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權利外在地表達著“利益”,它通過利益來呈現人們的對抗沖突與社會合作。但權利并不等同于利益,它在社會視角下以義務和社會責任來表達其本質屬性。義務之互惠性使得人們在交往中獲得穩定的行為期待,而權利的根本要義就存在于這種社會合作關系中。法律規范上的權利概念從來不是實用主義的或者權宜之計的修辭,相反卻應以維護法律的規范性、權威性和尊嚴為存在的依據。
關鍵詞:權利;利益;義務;法律
中圖分類號:D9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1494(2013)02-0111-05
從古希臘經文藝復興到啟蒙時期以至現在,“自然權利”成為重要的理論工具。在現代社會語境中,權利已然成為重要“關鍵詞”;作為一個概念,權利被廣泛使用,甚至出現“言必稱權利”的現象,仿佛權利是我們社會結構的主導者。然而,這一“繁華”景象卻將權利概念置于迷惑甚至失衡的境地。從利益、社會和規范這三個層面上看,權利的性質絕非想當然地那么簡單?!皺嗬备拍钤诂F代社會中已經不是對權利本身之根本要義之純粹性的描述,反而成為某種具有目的性甚至實用性的修飾語。同“繁華”的權利話語相對應的,卻是權利被“濫用”和“泛化”的諸多怪異現狀。因而,權利范疇需要在現代社會視角下作必要的反思和重構。如果任由那種怪異的“繁華”延伸下去,我們將永遠沉浸在權利“虛幻世界”中,那么整個社會可能墮入對權利概念曲解的深淵。
一、利益——對抗性和一致性的兩個過程之表達
如果只是看外在表象,那么權利無疑表達了某種“利”,即權利定位和描述了“利益”在既有社會的政治法律構造上的具體分配。不過,我們不應將“權利”等同于“利益”。權利和義務是法律所表達出來的規范性內涵之中最為核心的部分,正是二者呈現了法律的規范本質;然而,利益顯然是一個頗為繁雜而不確定的的范疇——無論邊沁還是耶林,抑或龐德甚至波斯納,都對利益作了不同的解讀和闡釋。相對而言,龐德(Roscoe Pound)對利益的定義更加被廣泛認可:“它是人類個別地或在集團社會中謀求得到滿足的一種欲望或要求,因此人們在調整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和安排人類行為時,必須考慮到這種欲望或要求?!盵1]我們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面理解龐德的權利定義:首先,利益同主體的愿望、要求、需求直接相關;其次,利益又不等同于具體的欲望或需求,盡管它隨時表達著相應的需求;再次,能夠表達利益的諸多欲望、要求及需求,具體地在人們日常交往活動中存在著;此外,利益是進行社會控制(如配置利益和負擔,調整主體關系,規范具體行為等等)的基點。
(一)利益沖突——權利產生之現實動因
權利作為法律規范的重要內容,在現實應用中無疑是利益的表達。國內一些研究者對權利本質內涵進行過諸多探求,一些觀點將權利定位于由自然所賦予的關于人類行為之不容置疑的“自由”,還有的將其直接定義在“利益”、“資格”甚至“主張”上,也有觀點認為權利是一種“法力”,甚至認為是一種“可能”[2]。但是,本文之所以使用“利益”這一概念,并非主張或者探討權利在本質上是否果真是“利益”;筆者做這一選擇之目的,毋寧在于:基于“利益”同權利之間在表象上的關系,分析作為支撐社會之規范的權利(以及法律)。
“法是試圖調節、協同和妥協相互重疊或彼此沖突的利益的”[3],這是我們能夠直觀感受到的法律之特征。無論是在財產方面還是身體方面,利益之沖突是隨時存在的,甚至可以說利益沖突是人類世界之常態,是人類生存的基本狀態。“我們大家都需要地球,我們大家都有我們謀求滿足的許多愿望和要求。我們有那么許多人,可是地球卻只有一個。每一個人的愿望不斷地和他的鄰人們的愿望互相沖突或重疊?!盵4]權利產生同利益沖突之間的關系,就如同國家產生于矛盾之不可調和[5]。同時,利益沖突將直接促使人們盡力豐富社會資源,并設法提高現有資源的利用效率,這無疑成為社會發展的驅動力。顯然,生產力的發展將有利于減少或避免利益沖突的經濟根源,而對于法律和權利的正確認知及實踐則將有利于從思想認識和社會管理方面解決利益沖突。
(二)利益與沖突之多元化——權利的社會歷史視角解讀
顯然,權利決然不是單純的法律范疇,它體現了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國學術界曾掀起“法本位問題之爭論”(權利本位論—義務先定論)[6]。單就其產生原因看,改革開放之后在社會、經濟、政治及思想文化等方面之發展變化所引起的價值沖突,同這次討論之發生有著必然關系。事實上,這一大討論之意義已然超出爭論本身,最關鍵的一點是它呈現了這么一種思想趨勢——以權利、義務為視角來反觀社會現實。
從一方面看,利益內涵同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等發展狀況和其復雜程度成正比。在人類社會早期,若能獲取食物、遮體避寒、繁衍后代等,或已滿足絕大部分需求。隨著生產力發展,人們的物質和精神需求日趨全面化和復雜化;尤其當社會制度逐漸構建成復雜體系,政治經濟文化需求隨之呈現出多樣的內容和復雜形式。權利范疇的內涵由此在歷史長河中不斷豐富和發展。從另一方面看,在既定社會歷史背景下,利益必然存在多元內涵。不同的社會階層代表著不同利益,而且同一階層對相應問題亦表達不同的利益欲求。復雜社會結構整合著社會成員的利益需求,同時也整合著既有社會歷史環境中的權利范疇。
(三)對抗之消除——“權利”與“利益”關系之解讀
權利本身毋庸置疑表達著“利益”,卻絕非旨在單單“圈定”一系列相關利益。那我們該如何理解權利與利益之關系呢?
從法律規范上看,利益的圈定以及權利的設置,有著面向糾紛的實用性,而其背后卻蘊藏著比實用更為抽象的本質內涵——消除沖突。盡管沖突的消除往往是小范圍的、暫時的甚至是表面上的,然而從根本目標上看,權利的設定指向利益沖突之消除。事實上,若消除了沖突也就消除了“權利”和“法律”。從這個意義上看,權利之終極目標是消除自我。
盡管既定社會中的權利和義務是對立存在,但二者實際上是社會成員表達利益關系的兩個不同視角而已。權利在于確定利益歸屬及其不可剝奪之“正當性”[7]349-373,義務則從另一視角明確主體間相互克制以使得交往行為具有可預測性,即表達一種“應當性”[7]306,相應地也就強調法律的規范性權威。權利和義務共同表達利益沖突,也共同追求沖突之消除。
與此同時,利益之一致性從根本上對表達利益沖突的權利進行整合。多元的利益需求整合著權利范疇,而與該過程同時進行的,還有另一相反過程——“利益一致性”試圖抵消相關的多元利益沖突。誠然,利益構成的多元性與社會結構的復雜性之間,處于一種成正比發展的關系——社會結構越復雜,多元需求就越明顯地呈現出來;然而,若換個角度看,社會的復雜構成本身即蘊含諸多趨同因素,譬如與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相伴隨的,是人們的需求的全面化趨向——全面化的過程往往正是社會成員進行社會合作的過程。
一言以蔽之,就同利益之間的關系而言,權利是蘊含利益之對抗性和一致性兩個同時進行的過程的社會歷史范疇。在康德法哲學視角下,權利的普遍原則似乎完全可以表述為如下經典論斷:“外在地要這樣去行動:你的意志的自由行使,根據一條普遍法則,能夠和所有其他人的自由并存。”[9]我們可以從如下兩個層面理解康德的這一結論:其一,被規范行動(自由意志之表達)須是“外在”的,即具體的物化的行為。其二,任何人都有意志選擇的自由(行為及“自由意志”之體現),但是意志選擇之自由必須能夠與其它任何人的自由同時并存,這是“公正”之前提。若只考慮“權利—利益”關系,則自由的共存在本質上也就是“利益”的共存。于是這段經典的康德式論斷可以用如下更為實在的形式予以轉述:外在地要這樣去行動:你追求利益的行為活動,根據一條普遍法則,能夠和所有其他人的利益共存。
二、權利與義務關系的社會視角分析
權利與義務是法律的基本范疇,不可能有拋開權利和義務的任何形式的法哲學考量。從根本上講,基于利益之“沖突”與“一致性”二者之同時運行,權利與義務是法律對“行為之規范性”的兩種不同視角的詮釋。誠然,權利與義務的對立性是不言而喻的,因而準確認識這種對立,對于解讀權利話語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因而我們有必要以社會實踐中主體間規范性的交往活動為立足點,解讀權利與義務關系,并獲取權利在法律規范中的真實定位。
(一)從規范意義上看,“權利”源于既有事實在既有規范狀態中的不可維系之危機
人類認識世界的活動是一種實踐活動,“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10]——社會存在是人類實踐的存在?;诳陀^的實踐活動,人們對現實存在賦予意義,由此有了對人而言的“有價值”的存在。權利便是如此,它是人類實踐的結果。
一方面,權利是人們對事實狀態的規范性描述。蠻荒懵懂時代的生活,無論是霍布斯式的戰爭狀態[11]還是盧梭式的平和狀態[12],都不過是某種既定事實,或曰客觀事實,而這些事實狀態是由實踐活動所賦予的,即對人而言是客觀存在的。人們相互間必有一系列共同遵守的關于行為的規范性標準,那便是事實狀態的規范性表達,而權利就萌生于這些規范性內容。事實狀態客觀地維系著現實秩序的有效存在,相互間的克制與禁忌時刻整合著主體間的交往狀態。在這樣的秩序中,利益沖突獲得一定程度上的消解。權利是利益的表達,卻同時是對客觀事實的詮釋——對既定事實狀態的規范性描述。
另一方面,權利對事實狀態是一種“否定性”描述。說它是“否定性”的描述,旨在強調“權利”產生于既有事實與既有規范之間之不能共存或脫節。如果既有事實在既有時空范圍不足以維系其正常的發生、運作以及結果機制,而現有規范又不足以將這些事實所表達的社會關系調整至相對合理的狀態,此時法律便發揮其“選擇”功能。權利范疇對于事實狀態的否定性描述,實際上是表達了權利與事實狀態之間的對應關系,同前面所謂的“對實時狀態的規范性描述”是相契合的。
(二)從社會意義上講,權利與義務都歸屬社會范疇
社會是規范性的存在,這是基于主體需求而組成的社會之最根本特征。而作為最具權威性的規范,法律及其主體內容——權利和義務,既是規范范疇,更是社會范疇。
首先,權利和義務都源自主體的社會性需求。顯然,社會性是人類區別于低等動物的最顯著特征。群體生活是人類社會之最原初的要求,而這一基本生活狀態的高級形式便是“社會共同體”,包括我們所普遍認可的“國家”,以及其他類似于國家甚至是“超國家”的共同體形式(譬如“歐洲聯盟”)。權利和義務在根本上表達了主體行為之“非任意性”,行為非任意性是在共同體背景下實現人與人之間和諧共存的先決條件。其次,權利與義務主導著社會主體的共同發展。主體間的權利義務關系,是社會現實最主要的表現形式。社會規范性特征,就通過權利義務關系呈現出來。主體間遵循既定的權利義務規范,這是人們共同發展的前提,進而實現各得其所、各司其職、各取其利的理想狀態。最后,權利義務表達的是主體間行為之規范性的同一信息。權利和義務是維系社會正常存續所需的基本規范,二者是社會規范性需求的同一表達,或者說是同一規范性信息的兩種表達思路。當然,它們有著不同的側重:權利更關注主體間利益的維護,義務則強調主體交往中的行為控制。
(三)從根本要義上看,“義務”和“社會責任”是權利之社會屬性的本質內容
作為社會范疇,權利與義務相互作用之結果構成了整個社會關系的主要內容。從相互關系上看,義務之于權利,就如同它之于社會,義務才是權利的社會屬性之本質內容。
首先,從前文所述的規范和社會這兩層意義上看,權利義務是社會規范性的共同表達,但是社會之規范性要求對于二者而言有著不同的目的指向:權利需要維護主體間利益的平衡,而義務則需實現社會主體的自我以及相互克制。義務在內容和運行機制方面都不可或缺地要求主體行為之“非任意性”,因而它是對社會規范性本質的最為明確的描述。相比而言,“權利”是非任意性的行為活動的附屬品或次生產品?!皬臋嗬霸O推導相應的義務,是現代權利話語的一般邏輯,但是,從根上講,權利乃是從道德義務里推導出來的?!盵13]
其次,權利范疇的社會意義將權利和義務在規范視角中的關系進行了特殊定位,這種定位強調義務的重要性。個體權利的實現,需要他人相應義務的切實履行;而且個人權益之追求也不得損害其他任何主體利益之實現?!氨H约骸焙汀皯z憫他人”是統一于人本身的,尤其是后者。難怪盧梭充滿懷古情懷地認為,“在人會思考之前就已經存在”著普遍的“憐憫”[14]的美德。也就是說,權利在社會意義上的本質內容,是通過義務表達出來的。
此外,社會責任是義務的直接表達。此處所謂的責任,并非因違反規范所致的懲罰性內容,它指代的是義務在社會語境下的外在表現形式。這里所使用的“社會責任”,是相對于權利所側重的利益維護而言的,而不是說義務僅僅表現為社會責任。權利范疇所蘊含的“社會責任”意蘊容易被忽視,甚至于在“個人利益至上”的理念下出現被淡化和侵蝕的危險。主體不單單需要在社會交往中各得其所、各司其職、各取其利,更應當在保障主體地位之同時為社會盡責。質言之,個體在實現權利的過程中有必要關注整個共同體的共同發展,站在社會視角審視主體作用的發揮。
(四)合作:“互惠性的義務”以及穩定交往活動中的行為期待
前述權利與義務的特殊關系,呈現了社會視角下的統一,這如同馬林諾夫斯基所發現的“互惠性的義務”。通過對美拉尼西亞原始群落經濟交往關系的實證研究,馬林諾夫斯基發現:“在每一個行動中都存在著社會學意義上的二元性:提供服務和負有交換責任的雙方,每一方都密切注視著對方履行義務的程度和行為的公正性?!盵15]人們在這種行為模式下規范性地遵守互惠的原則,說明權利與義務在既定社會背景下統一于普遍認可的規范之中。從社會視角來看,“權利”與“義務”從來就是一個統一體,甚至“義務”已然包含于權利(或利益)的實現(或獲?。┲?。那么,在規范性的社會背景下,權利即義務,義務亦即權利;而且“互惠”(reciprocity,或曰“相互性”)是主體間關系的經典表達。這種互惠關系即馬氏所謂的“互惠性的義務”:這首先是“義務”,是對主體行為的規制以及為其他社會成員“服務”的規范性要求;同時人們反而更能夠從履行義務的行為中獲得“互惠”的利益??傊?,“義務”是權利以及法律的最為本質的內容。義務使得人們的社會交往趨向于“合作”。
經過“利益”和“社會”兩個視角的分析和闡釋,我們發現:對抗性之消除以及互惠合作,才是真正隱藏在權利范疇背后的東西。顯然,社會共同體中的人是處于相互交往之中的,而且主體間的交往是沖突與合作的統一。即便是在利益沖突極其慘烈的境況下,合作依然能夠實現(譬如軍事對峙中“自己活也讓別人活”[16]的默契,就是絕佳例證)。當然,社會合作又必然是規范性的,而這種規范性則指向“穩定主體間交往之行為期待”。法律是主體間規范性的交往的內在需求,通過權利義務配置,法律對行為之“應當”和“正當”作出普遍性的規定。而具體到現實的社會交往機制中,權利義務的具體分配,不僅僅令人們的交往活動具有規范性,更使得交往行為更為簡便、安全、可預測,這極大地降低了交往成本與風險。“在一個大社會中,法律規則作為人們行為指南所必須具有的可預計性、穩定行為期待、降低社會關系的復雜性是法律規則的核心功能之一?!盵17]對于法律的這種作用機制,哈貝馬斯作了更為精到的評價——“它的作用類似于傳送帶,以抽象而有約束力的方式,把由于具體的交往行動關聯而為人所知的鄰里熟人之間的相互承認結構,傳向匿名的、以系統為中介的陌生人之間的互動關系?!盵18]法律系統對于主體間“相互性”的合作關系的維系,更具有制度上的穩定性。權利的核心要義,就滋養在社會的這一合作狀態中。
三、“權利”在法律規范中的準確定位
前文將“權利”定位在價值和社會兩個層面上,分別探尋了其價值源泉和社會依托。同時,權利是作為法律規范的重要內容而存在的,它同義務共同構成法律規范最重要的內容。那么,我們該如何理解權利在法律規范中的定位呢?這實際上是從權利的實際效用上探究其本質。
(一)權利是關于主體行為之“正當性”的客觀描述,而絕非實用主義的修辭
日常話語體系中常見“某某權利”,直觀上看,權利是中心語;而在具體的運用中,權利卻儼然是實用性的修飾語。比如在2001年中國首例“親吻權訴訟”中,當事人提出“親吻權”這一奇特的權利主張,一方面有利用“權利”與“親吻”兩個詞匯在意義表達上和社會心理上的“不對稱感”博取廣泛關注之嫌,另一方面有借“權利”之名賺取訴訟資本之意。這樣一來,權利的根本要義反而被與“親吻”相關的“利益”所掩蓋了,甚至已經淪為實用主義的修辭。
在具體的應用中,權利概念本身確實有修辭上的意涵。但是,當權利僅僅被運用成“修辭”,結果它必然走向異化,即權利轉而趨向于自己的對立面;尤其是當權利被絕對化,它反而無情地對自己進行否定,并距離權利的本質越來越遠。從“個人主義“視角看,權利顯然能夠為個人的生存和長遠發展創造有利條件;但透過前文的分析,從本質上講,它卻蘊含著對于整個社會共同體的共同福祉的保存和維護。當“正當性”逐漸被“實用性”所侵蝕,權利在實用主義的道路上漸行漸遠——權利范疇的題中之義在修辭性的權利話語中日益淡化。權利是價值的表達,更是社會共同體存在和發展之客觀狀態的表達。它體現了充分發揮個人主體地位、積極主動地追求權益的價值需求,但那僅僅是其一個面向,甚至不是最重要的面向。因為,權利同法律一樣,致力于追求社會共同體的合作和共存。如若將權利的根本目的定位在尊崇個體的主體地位層面,那將完全是本末倒置——權利將更加無情地否定自身的存在、剝蝕自己的核心。
(二)在對權利進行解讀和操作的過程中,應當維護法律的尊嚴
“在法治的圣壇上犧牲過多的社會目的將使法律成為空中樓閣?!盵19]這是約瑟夫·拉茲對法律和社會現實之間關系的經典評判。這一論斷至少說明:我們在具體解讀和操作法律的過程中,有必要保證法律的權威和獨立性,進而致力于維護法律的尊嚴。
在現實社會中,“權利”仿佛鋪天蓋地、紛紛擾擾;尤其在日常的交流和辯論語言中,“我有權……”、“你有權……”等等已然占據至高的話語地位。然而實際情況卻是這樣:諸多所謂的“權利”,對應的是主體具體的“個案”需求,似乎“正義”就蘊藏在個別的需求中;但是真正的“正義感”卻反而淹沒在關于權利的激烈爭辯中。對于任何一個聲稱自己“有權”的人而言,與強烈的利益訴求和明確的權利聲明相對應的,卻并非對于法律規則和行為規范性的內心確信。在一時或一事滿足了所謂的“權利”訴求之后,人們未必想到去改變當前存在的卻能隨時會危及他人甚至再次危及自己權益的諸多現狀。人們似乎“永遠在奴性和任性之間搖擺”[20]——運用權利者本身充滿了激情(為了個人),但是激情背后卻充滿了麻木(對于社會)。實用主義的權利觀念,永遠讓權利和法律成為權宜之計,正義價值以及法律權威與尊嚴,淹沒在了利益的滿足之中。
權利的膨脹,展示了人們爭取和維持個人權益的心態,這是現實的需要。而從法律規范視角看,我們不僅僅要關注社會現實,更要保持清醒的認知——作為法律范疇,權利所代指的不是“泛化”現實利益;相反,我們有必要維護其規范性本質,令其有尊嚴、有權威地實現其規范性的作用。所以,依據其規范性本質,法律成為調整主體間交往行為關系之現實依據。個案中權利范疇的具體運用,從來不是基于社會輿論而對于某些事實所進行的“權宜性”的認定,也不是基于糾紛或沖突中的人們于“利益”的強烈訴求;我們首先需要做的,是綜合考量權利在法律運行中的規范性意義,而不至于被泛化和濫用的權利話語所役使。
總之,在現實運用中,一方面,權利的“濫用”涉嫌將權利所表達的利益絕對化;另一方面,權利的“泛化”則是將權利與利益二者徹底混為一談。我們固然能夠從利益視角認清權利的根本要義,然而如若將利益絕對化甚至將權利完全等同于利益,那么“利益至上”的現實驅動力將直接讓“濫用”和“泛化”成為常態。對權利濫用而言,它只是過于絕對化地推崇法律所保障的利益;而權利泛化卻有一個重大的邏輯錯誤,因為它直接在實際運用對權利和利益完全不做區分,這樣將直接危及到法律的權威和尊嚴。那么,在實際運用權利與法律過程中,正確對待權利與利益之間的關系是我們的重要使命。老子曰:“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天地任由世間萬物自由發展。為了法律的權威和尊嚴,權利是否也需要表現些許“不仁”,而不至于將所有的社會現實都納入其領地?
參考文獻:
[1]龐 德.通過法律的社會控制法律的任務[M].沈宗靈,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81-82.
[2]范進學.權利概念論[J].中國法學,2003(2):25.
[3]霍貝爾.原始人的法[M].嚴存生,等,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35.
[4]龐 德.通過法律的社會控制[M].沈宗靈,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39.
[5]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194.
[6]張恒山.共和國六十年法學論爭實錄·法理學卷[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9:197-227.
[7]張恒山.法理要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8]康 德.法的形而上學原理——權利科學[M].沈叔平,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41.
[9]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
[10]霍布斯.利維坦[M].黎思復,黎廷弼,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94.
[11]盧 梭.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M].高修娟,譯.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9:44.
[12]夏 勇.權利哲學的基本問題[J].法學研究,2004(3):3.
[13]盧 梭.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M].高煜,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95.
[14]馬林諾夫斯基.原始社會的犯罪與習俗[M].原江,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14.
[15]阿克塞爾羅德.合作的進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51.
[16]舒國瀅.法學方法論問題研究[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7:381.
[17]哈貝馬斯.在事實與規范之間:關于法律和民主法治國的商談理論[M].童世駿,譯.北京:三聯書店,2003:684-685.
[18]拉 茲.法律的權威:法律與道德論文集[M].朱峰,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199.
[19]托克維爾.論美國的民主[M].董果良,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104.
責任編輯 陸 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