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電腦網絡是20世紀末最偉大的發明之一,快速的信息傳遞和極強的互動力使它們成為繼大眾媒體之后的第五大大眾媒體,網頁設計已經成為視覺傳達設計家族中的一個新門類,而且發展迅速。互聯網正在全世界進行著翻天覆地的革命,它代表著一種嶄新的信息交流方式,它使原始傳統的政治、經濟、地域及文化等發生質的飛躍。所以,一個優秀的網站除了依靠豐富、新穎、快捷的信息內容,優秀、美觀的網頁設計也是其成功的重要原因。
一、人們心中的網頁視覺
我們通過瀏覽器進入互聯網,首先給我們印象和感覺的便是首頁設計,許多人就是被網頁設計吸引而惦記網站,它帶領我們一步一步地瀏覽欣賞,給我們豐富的視覺感受,增強我們的興趣并能持續地瀏覽。迅捷性和科學性也是優秀網站的重要特點,經常更新網頁內容和圖文與進行方便明確的符號的規劃也同樣重要。從上所述可見,網頁是通過視覺元素引人注目而實現信息內容的傳達,要能抓住人們的眼球,網頁的設計就必須適應人們的視覺心理和生理的特點,因此,設計師在設計網頁時應該研究各種視覺造型元素,如:圖形、色彩搭配、表格、影像、文字、聲音、動畫等等,各種創意表現也要基于內容的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在進行豐富多彩的視覺效果設計的同時,應盡可能保持設計的整體性,圖形、文字與動畫之間應配合協調,關系緊密。
人眼有一種對事物的感知,在醫學、物理學上面這種叫做焦點。所以,看事物首先視集中在一個點或者某一顏色塊,甚至引人注目的某一動畫上,這是一種自然的習慣和個人心理的特性。
現在的人閱讀資料主要的視覺方式是由左到右,由上到下。所以,第一視覺看到的是網頁界面的左上角和界面的頂面,比如網站的標志、廣告條等重要信息。然而人眼又容易被最跳躍的版面所吸引,所以,在網頁設計中要表達重要信息都必須注意這個問題,這也不是有什么特定的規范,只要符合人的一種視覺感,就能靈活地運用。人們在搜索資料的時候,經常會因為網頁雜亂而無法快捷地得到資料。就因為平淡、雜亂的網頁給我們帶來很大的麻煩,所以,強烈的視覺語言可以在網頁設計中讓人們得到最準確、最有效的信息。
二、視覺語言給我們帶來的審美意識
網頁設計是一種審美活動,也是一種美的創造和感受的過程,還是美的價值創造及實現的過程,成功的設計作品一般都很有藝術化。
由于信息技術革命所帶來的社會意識形態的變革以及物質的極大豐富,人們的審美觀念也發生了變化,不再局限于網頁查資料,而是更多地聚集于返璞歸真、個性化、時尚化等精神方面的享受,在這種情況下,社會大眾已經從過去審美活動的被動地位解放出來了,成為審美活動的主體。
三、網頁的藝術視覺語言分析
網頁的設計主要是設計軟件的操作與視覺語言應用的問題。但是,要使網頁設計、制作得漂亮,必然離不開對其進行藝術的加工和處理,所以,就要涉及到視覺語言的構成要素,它們的形成主要依賴于網頁的版式設計,依賴頁面的色調處理,還有圖片與文字的組合形式等等。網頁設計的視覺語言大致可分為以下幾類:格式美觀的正文;和諧的色彩搭配;生動背景圖形、圖案;頁面元素大小適中;布局均稱等。
(一)字體在版式的結構性
在一個規劃中使用過多的字體會看起來混亂并使人迷惑。在一套結構中只應最多出現3種字體:一種用作標題;一種用作按鈕和小標;另外一種用作正文。結構規劃中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對齊”和“平衡”。設計者必須很清楚文字、顏色和圖片的分量,否則版面結構完成后會看起來很不平衡。
某些情況下版面可以由比較多的圖形和少量文字組成。這個情況下,可以混合這些圖片,使用抽象拼接。網頁設計最主要突出的是圖形還是文字?如果重點放在文字上,文字設計就要把字體加粗作為標題更加突出。如果重點放在圖形,那么就要增加圖形的面積,這樣會更加體現視覺效果。
(二)網頁設計視覺語言色彩分析
色彩是人的視覺最敏感的東西。網頁的色彩處理得好,可以錦上添花,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色彩總的應用原則應該是“總體協調,局部對比”,也就是:網頁的整體色彩效果應該是和諧的,只有局部的、小范圍的地方可以有一些強烈色彩的對比。在色彩的運用上,可以根據網頁內容的需要,分別采用不同的主色調。因為色彩具有象征性,它能喚起人類的心靈感知。
四、總結
網頁設計作為新新網絡媒介,發展的歷史只有短短10多年時間。交互式的動畫使網絡傳播增添了很多動感,同時,還繼承了傳統藝術設計的特性,成為現代網絡信息傳播、交流的中介者。
【參考文獻】
[1]朱建強.廣告視覺語言[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9
[2]祁聿民,蘇揚,李青.廣告美學:原理與案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3]荊雷.設計概論[M].石家莊:河北美術出版社,2007
[4][美]吉姆·克勞斯.版式設計指南[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2002
[5]王仃.版面構成[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0
[6]藍葉.論色彩感情與服裝設計[J].裝飾.1999(02)
[7]楊苗.視覺傳達與軟件應用秘訣[M].南昌:江西美術出版社,2011
【作者單位:云南經濟管理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