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于當代的中國文壇,遲子建是一個獨特的存在。從1983年開始一直延續至今的創作始終貫穿著她自己獨特的風格,用平淡而詩意的筆調抒寫著她自己的內心世界。本文的主要目標是嘗試對于遲子建的小說創作觀進行簡單剖析,從而對于遲子建小說中所呈現的世界有一個宏觀上的認識。遲子建對于自己的作品有著獨特的認識和期許,她訴說苦難,但卻不放棄詩意,寫出苦難中的詩意是她的追求,更是她的創作觀的一種體現。本文將從這兩點出發,對其小說進行分析,探尋遲子建獨特的審美世界。
在當今的中國文壇上,遲子建具有獨特的個人氣息,她始終堅守著一個信徒對于文學的虔誠守候,引領讀者進入一個獨特的審美世界。在這樣一個文學式微的年代,像遲子建這樣能夠遠離眾聲喧嘩,堅守文學理想的作家,是值得我們走進她的內心和她的文學世界的。
一、溫情的詩意
朱光潛在《詩論》中提到:“詩是人生世相的返照,又浸透著作者的性格和情趣,它與人生世相的關系妙在不離不即。不論作者或者讀者,在心領神會一首好詩時,都能見到一種境界,純粹的詩的心境是孤立絕緣的。詩人從人生世相中攝取一片斷,給它生命的關注,賦予完整的形象,成為一種獨立自主的小天地,從而才能超越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在無數欣賞者的心靈中顯現。”
詩,也確實是浸透著作者的性格和情趣,詩性在文學作品中可以表現為詩意的語言,文本的抒情性的氛圍,意境、韻味的營造等等。遲子建正是秉承著這樣一種創作理念,用她那支充滿靈性的筆撥開陰霾,在生活的邊界和縫隙中,捕捉著詩意的光亮,而她的詩意則是充滿著溫情和關愛,有著一種讓人感動的、浪漫的情懷。
(一)樸素的語言
遲子建曾說過:“其實我一直信奉用樸素的文字來表達傳神的生活這個原則。我喜歡樸素的生活,因為生活中的真正詩意是浸潤在樸素的生活中的。隨著年齡的增長,我越來越喜歡樸素的事物,而且往往容易被這些樸素的事物所感動。表達樸素的事物和感情,自然要用樸素的語言才能契合。”
遲子建的這種樸素非但沒有讓她的作品顯得暗淡,反而覺得有一種貼近生活的真實與浪漫,讓讀者覺得似真似幻。她的小說敘事話語充滿詩般的美妙而悠長的氣韻,能給讀者帶來長久的回味,而不會隨著閱讀過程的結束而轉瞬即逝,有一種浸潤在樸素中的詩意感。
(二)對大自然的領悟
縱觀遲子建的小說創作,不難發現故鄉的這片黑土地給了她取之不盡的源泉。這片黑土地也正是因為有了遲子建的存在,讓人們在它粗狂的外表下,發現了精致飄逸的一面,顯示出它溫婉、凄美蒼涼的詩意情懷。
遲子建對這片廣袤的黑土無比的鐘情,滾滾流淌的黑龍江,冰雪覆蓋的大興安嶺,有著白夜和極光的北極村,故鄉的山川河流、一花一樹在她的筆下都生動傳神,充滿靈性。誰能說這片大自然不是最好的詩人?誰能說不是這片大自然賦予了遲子建詩意的筆調呢?
遲子建如詩人一般用隨性而又恬淡的筆觸將自然的詩情延伸到文本當中,在她的妙筆的點染下,那些大自然中的植物、動物、清風、流水仿佛與人的生命融為一體了,與人物共同去體會人世間的歡樂與悲苦。她感動了自己,所以才感動了我們。
二、憂傷式的苦難
遲子建說她的寫作來不回避“苦難”這個主題,她描寫苦難的視角也不同,有從個人的角度,也有從整個社會的宏大視角。但是遲式的苦難很少有歇斯底里的哀嚎,我們從她的作品中感受到的苦難,更多的是一種憂傷的情調以及她所描繪的蒼涼的意象。
(一)憂傷的情調
生命總是在偶然間降臨人世,如一片飄飛的落葉,似天空的一處流云,現實生命因為偶然性的操控而變得神秘和變化莫測。遲子建的第一部長篇小說《樹下》中的主人公七斗就是被命運所捉弄的女孩,她在一次又一次的劫難中頑強的活下去。或許是因為作者在創作這篇小說的時候正值青春,因而作品從頭到尾都彌漫著一股淡淡的憂傷。在這部作品的后記中,遲子建寫到:“我想我傾注了童年的生活體驗和青春的那種浸透著憂傷的浪漫,它的故事充滿了哀愁。對,就是哀愁。我喜歡哀愁,哀愁有什么不好?哀愁給人一種濕漉漉的感覺,它能讓人心有所動。因為哀愁往往是由于對美的傷懷而衍生出來的。”
無論是寫個人的苦難還是寫時代的苦難,遲子建都沒有聲嘶力竭的吶喊,這些苦難在她的筆下悄然隱化成一股淡淡的憂傷,整個故事都被她的憂傷深深的浸透了。
(二)蒼涼的意象
在遲子建的小說中,經常出現白雪、河流、森林等自然意象,彌漫著濃郁的北方氣息,而正是這種氣息給作品帶來了一種宏大之感,而苦難則被這種宏大所化解了,帶給我們一種別樣的思考。意象承載的是作家心靈的思考和情感的積累,遲子建在選擇小說意象的過程中,不斷透漏出自己的藝術個性,和她對生命、對世界的思考與態度。遲子建借助這些真實而親切的意象打開每一個讀者看待世界的眼光,傳達出自己對人生、命運的種種思索。
三、苦難中的詩意
作為一個優秀的作家,應該有自己對文學的獨特理解與體驗,能夠形成對世界的個人化的看法。書寫苦難中的詩意在遲子建的眼里是文學的王冠,多年來,遲子建就是在這樣的道路上不斷探索、不斷突破自我,追尋著自己心中的文學圣殿。從事創作開始,遲子建從來沒有隨波逐流,堅持自己對文學的理解和信念。她揭露歷史和現實生活的苦難,卻堅持詩意的表達。遲子建正如一個逆行精靈,游走在北國的文學大地上,成為浮躁的當代文壇上一個獨特的存在。
【參考文獻】
[1]朱光潛.詩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13
[2]遲子建.瘋人院的小磨盤[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2:350
【作者單位:浙江傳媒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