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25日下午,銀監會發布《中國銀監會關于規范商業銀行理財業務投資運作有關問題的通知》(下稱 8號文),金融監管雷厲風行,直指最近幾年從四萬億開始的在金融領域泛起的泡沫,對商業銀行理財資金直接或通過非銀行金融機構、資產交易平臺等間接投資于“非標準化債權資產”業務做出了規定,主要內容包括資金和投向一一對應、充分披露資產狀況、理財資金投資設置上限等。
此次銀監會“ 8號文”給銀行理財投資運作扣上“緊箍咒”,對商業銀行理財資金的投向、風險撥備提出明確要求,著重治理理財產品亂象。受到限制的理財品的收益可能不會再如曾經那般誘人,在實施快一個月時間內,其威力已開始顯現。一邊是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和數量雙降,而另一邊卻是債市走紅。
4月數據顯示,銀行理財產品的發行量和收益率都已經呈現了出不同程度的下跌趨勢, 3月底動輒 4.8%這樣的年化收益率也許再難出現,這令有“追捧高收益率產品,冷落低收益率產品”特征的投資者更加敏感。進而轉變方向投向債市,債市也因此變得熱火潮天。城投債普遍大漲,甚至出高價也買不到,除了債市,保險也溢出了利好效應。尤其是對壽險公司會起到正面的信用影響。
除了“理財資金池”模式外,銀監會還對近些年迅猛發展的通道業務筑上一道“防火墻”。其實正常的理財產品操作是,先籌集資金,再分散出去投資。而國內銀行理財產品的普遍操作模式是,先建資產池。這種操作手法之下,資產池相對固定,通過源源不斷地發行理財產品,完成期限錯配。超額收益歸銀行,預期收益歸客戶,導致購買理財產品的投資者承擔巨大風險,卻沒有得到應有的風險收益。
眼下,銀監會“ 8號文”的影響正在發酵,從中短期和微觀產品來看,新規將增加銀行理財對信用債的投資需求,對投資信用債為主的債券基金形成直接利好。投資者也可關注兩類年收益在 5%以上的“替代品”。
也許,監管層已經開始從金融領域擠泡沫了,這種對癥下藥的療治措施如果能夠嚴格貫徹,未來資金池的概念也會慢慢淡化。雖然新規不可必免的給理財產品市場帶來了沖擊,但要求銀行對標的物有一個清晰的解釋,對投資者來說將會是一個透明的投資組合。投資者能看到自己投資的是什么,產品投向的收益是多少,也許他看到流動性差的,覺得風險高,經過左右衡量,就不投了。讓理財產品市場更加規范、透明地發展。這也正符合監管層保護投資者利益的良苦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