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閩南語受到了推普運動、建國初期、改革開放初期以及當下的相關政治社會思潮的影響,呈現階段性曲折的發展態勢。期間,政府在民間進行了各種閩南語鄉土教育的嘗試。
廈門閩語鄉土教育,是指廈門本地在普及教育過程中有目的地向本土居民倡導認知閩南語,進而推廣閩南語學習的教育政策。福建和廣東兩省均是南方方言重地,兩省各執與普通話相左的方言。在國家的整個推普進程中,廣東粵語的地方保護與推普政策之間產生了極為復雜的矛盾。這在學術界也曾引起了廣泛關注。與此同時,閩南語是否能幸免于難?抱著此種關懷,從非語言學角度探究近代閩語的發展演變,窺探建國以來廈門閩語鄉土教育的歷史脈絡。
一、建國初期的閩南語
自1919年新文化運動掀起了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的語言文字新浪潮后,文化界主流便一直致力于把白話文推崇至極致,而此時的地方方言的鄉土教育沒有受到重視。受革命浪潮的影響,地方進步文人為了更好地了解和推崇革命,尋求進步,也積極關注官方語言。這在民國時期的《福建日報》、《廈門日報》刊載的文章中表現得非常明顯。
廈門閩南語和廣府方言,均是古代漢語發展的產物。閩南語的特殊之處在于它與中古音不是親子關系,而是兄弟關系。在數次中原大亂中,黃土流域居民流離失所,紛紛南遷,有很大一部分定居閩南地區。因廈門地處“浮島,碧海環繞”,屬于南蠻之地,與中原地區難有聯系。進而定居廈門的居民缺少了與外界的開放性交流,所使用的官話也漸漸發展成了獨具一格的閩南語。
政府在1956年正式開始落實推普政策。1958年1月上旬,全國政協委員會舉行報告會,周總理在會上作了《當前文字改革的任務》的重要報告,他在報告中對文字改革的三大任務“簡化漢字,推廣普通話,制定和推行漢語拼音方案”做了明確透徹闡述。自此,各地方言雖非萬馬齊喑,然而也皆落得偃旗息鼓的命運。一方面,廈門閩語難逃此劫,全市上下少不了爭先恐后地學習普通話。另一方面,政府為了向臺灣傳遞的共和國之聲,閩語電臺廣播依舊存在,并沒有因推普的到來而終結。這也是廈門閩南方言特殊的待遇。
1958年8月4日《廈門日報》第三頁刊載了《“飛機”不是“輝機”——談閩南人怎樣學普通話》一文。該文開篇有這么一段:
“我們知道,講話是表達思想的,話講得不準確,就不能很好地傳達自己的思想,而且還可能造成混亂。一般閩南人說普通話,因受方言的影響,有一些普遍的毛病。這些毛病都有規律可找,只要我們能夠找出它的規律,學好普通話就不難了”
大致可見在推普進程中,除了學校教育外,社會層面也努力通過報紙媒宣揚推普。在報紙中刊登這樣的文章,一來是學習全國推普的政策精神,再者,也有為閩南人閩南語辯護的含義。
看似很普通的學習普通話的一些簡單的讀音糾正做法,其實,也帶有明顯政治色彩。該篇文章在讀音糾正上就舉了幾個耐人尋味的閩南人錯音讀法詞語:
“閩南人說‘國防’,北京人聽起來卻是‘國皇’,‘飛機’也變成‘輝機’。像這類的例子還很多:地方(荒),吃飯(患),奮(混)斗,房(黃)屋,吩咐(昏戶)括弧內的字,是表示閩南人讀錯的音。”
我們不難發現,‘國皇’一詞在建國初年較為反動,有讓人覺得是捍衛清朝的嫌疑。如果說,這種僅僅是字面意思的解釋,實質不能代表大眾的思想內涵,那么吃飯(荒)、奮(混)斗,吩咐(昏戶)這幾個詞的錯音讀法則應該能大致反映出一些大眾的心聲。在大躍進時期,國家的總體經濟水平在數據上有了明顯的提高。然而在地方,百姓的生活水平卻沒有很明顯的改善。反而,有些政策在落實的時候,嚴重影響了百姓的正常生活。省吃儉用以貢獻國家是百姓生活的常態,致使大眾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都在溫飽線徘徊。因此吃飯(荒)、奮(混)斗,吩咐(昏戶)這幾詞錯音的內涵也就顯而易見了。推行普通話,使閩南人說話統一為國家的標準,對政府加強思想管理、統一意識的有著深遠意義。
這樣的文章在廈門日報還有續篇,1958年8月30日的《廈門日報》刊載了《不要叫錯“史老師”——談閩南人怎樣學普通話之二》:
“閩南籍的學生叫‘史老師’,北京籍的老師聽起來卻是‘死老私’,你說笑話不笑話?”
在當時的政治背景下,如果被人稱之為“死老私”可不是一件光榮的事情。“死老私”是一個帶有濃厚政治色彩的貶義詞匯。可見,閩南方言在遭遇建國初期的政治運動后,逐漸偏向普通話讀音糾正,這也正是政治運動的需要。
二、改革開放以來的變化
1986年我國再次把推普列入當時語言文字工作的第一要務,隨后又確定推普工作方針為“大力推行、積極普及、逐步提高”。這些舉措,強化了政府行為,擴大了普及范圍,對提高全民普通話應用水平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一切都是為了更好地營造改革開放的國內環境,適應改革開放、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要。
“正確處理普通話與漢語方言的關系,堅持社會語言生活主體化與多樣化相結合的原則,一方面使公民普遍具備普通話應用能力,另一方面尊重方言的使用價值和文化價值。推廣普通話不是消滅方言,是使公民在使用方言的同時也掌握國家通用語言,并在正式場合和公共交際場合自覺地使用普通話。”
改革開放的經濟思潮給文化領域帶來了有力的沖擊,學術界視線在轉向對地域文化關注的同時,地方政府也開始重視地方文化的培養與發展。福建閩語受到了空前的矚目。
無獨有偶,八十年代的《廈門日報》開有專欄《廈門方言小考》,也常有閩南語常識介紹的文章。從這可以看出,閩南人開始重視自己本土語言的發展,注意保護自己的本土語言的色彩。語言的交流是相互的。在閩南語得到蓬勃發展的同時,普通話的推廣工作在廈門也進行的如火如荼。在1989年3月20日的《廈門日報》有一篇報道鮮明地提倡推廣普通話。報道為黃楊《廈門應推廣普通話》:
推廣普通話,不僅中央早有號召,而且還把它寫進憲法。廈門,作為游覽勝地,每天有成千成百的人來這里參觀、學習、訪問。為了促進交流,在廈門提倡普通話,是刻不容緩的大事。特別是機關、學校、交通和旅游服務單位,更應率先推廣。
歷經數次推普,廈門的推普成效不顯。這也印證了,即使有成文憲法規定推廣普通話,但普通話仍然無法取代閩南語,成為廈門本土居民的日常用語。
《廈門日報》的《演講臺上爆出冷門》報道在八十年代大學生普通話演講比賽中,廈門學生出人意料,獲得不俗成績。這又從側面說明,推普工作在廈門還是有進展的。
閩南語歷經不衰地成為廈門人日常語言,并且與普通話并進發展。這個中原因,大致有以下兩點:
(一)作為旅游城市的廈門,中國對臺的窗口,當地的閩南語和英語一樣是重要的交際工具。
(二)閩語是中國古音保存較為完整的方言之一,成為當下語言學者研究古音的重要對象。政府對閩語的推廣工作迫在眉睫,在過去推普的呼聲浪潮中,閩語作為南蠻方言,受到許多不公平的對待。歷史遺留的原因,閩語也面臨著能說會道的閩語老一輩的老齡化而消逝的困境。普遍認為,閩南語,是超地界、超省界、超國界的“外向型”方言。她與其它松散型、局限性強的漢語方言不一樣。這不僅體現在閩南語保存了大量的古漢語,可以為學術研究提供大量的、寶貴的活材料,更因其世界性、流通性的特點,為海內外華人維系鄉情、促進商機提供無限潛力。最為重要的是,閩南語是閩南文化中最重要一分子,失去閩南語,閩南文化也將煙消云散。
三、結語
閩南人,說閩南語。看似很尋常的事情。可是如果我們從歷史長河而言,很多地方,很多民族,早已無法尋回自己的本土語言,已經被其他的外來語言所淹沒。因此,閩南語能夠源遠流長,還要得益于歷史文化的積淀,而閩南語,成為今天廈門本土人的日常用語,則少不了廈門閩南語鄉土教育的功勞。在當今政治、經濟、文化一體化的社會,保留本土色彩,無異于與一統抗衡,如何在求同中生存,這是閩南語未來要面對的問題,也是廈門閩南語鄉土教育的重要任務。
【參考文獻】
[1]詹伯慧.粵語是絕對不會淪陷的——對出現“廢粵推普”風波的一些思考[J].學術研究.2011(03)
[2]肖好章.社會語境中的語言文化“沖突”分析——以“推普”與“捍衛粵語”之爭為例[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12)
[3]莊克然.“飛機”不是“輝機”——談閩南人怎樣學普通話[N].廈門日報.1958
[4]李熙泰.厝-房屋——廈門方言小考之五[N].廈門日報.1989
[5]趙文澤.閩南聯話拾趣[N].廈門日報.1989
[6]洪卜仁.廈門“講古”藝壇述略[N].廈門日報.1989
[7]陳振群.閩南人對父母的稱呼[N].廈門日報.1989
[8]林寶卿.從“走好”談起[N].廈門日報.1989
[9]黃楊.廈門應推廣普通話[N].廈門日報.1989
[10]林世英.演講臺上爆出冷門[N].廈門日報.1989
【作者單位:廈門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