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民族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少數民族音樂文化不僅帶來民族的發展,更是讓我國呈現出音樂的多樣性和多元化景象。作為我國音樂藝術的一部分,少數民族音樂的傳承與發展顯得尤為重要。
當前,國內少數民族音樂得到了廣泛的傳承與發展,特別是在十八大后,作為生態文明的發展,少數民族音樂本著生態、審美的理念正呈現出一派繁榮的景象。少數民族的音樂有著自身獨特的文明和藝術魅力,雖然風格迥異,但各有千秋,都是我國古代文明的代表。少數民族音樂包括民歌、歌舞、說唱、戲曲、器樂五部分,這些民間音樂之間是互相影響、互相吸收、互相豐富、互相促進的關系,但從根本上說,民歌是其他音樂的基礎。
一、少數民族音樂的類別
少數民族音樂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民歌是民間歌舞的基礎
一些歌舞音樂顯然來自于民歌,或是在民歌的基礎上稍加變化,加上舞蹈動作,如歌舞“鳳陽花鼓”便是在《鳳陽歌》的基礎上發展而來。
(二)民歌是說唱的基礎
我國的許多說唱顯然是從民歌的基礎上發展而來。四川清音的許多曲調就是在一些民歌的基礎上發展而來,如經典的《放風箏》、《泗州調》等等。
(三)民歌是戲曲音樂的基礎
許多地方戲曲劇種的音樂就是在當地民間小調的基礎上,經過加工而形成和發展的,如在嵊縣山歌基礎上發展而成的越劇、在湖北和安徽民歌小調基礎上發展的黃梅戲等。
(五)民歌是民族器樂的基礎
許多器樂直接來自于民歌,如河北吹歌這個樂種就是來自于演奏河北的民歌。民歌是其他音樂的基礎,但是在歌舞、說唱、戲曲與器樂形成和發展以后,其較高的藝術水平又反過來對民歌的藝術性提高產生了作用。
二、少數民族音樂藝術的表現力
(一)少數民族的民歌音樂
少數民族的民歌音樂,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其中既有想象宇宙形成、人類起源、民族來源的“古歌”,也有歌頌本民族英雄人物的“史詩歌”,還有敘述本民族傳說故事、描寫生產勞動、歌唱愛情的“敘事歌曲”等。不過,這些可總稱為“敘事歌”。
達斡爾族的“舞春”(亦為“烏春”),內容有反映勞動生產的,如農家苦、打魚、伐木等,亦有反映士兵厭倦清政府強迫其征戰的《薄坤綽》。維吾爾族 “達斯坦”,它由說、唱、演奏等多種形式組合而成,內容多為民間傳說故事,如《艾里甫與西苓》》等。柯爾克孜族的敘事古歌、史詩歌帶有神話色彩,如《庫爾滿別克》等。錫伯族的古老民歌 “菲散布熱烏春”,內容有反映民間困苦生活的,如《亞其那》;有反映西遷歷程的《西遷歌》。苗族的 “古歌”,內容帶有神話故事的色彩,如《開天辟地歌》、《說古歌》;有反映遷徙歷史和生產勞作的,如《跋山涉水》、《高宜的傳說》等。
(二)少數民族的說唱音樂
在清代前期,說唱音樂這種藝術形式,在少數民族中亦深受喜愛,并形成了富有本民族特色的說唱音樂藝術。其中,最又有名的是蒙古族的《好力寶》。朝鮮族的說唱音樂,有敘述歷史故事的,如《楚漢相爭》、《赤壁之戰》等;有說唱傳說故事的,如《春香傳》、《沈清傳》等。白族的說唱音樂藝術,被稱為“大本曲”,它采用本民族山歌、小調,用曲牌套連的形式,加以說唱,其中有民間故事《秦香蓮》、《梁山伯與祝英臺》等,深受民人喜愛。
(三)少數民族的歌舞音樂
少數民族的歌舞音樂,形式多樣,曲調悠揚。其中,朝鮮族的歌舞達四十余種,如慶豐收的《農樂舞》舞曲,群眾性的《雜舞》舞曲,田間勞作休息時的《拍手舞》舞曲和《西瓜舞》舞曲等。
(四)少數民族的戲曲音樂
少數民族的戲曲音樂藝術十分豐富。如藏族地區流行“藏戲”,其戲曲音樂亦富有民族特色。其中,有反映人民生活與愿望的《桑諾》等,亦有人仙相愛故事的《炎錯拉莫》等,均有很高的藝術價值。而彝族地區盛行“花燈”戲,其唱腔與戲曲音樂均十分優美,并富有彝族文化特色。
三、少數民族音樂藝術的審美特性
(一)傳統美
傳統美學的追求以美為理想狀態,“優美”、“典雅”、“崇高”、“喜樂”等作為傳統美學的審美范疇體現出一種確定性和單純的快樂,即審美愉悅。但是,在生產力較為落后,巫術、祭拜活動頻繁的族群中,原始心理活動如恐懼、祈求、崇拜、詛咒等仍然大量存在,他們的一切活動主要出于生存的目的而非審美的目的,所以就出現了與傳統美學意義相反的審美的異態。土家族的民間音樂中存在各種各樣的審美,比如針對土家族的音樂是依據喪事而跳的舞蹈,在喪事上進行歌舞表演,特別具有當地的風格,由音符不同長短進行交流,能夠表現出悲喜的特性。總之,少數民族音樂藝術的表現力特別可以感染到身邊的人。
(二)“為了審美”的價值取向
西方“美”觀念的構成有六個要素之一——“精神距離”,就是說,參與音樂的人使自己與音樂“游離”并保持一定距離去審視它,在審美的水平上關注音樂。但是,如果以這個標準衡量,許多民族就不持有美的態度了,因為不是所有的民族都把音樂從文化中抽離出來,以一種“為了審美”的價值取向來審視音樂的。白馬人把歌唱看的比器樂重要,這看似只是行為上的差異,但筆者認為這其中隱藏的是白馬人對音樂的哲性思考,用身體的一部分歌唱而不用身體之外的樂器表現,音樂在白馬人那里不能被抽離,他們把音樂看作是身體的一部分、生命的一部分。
(三)音樂中的人文性格與音樂觀
回族是一個將伊斯蘭教及由此而衍生的民族風俗習慣、價值觀念、人倫禮儀的信仰和尊奉視為立族之本的民族。這使得回族人對自己的信仰和風俗習慣極其珍視,并將其確認為本族文化的根基,積淀于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層結構中,雖然他們也樂于學習和吸收外族文化,但這種學習一般不會以犧牲自己最根本的信仰為代價,可以說,伊斯蘭文化是回族文化的根基,它塑造了回族文化的基本范式,強烈的文化自尊心、文化防守心理,是其人文性格的顯著特點。所以,一個全民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自然和宗教觀念相對淡薄的漢族的文化價值觀不同,音樂觀也就不同了。
【作者單位:河南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