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和文化空間。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是新農村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兩者并不對立,而是有機融合在一起。
非物質文化遺產,僅從字面上解析,是難辨其真面目的。作為一個舶來名詞,它最直觀的、讓我們可以聯想到的幾個關聯詞是“無形的”、“不可捉摸的”、“逝去的”、“古老的”、“留存下來的”,因此常令人歧義百生。正是由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存在著認知上的模糊,導致了一些人不能很好地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在新農村文化建設中的重要地位,忽視了新農村文化建設過程中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和利用。筆者試從以下幾方面來闡述自己的觀點,以供探討。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和分類
準確地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和分類,是我們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前提。只有明確目標,才能有的放矢。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和文化空間,可以分為口頭傳統、傳統表演藝術、傳統手工技藝、民俗活動與禮儀節慶、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間傳統知識和實踐、與上述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文化空間六類。
從上述概念和分類中,我們至少可以看到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以下三個特點:主要表現為技能、技術、知識的傳承;在特定的區域內由創作成員世代相傳(100年以上);與生活密切相關;是活態的遺產。因此,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相對于物質文化遺產而言的,也就是說,在物質文化遺產中,注重的是具象的物,比如說“剪紙作品”;而非物質文化遺產更注重的是精神的、無形的,是通過固態載體和活態載體的相結合來為人們所認知的,比如說針對于剪紙而產生的“剪紙技藝”、 “剪紙相關習俗”等等。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新農村文化建設的關系
在我國,大量非物質文化遺產以最傳統的方式保留在農村。但是,隨著農村城鎮化的加快,現代工業文明正逐漸取代古老的農耕文明,尤其是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賴以生存的這片土壤正日益消亡。更由于一些地區對“新農村”的片面理解,認為一切都要新,搞一刀切,走極端,使得農村的文化生態環境惡化,傳統的文化記憶不再。
非物質文化遺產,體現著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是一切新的民族文化賴以根植的母體和本源。珍愛和保護好非物質文化遺產,才能守住我們民族的根,維護我們民族文化的特異性,不被強勢文化所侵蝕。
由此,我們可以說,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是新農村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保護、繼承了“舊”,才能更好地發展、創“新”,二者并不對立,而是有機地融合、滲透在一起的。
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實踐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是一項系統而長期的工程。如何在新農村文化建設中實踐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是擺在我們基層文化部門面前的一項艱巨任務。
秀洲區是浙江嘉興市的一個縣級區,地處杭嘉湖平原,是著名的魚米之鄉、絲綢之府。千百年來,秀洲人民在創造物質文明的同時,也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遍布鄉間的灶畫純樸粗獷、造型夸張、色彩艷麗,是秀洲現代民間繪畫的母體語言之一。
在過去,秀洲區農村每戶人家一日三餐全都依賴灶頭做成,家家戶戶都建灶畫灶,因而造就了眾多的民間灶畫藝人,每個村都有三至四名,其手藝為前輩傳授。但是隨著城鎮化建設的推進,原先做飯的灶頭大多都已經被現代煤氣灶所取代,灶畫也自然消失在城市化的進程之中;有些人家既保留了傳統的灶頭,又添置了現代煤氣灶,但灶畫已經部分或全部被印有圖案的瓷磚所替代;只有居住在偏僻地方的農戶,仍依賴著灶頭過日子,傳統灶畫藝術得以保存。由此,秀洲區的民間灶畫從藝人數日益萎縮,一些灶畫藝術已經失去了傳人。
為保護、傳承和發揚這一江南獨有的民間灶畫藝術,近幾年來秀洲區文化部門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圍繞“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繼承發展”的16字方針,制定和采取了多項計劃和措施,來打造民間灶畫之鄉。
首先,投入資金用于本區民間灶畫藝術的挖掘和保護。早在2004年,秀洲區對全區12名優秀灶畫藝人就進行了先期立檔。在以后逐年的非遺普查工作中,對全區115個行政村進行了調查摸底,全面記錄、拍攝了民間灶畫制作工藝流程,搜集、收藏了民間灶畫藝人祖傳的灶畫圖案資料,制作了內容詳實的系列檔案。
其次,加強民間灶畫藝術的研究工作。建立區民間灶畫藝術研究專題組,負責制定五年保護發展規劃,陸續建立民間灶畫藝人的數字檔案并發放從藝補貼。創建浙江省第一個民間灶畫傳承基地,邀請民間藝人傳授灶畫藝術,并在學校開展灶畫藝術教學專課等等。
最后,與農村文化活動相結合,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來弘揚傳統的灶畫藝術。通過開展 “百村文化長廊”——鄉村藝術表演擂臺賽之民間灶畫比賽等系列活動,將傳統技藝與新穎活動形式相結合,既豐富了農村老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又宣傳展示了優秀的傳統灶畫藝術,并不斷引導著廣大農村群眾的文化自覺,去發現和保護身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四、結語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先人留給我們的珍貴精神財富,也是我們民族文化的根基。在新農村文化建設中,我們必須牢牢抓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繼承和揚根植鄉土的民間文化,創造更加豐富多彩的先進文化。
【參考文獻】
[1]顧希佳.風俗十講[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6
[2]王淼.把根留住[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
[3]劉魁立,張英敏.悖論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J].今日民族.2006(09)
[4]張覺民.江南民間美術——嘉興灶頭畫[J].美術.2005(03)
【作者單位:浙江省嘉興市秀洲區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