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剪紙藝術源遠流長,剪紙在中國農村是歷史悠久、流傳很廣的一種民間藝術形式,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對遠古圖騰的崇拜。剪紙藝術創作豐富多樣,推陳出新,能更直接自如的表達藝術家的情感與想法,其運用不僅是對曾經美好的祈福,更多的是裝飾環境的廣泛運用或是獨立的一門欣賞藝術。
關鍵詞:剪紙藝術;傳承與創新;材料;獨創性
剪紙,就是用剪刀將紙剪成各種各樣的圖案,如窗花、門箋、墻花、頂棚花、燈花等。這種民俗藝術的產生和流傳與中國農村的節日風俗有著密切關系,逢年過節抑或新婚喜慶,人們把美麗鮮艷的剪紙貼在雪白的窗紙或明亮的玻璃窗上、墻上、門上、燈籠上,節日的氣氛便被渲染得非常濃郁喜慶。
民間剪紙藝術和其他民間藝術都同樣具有悠久的歷史,但民間剪紙不像其他民間藝術那樣流傳發展的那么順利。在十年文化大革命間,剪紙藝術和部分民間藝術一同被“四人幫”視為“封建迷信”藝術,許多從事多年民間剪紙藝術傳承和研究的作者、學者、組織者被批斗,并徹底被迫停剪停筆乃至改行,許多傳統民間剪紙遺產遭到破壞,毀滅。當時還被造反派和“紅衛兵”復制繪畫化“新剪紙”去服務文革,這種所謂的“革命新剪紙”致使中國剪紙藝術的特性和功能發生了質的演變,走上了畸形發展道路。在粉碎“四害”后,民間剪紙藝術在國家的重視和鼓舞下重新獲得新生。當然,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經濟體系的轉變、外來文化的沖擊,中國民間剪紙藝術的生態環境也會受到影響,傳承原生態民間剪紙越來越少,許多地方出現后繼無人。而不倫不類、假冒偽劣的非民間剪紙卻充塞社會和市場,侵蝕、損害中國民間剪紙藝術的形象,也阻礙中國民間剪紙藝術的健康發展。
過去的剪紙是為生存信仰服務的,民間習俗生活需要剪紙這種文化形式作為載體和媒介去實現生存的吉祥心理。如“鏤金作勝”的風俗或是杜甫說的“暖湯濯我足,剪紙招我魂”,一直以來很少人采用剪紙的形式來進行創作的專業美術者,像陳志農先生那樣則是第一位。中國有二十多個民族剪紙藝術的習俗傳統,剪紙是至今仍然存活著的中國紙文明。應該作為極為特殊的藝術,向內塑造了中國人心靈,向外影響著人們的視覺習慣。當代剪紙藝術在現在看來是本可以創造出個體化開放式的現代剪紙藝術語言,并以這種語言突破傳統剪紙中約定俗成的民俗主題,從而進入當代藝術創作語境。
中國民間剪紙是具有多民族普遍性文化特征的無形遺產,其表現形式通常會在我國重要節日的民俗活動中,相約俗成的以文化標志符號的形式被呈現。優秀的剪紙藝術作品蘊含著民族文化和藝術精華,是中華民族在數千年生存發展中總結保留的生存觀、哲學觀、審美觀、道德觀、價值觀的物化體現。剪紙因其就地取材,制作方便、簡易,且大多依附于民俗、宗教活動,一直被排斥在主流藝術之外,歷來被視為是雕蟲小技,難登大雅之堂的粗俗野品,而因此剪紙成為公共性的文化而并未像油畫、國畫、壁畫等那樣成為獨立的藝術身份,也很少會被高校學者去研究進行創作和繼承這種民間藝術。中國廣大勞動人民的心靈對傳統民間剪紙圖案構成程式和對傳統民間藝術投入精神程式的依賴是比較久的,因此中國民間剪紙看起來總像是一個模子出來的一樣。當人們逐漸告別了農耕生活,投入到現代城市建設和工業化發展中,隨之而來的是外來文化和時尚生活的涌入,當剪紙藝術失去了它土生土長的環境,它還能按照以前的方式生存下去嗎?傳統藝術的生存環境受到了強大的沖擊,包括剪紙在內的大部分傳統藝術正在離開我們。在當今快節奏的生活模式下,還有誰能按照以往閑暇的生活方式去剪紙繡花,況且那些原汁原味的傳統藝術在現實生活中也未免顯得太“土氣”,難于和人們的實際生活融為一體。傳統剪紙藝術的生存面臨消亡,我們如何才能繼續傳承這一古老的藝術形式,讓它煥發新的生機呢?
藝術作品最忌的是互相模仿,彼此雷同,弄成千人一面,千篇一律。藝術是多樣性的,首先取決于生活本身的多樣性。豐富多彩的生活,需要從藝術上得到豐富多彩的反映,需要多種多樣的題材,多種多樣的表現形式和藝術風格。此外,作為藝術欣賞者得廣大群眾,他們的興趣、愛好也是多種多樣的,觀眾不喜愛那種劃一的、單調貧乏的藝術品。只有實現藝術上的“百花齊放”,向廣大觀眾提供多種多樣的藝術作品,才能滿足大家對藝術的欣賞需要。
獨創性是藝術作品的生命,每個有才能的藝術家,都應當在藝術上進行新的探索和創造。藝術家應當根據自己不同的生活經驗與感受,不同的藝術修養、不同的審美觀點和愛好,選擇適宜于自己表現的題材,運用自己所擅長的表現方式,發展自己的藝術風格。作為美術領導者也不能誤導或誘導新美術者去表現什么和怎么表現。列寧說:“在這個事業中,絕對必須保證有個人創造和個人愛好的廣闊天地,有思想和幻想、形式和內容的廣闊天地。”
中國剪紙的現狀如同中國畫上某個時期的局限性。正如李可染先生談的那樣,明代以后,由于封建社會沒落,已經走了下坡路,創造力受壓抑,美術上臨摹仿古盛行,脫離生活逐漸形成公式八股,算來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有些畫家看宋、元人的畫好,一張嘴就講宋、元,到了清朝更甚。所謂“正統”派的畫家“四王”就有三王——王時敏、王鑒、王原祁一輩子基本上是臨摹元代黃子久的作品,王石谷的學習范圍廣一些,但也不能脫開古人窠臼。當然,黃子久是元代有成就的大家,但如果后世畫家們一輩子都在古人的圈子里打轉,就不能發展。總之,清代畫家,除少數例外,脫離生活的現象很嚴重,筆筆講來歷,“離開古人不敢著一筆”。
清代繪畫除了“行樂途”和一些肖像畫,在山水畫里看不見一人是著清代服裝的,豈不是怪事。當然,明清繪畫、包括文人畫,也有好的。畫家中也有人傾向進步,主張革新,反對死摹古人,主張“師造化”。石濤就是倡導發揮個性、歌頌創造的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剪紙目前的狀態亦如此,一味的主張保護傳統。“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這句話的意思并不是告訴大家一味去下鄉,學習民間的,并且把所有民間的剪紙技術和民間的傳統味學到十足后,題材,形式、內容,就連剪紙畫面中的每一個圖案元素都是從民間藝術大師那里搬來就用的,這樣剪紙必將面臨發展停滯不前的局面。傳統剪紙藝術是一種應用藝術,有應用者,有市場就存活,反之就死亡。
傳統藝術只有與現今的生活結合起來,才能更好的延續下去,傳統藝術不僅要求我們要保護好,學好,更重要的是發展,使之發揚光大,成為一個能與時俱進的藝術,它是具有民族性的同時又適合每個時代的欣賞者得廣闊視覺,是適合每個藝術者能表現各自獨創性的,因而它就更具有包容性。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它本身更多的是告訴大家創作的重要性在于有出自民族的,并不是不用脫離獨創性去再現傳統的民間的手工剪紙題材。如果能在傳統的民間剪紙上進行更多的創作,成為具有獨創性的,這樣它才能像其他傳統畫種那樣具有獨立性,不再是從前別人所認為的粗俗題材,難登大雅之堂,而是能走向世界,走向未來的一門大藝術。
那么我們應該如何創作發展呢?介于“現代剪紙”一詞并未有一個權威的約定概念,它只是剪紙界對建國以來新剪紙的代稱。所謂現代剪紙藝術是借助于現代繪畫和民間剪紙的某些形式,并具有某種邊緣化傾向的剪紙藝術,它體現的是一種探索和發現的實驗精神。現代剪紙藝術,是一種新的剪紙,它是具有現代藝術修養和文化意識的人的創造探索。它一方面要繼承喜慶性,觀賞性的傳統,一方面要根據人們審美的變化而加以創新,使之成為內容是現代的,形式是民族的,傳統是民間的。因而,它在文化精神,審美情趣和時代氣息上,有別于民間剪紙。現代剪紙多為反映現實生活的主題性創作,它以夸張而富有美感的造型和想象力豐富的感情色彩來完成藝術表現,洋溢著濃厚的詩情畫意,它與現代繪畫藝術相融合。表達出明朗向上的時代精神。現代生活從內容到形式都有了全新的變化,具有強烈的時代特征,這些都能成為對現代剪紙創作的主題內容和剪紙本身的創作基因。當今現代剪紙創創作首先內容形式上要大膽去創新,現實生活時代不同了,時代精神也不一樣,人們接觸的社會環境與人和自然也都不一樣,創作者的思維和生活體驗也不一樣,新的社會環境對創作者靈感的啟發也不一樣了,所以不可能創作出像以前那樣原汁原味的民間剪紙了。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當代設計理念地不斷融入使民間剪紙得到了創造性地補充與發展。有藝術家以創新的設計理念對民間剪紙進行了再加工,再創造,將傳統文化與現代設計融為一體。藝術家呂勝中的系列作品《小紅人》,是以數量眾多,大小不一的抓髻娃娃,打破時間和空間的界限,以氣勢恢宏的表現形式,使剪紙從平面發展成為立體裝置,揭示了生命的原始內涵,是中國傳統哲學觀念“天文合一”在剪紙藝術中的一種反映,是民俗所具有的原生態文化屬性向當代語境的升華和轉換。
雕塑大師羅丹說:“世上不缺少美,而缺少發現”。我們現代社會生活中也一樣有很多美的東西,不能僅僅停留在表現民間民俗上,我們應該創作出當今現實生活的主題性創作。就藝術特點而言,民間剪紙表現出寫意性與隨意性,現代剪紙不僅可以如此,也可以表現單純、明快的裝飾效果,民間剪紙為現代剪紙積累了豐富而全面的技法,諸如玲瓏剔透的形式中塑造和展現藝術形象,長區運用鋸齒紋與月牙紋等作為基本造型手段,現代剪紙的作者通常都會吸收民間剪紙的長處,同時發揮個人對造型的理解,在剪紙語言上與民間剪紙產生了各種差異。當然這其中有一個繼承與創新的過程,實驗的效果因人而異,有的比較平庸,有的則發揮的非常出色,如雅俗共賞的林曦明剪紙,簡練概括的申沛農作品、詩情畫意的林載華水鄉小品,充滿畫家濃情的謝杰誠作品以及大膽裝飾的徐冰人體剪紙等,這些剪紙創作家都取得了美術界的認可,極大地鼓舞了正在努力探索與創新的現代剪紙作者,正如《中國現代剪紙》書中的剪紙作品,有脫胎于民間剪紙特真的,有借鑒黑白版畫效果的,有吸收國外剪影造型的,也有追求工筆畫精細風味的,更多的則是在剪紙自身裝飾造型上進行大膽探索和創新的。
中國現代剪紙在反映現實生活和弘揚時代精神方面,是民間剪紙無法企及的。雖然現代剪紙藝術家還處在探索與創新中,剪紙作品中還存在各種不完善,不足以成熟,更不可能超越民間剪紙的魅力,但如此下去,現代剪紙定會得到更藝術界或廣大人民的熱愛,剪紙將會從民間中脫俗而出,讓人刮目相看。中國剪紙也會因此發展更加宏大,流傳更深遠。
【作者單位:廣西藝術學院設計學院】
【參考文獻】
[1][美]羅伯特·萊頓.藝術人類學.文化藝術出版社
[2]朱曉紅編著.中國剪紙藝術欣賞與創作.河南大學出版社. 2010年8月
[3]中國現代剪紙
[4]中國剪紙
[5]王宏健編.藝術概論.文化藝術出版社.2007年9月
[6]剪出春秋——廣東剪紙.廣東教育出版社.2009年2月
[7]空花·剪紙研究與創作.山東美術出版社.2010年4月
[8]美術研究.人民美術出版社.1979年第一期8027.7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