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段時間,市場上關于債市拐點是否來臨的說法多了起來。在《金融理財》看來,拐點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市場風險的拐點,即市場將由趨勢上漲轉為趨勢下跌了嗎?另一種是信用風險的拐點,即信用違約會降臨中國債券市場嗎?
我們不妨先看第一個拐點 ——市場拐點。目前認同拐點將至的投資者覺著隨著供給量的擴大以及監管對影子銀行監管趨嚴,供求的天平正在悄然發生傾斜。而不贊成市場拐點的投資者認為目前經濟最多只是弱復蘇而已,力度和持續時間都很不確定,何況最近債券市場的交投依然十分活躍,市場熱度并沒有降低多少。《金融理財》比較傾向于支持市場拐點將臨的觀點。
首先,不可否認目前經濟復蘇偏弱。一般來說,每年 3月份開始,宏觀經濟總會因為春節后實體經濟需求恢復而產生向上反彈的動力,但今年 3月份大部分時間從微觀和中觀層面均沒有看到需求很快復蘇,證據就是生產資料價格下跌并且庫存上升。但對于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有兩點不容忽視:一是今年 2月份春節比較晚,二是今年年初面臨高層換屆。第一個原因導致開工較往常延后,第二個原因則導致很多事情因領導沒有拍板而不敢去做。目前這兩個因素都逐漸消失。
其次,市場交投活躍并不能推翻市場拐點的看法。恰恰相反,一般而言,市場的大頂部都伴隨著成交放量且換手率高企,反而是在市場的底部區域才會出現縮量的情景。因此,現在對投資者而言,應該先把能再從債券中賺多少資本利得放置一邊,而會不會接最后一棒倒是應該認真考慮的了。
說完市場拐點,再聊聊信用風險拐點。近期信用債市場上的一個焦點莫過于無錫尚德 5.41億美元可轉債無力償付而宣布破產的事件。這一風險事件雖然沒有發生在中國的債券市場,但依然給市場帶來不少觸動。到目前為止,中國信用債市場依然是個沒有違約的不成熟市場。那么,違約這一信用市場成人禮什么時候才會真正降臨中國債券市場呢?
其實,中國債券市場剛性兌付背后最大的推手就是政府。過去,政府有意愿且有能力不讓違約發生。而現在,一方面市場容量在急劇擴大,兜底違約的成本快速上升,從而影響到了政府不讓違約發生的意愿。
另一方面,隨著政府負債率的逐步提高,政府兜底違約的能力也在逐漸下降。雖然目前中國政府要求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和區域性風險的底線,且整個政府(中央加上地方)的負債率和赤字率依然處于一個75可控的安全水平,但從無錫尚德這個案例來看,政府對待個案的違約容忍度在下降。
綜合而言,債券市場拐點的確已臨近,而信用違約的拐點也已經不再遙遠。那么在當前的形勢下,我們將如何投資債券型理財產品呢?
目前債券型理財產品的種類非常多,可以滿足投資者不同風險偏好的需求。按照投資范圍可以分為純債產品、二級債產品等,一般純債產品的風險要低于二級債產品。多數銀行理財產品也是僅投資債券市場,這類產品風險比較低;按照產品形式可以分為指數型產品、分級債券基金、封閉式債券產品等,尤其是分級債券基金的進取端,也適合一些專業型且風格進取的投資者。
從某種程度上而言,投資券型理財產品就是選擇投資人。在選擇投資人時,第一要看債券投資經理獲取穩定收益率的能力,最好選擇投資時間較長的債券投資經理;第二看基金公司、券商、私募、銀行整體債券投資的運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