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國元證券發布年報稱,公司另類投資子公司——國元創新投資公司在 2012年末已完成投資 12億元,平均年化收益率 10%以上。但這一靚麗成績卻是國元創新購買信托產品以及委托貸款的成果,雖然說證券業發展是硬道理,卻也把國元推上了掌聲與質疑的風口浪尖。
創新與收益兩手抓
如果說國元證券大舉進軍委托貸款業務是創新,那么證監會新規的公布就是助推器。 2012年11月,證監會公布《關于證券公司證券自營業務投資范圍及有關事項的規定》,表明券商自營的投資范圍從原先的交易所市場、部分銀行間市場,擴大到銀行間全部市場、金融機構柜臺。券商自營的投資范圍得到了最大幅度的擴張。
此項新規最大的改變就是增加了機構柜臺這個場外市場。券商可以用自有資金投資銀行理財、信托等產品,而且品種和比例未受到限制。同月 28日,國元證券全資設立國元創新投資,首期注冊資本為 15億元。投資范圍就有意向定為金融柜臺產品。成立之后的國元創新在確保投資項目的還款保障和安全性的同時,迅速進軍委托貸款業務,有高達 4.6億元的資金流向了房地產項目,除了輸血房企外,國元創新還動用了累計 2.1億元購買第二大股東國元信托旗下的信托產品,預計 2013年將達到 14.05億元。
事實上,證券公司母公司這一級不能進行委托貸款,但另類投資子公司可以做。迄今為止,另類投資子公司表現最出色的當屬中信證券與海通證券,它們的另類投資子公司分別名為“中信證券投資公司”和“海通創新證券投資公司”, 2012年分別取得了 6604萬元、 8500萬元凈利潤。
掌聲與質疑并存
券商來買信托產品,最大的好處就是信托產品收益高,有益于增厚自營收入。由于股票、衍生品投資風險較大,債券投資的收益率又相對固定在 8%左右, 10%左右回報率且“剛性兌付”,自然受到券商追捧。但另類投資子公司做衍生品需要充足的資本金,衍生品市場卻面臨眾多問題,如人才較少、政策不夠開放、流動性不足等等。
聲與質疑并存
對于國元證券的這種投資,主要是在子公司國元證券(香港)自營業務 2011年虧損嚴重之下做出的調整策略。加碼固定收益投資,在政策開放的背景下,選擇購買近幾年大熱的信托產品,無疑能夠增厚業績。然而,這種投資也受到了諸多質疑,最大的就是券商如何在政策放開下,對67信托產品投資進行有效的風險控制。
一般而言,自營收入分為投資收益、公允價值、資產減值和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公允價值稅前變動凈額。以 2012年上半年為例,國元證券未計入的稅前虧損達 2.08億元,環比增加 15.3%,盈利的風險性其實并未完全釋放。
從近期廣發證券、宏源證券、長江證券等六家上市券商一季度業績快報來看。除了國元證券業績同比下滑,其它五家券商業績都很喜人。事實上,對于利潤下滑的國元證券而言,無論是委托貸款還是購買信托產品,其年化收益均非常豐厚。 2012年,國元證券凈利潤僅有 4.06億元,同比下降 27.72%,其凈資產收益率僅為
2.75%,遠低于委托貸款 7.90%-12%的年化收益,和購買信托產品 10%的年化收益。
在創新號角下,券商們都想演繹“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好戲。但目前自營業務已不能滿足券商創新需求,另類投資不僅要創新,在增強主動管理能力的同時,還需注重風險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