授較多,理念式的較少。在課堂教學中,多數學生得到的僅僅書中一些設計的概念性內容,面對的多為“這是什么“式的知識,而具體”應該怎么設計“所學的相對較少”,教學方式更偏向于理工科的教學。
c. 偏重于邏輯思維訓練,藝術性的感性思維少。課程的講授中,對于設計理念及方法,更多的是語言性的機械的解釋,缺乏感性的引導與溝通,設計是感覺與感性的藝術,學生把概念性的解釋記得滾瓜爛熟可能一樣不會做設計。
不難看出,這樣的教學下,學生畢業后對于邏輯性的知識掌握得可能很好,對于軟件操作應該很熟悉,但是工作方式更接近于“工匠”,談不上是“設計師”,在需要進行有獨立創意的設計時就比較困難,這樣對于學生本人來說要在本行業有比較大的發展就比較困難。
針對此情況,圖形圖像制作專業設計類課程的教學需要進行一些改進,特別是教學中主要教學內容為設計理念的課程,如三大構成、字體設計、版式設計等,在教學方法中需要“藝術”地“設計”:
1 語言靈活生動,多用感性的語言。
眾所周知,無論是在傳統的“黑板粉筆”式傳統課堂,還是在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室,語言永遠是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設計理念類的教學中尤為如此,要打破教學的概念性、邏輯性就需要首先從語言入手,生動與詼諧幽默必不可少,這樣才能第一時間將學生的思維靈活化。
2 教學應有藝術性,不能機械傳授,實例不能少。
在教學已經具備生動、詼諧幽默的語言的前提下,教學的內容就要進一步靈活,進一步具備藝術性。
2.1 課程的講授中要避免機械地解釋概念,盡量多舉現實生活中的實例,用熟悉的事、物喚起學生的感覺,比如色彩構成中“綠色”的性格,可以讓學生想象身處陽光明媚的綠色草地與小樹林,將綠色“舒適、清新、生命”的感覺傳遞給學生,這樣比直接說出“舒適、清新、生命”要好得多,從而讓學生從心去領會每個設計概念的內涵,設計本來就是感覺與感性的藝術。
2.2 要在教學中多讓學生看優秀作品的實例,進而分析,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優秀作品能讓學生更快更形象地領會怎樣將課堂講授的理論運用到設計中,事半功倍,純理論的空洞講解效果始終不會太好。
3 用自己的設計經驗傳授給學生
這是對教師本身的業務要求,書本上的知識對于學生來說是遠遠不夠的,一些實踐中的小經驗與小技巧對于他們來說相當重要,能夠讓學生學到真正實用的東西,切實做到不照本宣科,不機械教學。
4 需要有對設計的情感,也要有對設計的感覺
每一個擔任設計類課程教學的教師一定都要具備設計師的意識與素質,“設計”不僅僅是在課堂教學中的內容,還應該融入課外的每一個細節,也鼓勵學生在課外也設計,“設計”每一個生活細節,比如在作業封面上署名的時候能不能設計一下,在寫便條貼的時候能不能設計一下,能不能把自己的T恤圖案設計一下,等等,讓學生具備設計的感覺,具備設計的理念,這是在給予學生設計的知識的同時也給予他們設計的意識,而且往往后者在很多時候更重要于前者,讓學生在學習與生活中深切體會到什么是“設計”,真正成長為設計師。
5 用自己的感性思維引導學生的感性思維
5.1 要讓學生明白死記硬背對設計沒有任何幫助。教學中教師要避免教學的機械性,學生更要避免理論的機械性,設計理論的領會與合理運用才是學習設計的最終目的,僅僅記得概念的文字內容是沒有任何作用的。
5.2 用感性思維來進行教學的溝通。設計是感性的藝術,是感覺的藝術。課堂上與學生互動時盡量避免邏輯式,比如,色彩構成中“紅色”可以給人帶來的感覺,光靠口述會相當枯燥乏味且無感染力,可以引導為“紅,除了讀音,除了字形,除了字典中的釋義,除了光線的反射在眼睛中的視覺感知,它能讓你感覺到什么”,以此來建立學生對設計的感性認識與理解。
6 結束語
綜上所述,以設計為主的圖形圖像制作專業的教學方式,應該更貼近“設計”本身,更貼近“感性”與“藝術”的教學,以此來讓學生真正在畢業后甚至在畢業前就成為真正優秀的設計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