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媒介藝術下的裝置藝術,給展示空間設計帶來了新的活力和啟發。通過對裝置藝術和展示設計進行界定,并從各個角度來分析裝置藝術和展示設計的聯系,來論述裝置藝術在對展示設計的影響及在展示設計發展中的價值。
展示設計與裝置藝術在西方國家的發展已日趨成熟,但在目前的中國仍是新生事物。隨著科技的發展與文明的不斷進步,現代的展示不再是單純沉悶地陳列展品,而更多地需要藝術的感染力以及觀眾的參與性。就如歐美國家的街頭,裝置藝術已經隨處可見,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它們展現了獨特的藝術造型,并加入了一定的科技手段,吸引人們與其進行互動娛樂,使人們沉浸其中。現在,美術院校里也已設有專門的裝置藝術學士學位,如日本筑波大學藝術學院的綜合造型學科。近年來在我國的多屆當代藝術展上,形式新穎的裝置藝術已嶄露頭角。藝術家們顯然關注了材料和語言,使作品告別了以往的單調和乏味,更具有藝術氣息和時代特征。可見,展示藝術發展至今,已經是一個藝術思潮和文化主題逐漸具有全球視野的時期。
現代展示設計需要圍繞意念展開,使藝術與技術完美結合,讓觀眾產生更深刻的感官體驗,以達到更好的展示效果。在藝術家們對裝置作品不斷探索的基礎上,配合實用性設計又將如何呈現,這是時代的要求,也正是本文嘗試探討的主題,希望能從中找到展示設計的新方向。
一、展示設計與裝置藝術的界定
(一) 展示設計概述
展示空間是伴隨著人類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階段性發展逐漸形成的。在特定的時空范圍內,運用特定的藝術設計手法,通過對空間與平面的精心規劃,使其產生獨特的空間范圍,不僅可以起到宣傳展品主題的作用,也可以營造與展品相關聯的藝術氛圍,并使觀眾能沉浸其中,達到完美溝通的目的,這樣的空間形式,我們一般稱之為展示空間。對展示空間的創作過程,我們稱之為展示設計。
展示活動具有很強的宣傳性,它是一種有著悠久歷史的社會活動,并且是綜合了藝術活動和藝術創造的經濟活動。展示空間在中國自古就有,但現代展示的概念和設計學科卻還是新生事物。隨著社會經濟與技術的發展,展示設計已經迅速地成為一個“綜合性”極強的空間視覺傳達設計類別,它跨越了設計中的空間及平面視覺傳達等學科,注重理性的邏輯思維和感性的藝術化創造。展示設計要素包括了“物”、“場地”和“人”三方面,而空間組織、物流組織、人流組織則是空間構成的最重要組成部分。成功的展示空間,必然是建立在綜合處理好這些要素的基礎上。因此,能以高品質的展品和展示環境去營造合理的展示空間,觸動人們的感官感受,引人入勝,使觀眾產生興趣,更持久地欣賞展品,達到生動形象地傳遞信息的目的就是好的展示設計。
(二)裝置藝術概述
裝置藝術,是指藝術家在特定的時空環境里,將人類日常生活中的已消費或未消費過的物質文化實體、進行藝術性地有效選擇、利用、改造、組合,以令其演繹出新的具有豐富精神文化意蘊的藝術形態的個體或群體。簡單地講,裝置藝術,就是“場地+材料+情感”的綜合展示藝術。
自上世紀八十年代裝置藝術進入中國以來,對我們絕大多數觀眾來說裝置藝術仍然是一個陌生、神秘而模糊的事物,而在西方的發展也只是短短的數十年。雖然國內的藝術家們對裝置藝術基本還處于摸索階段,但在上世紀九十年代的藝術界中,它的實踐確確實實地為實驗藝術提供了關于藝術在視覺概念、媒介的表達形式和美學實驗方面的基礎。與環境藝術相比,裝置藝術是在空間中更有邏輯地組合各種組件,觀眾可以進入裝置作品與其進行互動,也可以從外部整體地欣賞它的藝術形態。
美國藝術批評家安東尼·強森曾這樣解釋后現代主義時期的裝置藝術,“按照解構主義藝術家的觀點,世界就是‘文本’,裝置藝術可以被看作是這種觀念的完美詮釋,但裝置的意象,就連創作它的藝術家也無法完全把握,因此,‘讀者’能自由地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解讀。裝置所創造的新奇的環境,引發觀眾的記憶,產生以記憶形式出現的經驗,觀眾借助于自己的理解,又進一步強化這種經驗。其結果是,‘文本’的寫作,得到了觀眾的幫助。就裝置本身而言,它們僅僅是容器而己,它們能容納任何‘作者’和‘讀者’希望放入的內容。因此,裝置藝術可以作為最順手的媒介,用來表達社會的、政治的或者個人的內容。”
二、裝置藝術與展示設計的聯系
現代人們的生活節奏和生活環境變化得越來越快,人們在獲得物質生活的滿足后,對精神生活的要求越來越高,這需要一種更為綜合的藝術形式或新的媒介手段來更形象地滿足人們對歷史與傳統文化的體驗和認識。另一方面技術與藝術從來就是不可分割的兩部分,特別在進入現代以后它們更是如孿生兄弟般相互結合并肩前行。
因此,對傳統藝術形式發起挑戰的裝置藝術,不受限制地綜合使用多種技術手段和多門類的藝術形式來表達創作者和觀眾的強烈的情感和觀念,不斷追求現代藝術的廣度、深度和強度,成為了時代的必然產物,而且這種實驗性極強的藝術更是沖擊著現代設計的各個層面。
(一) 觀念的思考表達
首先,從裝置藝術的概念可得知其核心為觀念,藝術形式只是輔助手段,突出作品的主題思想才是最終目的,圍繞觀念展開創作是其強調的最大前提。
同樣,展示設計是圍繞展品展開的,這就要求突出展品的主題思想,文化內涵和試點特征,賦予展品以獨特的觀念,并能引起觀眾的共鳴從而打動觀眾。所以應從理念與情感的表達著手出發對展品和展示空間進行設計。現在普遍的展示還流于形式,只注重造型的美觀而缺乏主題理念,缺少了讓觀者過目不忘的藝術感染力,所以裝置藝術圍繞中心理念展開創作的觀念做法為展示設計提供了借鑒。
(二) 空間的整體運用
我們不可能聽清兩個人同時說的話,看懂兩個同時播放的影像,裝置的整體性要求相應獨立的空間,在視覺、聽覺等方面不受其它作品的影響和干擾,裝置藝術是藝術家們根據特定展覽地點的空間內外要求、特地設計和創作的藝術形式。
相比之下,作為展示空間,主要是對空間和平面進行科學的、合乎使用要求的設計,因此,它著重的是科學的規劃、實用的功能與靈活的處理方法。在展示設計里,每一個空間都在為自己所展示的物品服務,來共同完成一個整體的設計藝術,其獨立性與裝置藝術品同等重要。當然,展示空間不是純粹的藝術,它的設計是與整個空間布局和流線緊密相關的,這就要求展示空間的每一個部分都相互關聯,使整個展示空間成為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
(三)互動的體驗方式
在現在的新媒體藝術發展的時期,人們從對故事的被動接受與無形的束縛轉向更多的積極參與和主動控制。因此裝置藝術所體現的互動性正符合要求。觀眾介入和參與是裝置藝術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需要人們生活情感的注入和延伸。裝置藝術創造的環境是用來包容觀眾、促使甚至迫使觀眾在界定的空間內由被動觀賞轉換成主動感受,這種感受要求觀眾除了積極思維和肢體介入外,還要使用它所有的感官:包括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甚至味覺。
相對地,展示空間是人與自然物品的重構,是一種物化的交流。這是一個流動的空間設計,人行走其中才能體會空間的概念和信息的傳達,人永遠是活動的主體,只有展品——人——環境三者結合起來才能賦予展示設計真正的意義。物品或事件的展示是與人交流、溝通的過程,除了空間設置和交通組織都要以人為本外,展品的陳列排序,事件發展過程的呈現等,都應以形象化的互動展示而使觀眾感覺更真實,更能從中體會到時空的魅力。因此,如何提升觀者的自發參與,更好地刺激他們的主觀感受,便成為當下展示設計的一大課題。
(四) 手段的綜合運用
回看裝置藝術的來源,就綜合了20世紀初的許多現代藝術流派的創作手法。裝置藝術不受門類的限制,它自由地使用任何能夠使用的手段。現代科學技術的蓬勃發展,新材料不斷被研制、生產,這對藝術界的創新起著重要的促進作用,同時也帶來了新的表現語言,于是藝術家們也隨之創作出各具特色的作品。同樣地,雖然現代設計是一種設計實踐,它不同于純藝術的創作,但同樣運用了多種手段來表達自己的創作理念。就如展示設計發展至今,已不是單一的視覺傳達設計,而兼有產品設計和環境設計的因素。
事實上,它是一種多種設計學科綜合應用的復合設計,具有更強的綜合性和復雜性,因此要求無論從觀念到形式都應該趨向于多元化、綜合化,這一點與裝置藝術的發展極為相似。同藝術家一樣,展示設計師們更會利用所有可能利用的一切手法,包括聲、光、電、氣等所有先進的科技手段,融合綜合藝術的觀點,有目的地對展示進行加工安排,直接或含蓄地說明某種道理、表達某種觀念、傳播某種思想。
(五)展覽的時效長短
裝置藝術是可變的藝術,裝置藝術受其技術、形式、時空的限制一般供短期展覽,不是供長期收藏的藝術,是一種短期的藝術實踐。與裝置相比,展示空間則不同,有長期、短期,永久或臨時之分。因為這是實際的設計運用,其中包含了結構力學等嚴格的科學成份,凝聚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一般規模較大,在某個程度上是不能隨意組合拆卸的。
當然,這并不代表展示的空間就一成不變,雖不如裝置般能不斷改變自我,但同樣能在圍繞中心主題的前提下調整空間變化,營造不同的展示氛圍。
三、裝置藝術對展示設計的影響
(一) 展示空間娛樂化
展示空間的娛樂化可以由科技化的互動裝置來實現,展示空間中的互動裝置為觀眾提供了一個與展品進行互動的平臺,人們在娛樂的同時獲得展品傳遞的信息。娛樂化的展示空間因其趣味性,將能夠吸引更多的觀眾進入展示空間去感受并接受信息。
(二) 展示空間虛擬化
科技化互動裝置將來可能發展得高度虛擬化、高度智能化,這也許會帶來新的會展時代——虛擬會展。虛擬會展通過先進的科技手段和精密的設備儀器來實現,多臺互動裝置的拼接組合就可能成為一個大型的會展活動。
(三) 展示空間多樣化
科技化的互動裝置與形態化互動裝置并行且融合,這兩種互動裝置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在不久的將來,科技化互動裝置與形態化互動裝置將帶著各自不同的優勢和特征,大量的出現在各類展示活動中,為展示空間中展品信息的表達創造了豐富多樣的媒介方式。
四、結語
在現代社會要求藝術與設計應更具時代感,更有前衛精神的趨向下,各種媒介、美學和主題的實驗都開始和國際藝術新潮相呼應,傳統的藝術與設計道路將大大拓寬,也面臨著更多的挑戰。丹麥前衛藝術家喬安說:“只有當藝術的輻射能進入純粹的存在,進入社會生活,進入都市生活,進入行動,進入思想,那才是重要的事。”因此,擴大藝術視野,廣泛吸取更多不同類型的藝術觀點和創作手法對設計的發展有百利而無一害。我們相信,注入了當代藝術新活力新契機的現代展示設計,也一定能在未來的發展前景上找到屬于自己的新平臺,使展示空間具有更感人的魅力與更旺盛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韓子棟.展示設計[M].石家莊:河北美術出版社.2001
[2]葛鵬仁.當代藝術研究書系——西方現代藝術、后現代藝術[M].長春:吉林美術出版社.2000
[3]L.P.維塞爾著,毛萍,熊志祥譯.活的形象美學:席勒美學與近代哲學[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0
[4]沃納·霍夫曼著,薛華譯.現代藝術的激變[M].南寧: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5]黃建成,吳武彬.媒介與空間的契合,一個新的藝術領域[J].學術報.2006(02)
[6]葉向東.從裝置藝術的觀念談創作[J].文藝研究.2005(03)
【作者單位:華中科技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藝術設計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