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是我們黨在以人為本、關注民生方面提出的一個新理念。從十七大報告提出的“創造條件讓更多群眾擁有財產性收入”思路出發,就農民目前的財產性收入狀況,分析了我國現階段對于農民財產性收入的保護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在法律方面進一步保障農民財產性收入的對策。
胡錦濤同志在十七大報告中就提出了“創造條件讓更多群眾擁有財產性收入”。隨著經濟體制市場化,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相結合的分配方式的推行,中國居民家庭收入中的租金收入、利息收入、股息收入及紅利收入等財產性收入在總收入中所占比例不斷提升。
一、農民財產性收入的理論界定
根據國家統計局對“財產性收入”的解釋,它一般是指家庭擁有的動產如銀行存款、有價證券等和不動產如房屋、車輛、土地、收藏品等所獲得的收入,包括出讓財產使用權所獲得的利息、租金、專利收入,財產營運所獲得的紅利收入、財產增值收益等。
因此,農民財產性收入就是由農民家庭所擁有動產和不動產通過出租、分紅和金融資產增值等方式所取得的收入。對于農民而言,財產性收入一般包括農村土地征用補償收入、紅利收入、租金收入、利息收入等[1]。有其自身的獨特特征:(1)非勞動性。(2)衍生性。[2]
二、農民財產性收入法律保護存在的問題及成因分析
(一)農村土地制度不完善
當前,農村土地制度存在的缺陷成為影響河南省農村經濟發展,制約農民財產性收入增加的一個重要原因。根據我國法律規定,土地的所有權歸國家或者集體所有,農民擁有土地使用權。我國《土地管理法》規定集體所有的土地只有經過國家征用轉為國有土地后才能出讓、轉讓,農民無自由處分土地的權利。[3]
(二)農村社會保障制度不完善
1.制度不健全,體系不完善
農村社會救助制度還只是一個雛形,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目前還處在試點階段,以老年人、殘疾人和孤兒為重點的社會保障服務體系還沒建立起來,農村低保對象的核定、低保標準的確定達不到規范化和透明化,在動態管理和家庭收入計算的具體操作中還存在一些不規范、不完善的現象。
2.覆蓋范圍小,社會保障水平低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和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只在部分農村地區開展實施,最突出的問題就是應保未保問題。很多患病農民依然存在“看病難”的問題。[4]
3.資金籌措機制不穩定,需要優化分擔結構
在新農合參合資金中,政府補助資金是籌資主體,占資金總量的80%左右,隨著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及醫療費用的自然增長,有些困難地區可能面臨財政壓力,尤其是農業人口較多的地區。
4.管理資源缺乏,管理水平落后
管理分散,部門封閉、條塊分割,部門之間缺乏一個綜合協調部門來統一規劃社會保障資源,導致我國農村社會保障工作效率得不到提高,基層工作力量普遍比較薄弱,管理人員、經費投入上存在嚴重不足,造成了監管能力不足的局面,大大降低了現有社會保障制度的效益。
(三)農村住房制度不完善
《土地管理法》規定“農村村民一戶只能擁有一處宅基地,農村村民出賣、出租住房后,再申請宅基地的不予批準”。這就意味著農民的宅基地除了農民自己以外,其他人不能占用,房屋只能出售給農民,不能向市民出售,這樣就大大減少了房屋的交易量。
三、農民財產性收入法律保護的對策研究
(一)創新理念:建立全方位、立體式、長久性的制度保障
1.明晰農民土地財產權
明確界定農民土地承包權的物權性質使農戶真正享有長期占有、使用、處置土地的權利。土地作為一種特殊的生產要素其生產經營權只有流動才能得到優化配置并發揮出最大效益。因此要為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積極創造條件,同時要進一步改革征地制度,土地征用必須給予農民以公平的補償,征地補償必須以土地的市場價值為依據,為失地農民提供必要的社會保障。
2.建立專門的農村社會保障管理機構
農村的社會保障制度作為一種社會制度,在我國還是一個新生事物。根據國外建立農村社會保障的經驗和教訓,我國應該立足國情,尋求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改革路徑。農村社會保障要進一步明確主管部門,加強政府指導,完善監管。
3.完善保護農民住房權益的法律
以法律形式保護農民房屋財產權,其中最重要的是應確定農民住房的所有權、使用權和完整統一的住宅產權,這是保護農民相關利益的關鍵?,F在農民的房屋財產仍不能進入房地產市場順利流通,國家應盡快修改、完善有關法律法規,使農村集體土地上所建私宅能夠合法、有序地買賣。同時加強對農村租房市場的管理,應當允許農民長期出租宅基地使用權。[5]。
4.著力加強農村金融體系建設,發展農村金融市場
目前,河南省農村金融業已經初步形成以農村信用合作社為基礎、郵政儲蓄銀行和農業銀行各司其職、相互配合的農村金融體系,但是,農村金融市場遠遠落后于城鎮金融市場,不可能有效解決服務“三農”的問題,必須從農村金融體系的整體著眼,建立一個更完善、更有活力的真正為“三農”服務的農村金融體系。
(二)加強立法:推動政策向法律過渡
1.完善土地市場立法,解決農村集體土地的流轉和收益分配等問題,為農民群眾開辟獲得和擁有更多新財富的新渠道。隨著改革開放和城鄉統籌發展政策的進一步深入,廣大農村土地的有效流轉及其抵押,以及農民住宅的自由上市交易等問題將越來越突出。
2.完善資本市場立法,創新金融及其管理制度。資本市場是涉及投資金融領域最直接、最廣泛的場所,能夠為廣大投資者提供增加財富的機會。近幾年,人們已經從股市、樓市的增值效應中領略了財產性收入的魅力。但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中國老百姓的金融理財工具和產品仍然欠缺,特別是小股東等的利益保障機制還不健全。[6]
3.完善保護公民私有財產權的立法。我們必須積極采取立法等措施加以解決,要完善《物權法實施細則》,進一步加大對公民財產權的保護力度,切實保障老百姓從改革和發展中享受到更多的好處和財富。
4.完善相關稅法。在鼓勵國民獲得財產性收入的同時,也必須重視再分配的公平性。這需要通過個稅、遺產稅、物權稅、贈與稅等相關稅法的完善來促進社會財富再分配的公平性。
(三)嚴格司法:守衛農民財產性權利的最后防線
首先,應該完善糾紛受理制度,面對各種糾紛,無論是否屬于自己的職權范圍,司法機關都應予以受理,受理以后,對于不屬于自己職權范圍的案件,再轉移到有權機關并通知當事人,不應該把當事人當皮球一樣在各部門之間踢來踢去。
其次,應該有公正的程序。進入司法中的糾紛爭議應由雙方盡力展示糾紛之原貌,裁判者才能公正裁判。這就要保證雙方在展示糾紛原貌時,沒有不合法不正當的障礙,也就是有足夠充分的程序來保障當事人進行自我主張的權利,而且此權利的劃分在雙方之間不得有失公平。
最后,要限制司法自由裁量權。程序的公正并不必然導致結果的公正,權力存在的地方就必然會有權力的濫用或腐敗相隨。所以要對裁判者的權力進行各種限制,以防止恣意影響權益保護的因素出現。
【參考文獻】
[1]程國棟.我國農民的財產性收入問題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5
[2]鄭斐斐.我國農村居民財產性收入研究[J].中共南京市委黨校學報,2009(03)
[3]王巧玲.基于擴大內需的河南省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研究[D].信陽師范學院, 2011
[4]吳小龍,周敏丹.對我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思考[J].農業考古,2006,(06)
[5]肖紅華,劉吉良.提高農民財產性收入的途徑[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9(02)
[6]韓興,韓荃.加強法律保護增加財產性收入[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2008,26(06)
【作者單位:河南師范大學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