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起床,拉開窗簾,還是霧霾天氣,到處灰蒙蒙的一片,天空被一張龐大的灰幕所籠罩,沒有藍天,沒有白云,也沒有陽光,放眼都是灰蒙蒙的,讓人倍感壓抑、窒息。不知道這是第幾天了,反正這周以來,都是這灰蒙蒙的天氣,我的心情也格外沉重,甚至有些害怕,這樣的日子究竟有沒有盡頭,難道我們以后都見不到藍天白云了,只能在這灰幕中生存了嗎?
一、什么是霧霾天氣
打開門,去上班,只聽到門口掃地的阿姨,唉聲嘆氣的和鄰居嘮叨,你看這該死的霧霾天,這么多天了,讓人干活都沒勁兒……
我不禁感嘆,什么時候“霧霾”這個詞兒也成了科普知識了,連掃地的老太太都能脫口而出。
霧霾是什么,顧名思義是霧和霾。但是霧是霧,霾是霾,霧和霾的區別很大。從氣象學上講,霧由水汽組成,霾是PM2.5等污染物顆粒飄浮在空氣中而形成。顆粒物的英文縮寫為PM,北京監測的是PM2.5,也就是直徑小于2.5微米的污染物顆粒。這種顆粒本身既是一種污染物,又是重金屬、多環芳烴等有毒物質的載體。
霧與霾在相對濕度達到80%-90%時合體,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顆粒物這三項是霧霾主要組成,前兩者為氣態污染物,最后一項顆粒物才是加重霧霾天氣污染的罪魁禍首。
二、霧霾在中國
實際上,霧霾對中國而言,并非新鮮事物,過去每到冬季,霧霾天氣也很嚴重,只是比較零散,不太集中,大家一直沒有太關注。像今年這樣,霧霾從北京一直延伸到長三角、珠三角地區,數千公里連成一大片的情況卻是第一次出現,這才引起了大家的廣泛關注。
在我國,PM2.5走進公眾的視野只有一年左右的時間,2012年2月,國務院發布了新修訂的環境空氣質量標準,首次增加了PM2.5的監測。隨后,各地對于PM2.5的監測才進入正軌。根據美國環保署EPA的空氣質量標準,當PM2.5的濃度介于250和500之間,所有人就都應該避免戶外體力活動。
截至2013年1月14日零時,環保部監測的120個重點城市中,有67個處于污染水平,較前兩天有所緩解,但是濟南、石家莊、邯鄲、鄭州等地空氣污染指數仍然超過300的達標線,這意味著這些城市的空氣質量,已經達到了嚴重污染。
英國《國際先驅論壇報》發表文章說,2010年11月21日,美國駐北京大使館的空氣質量監測儀器爆表,因為空氣質量污染程度已經超過儀器上的最高值。據稱那天的PM2.5濃度為522。而500被認為是污染值域的頂峰。但到2013年1月12日20點,北京的PM2.5濃度已達755,使整個北京城的空氣質量變得就像機場吸煙區一樣。
環保部相關負責人透露,此次霧霾是多重因素疊加所致:中國是世界第一排放大國,大氣污染物排放負荷巨大;機動車污染、地區間復合型污染又日益突出。此外,近期的氣象條件造成污染物持續累積。而霧霾天氣的濕度較高,霧滴與細顆粒物兩者相互作用,推進污染形成。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躍思提出,今冬歐亞大陸大氣環流異常,造成中國中東部地區出現靜穩天氣,大氣在水平方向不再流動,平時高達兩三千米的混合層被壓低到兩三百米高。在此情形下,污染物被濃縮了數倍。
然而,不可抗的氣候雖是加劇因素,空氣污染物排放早已大幅超出環境承載能力,卻是此次霧霾集中爆發的根本原因。
僅以北京為例,這座城市常住人口超過2000萬,機動車保有量達520萬輛,燃煤總量2300萬噸,汽柴油消費總量達到630萬噸,建筑施工面積高達1.9億平方米。這一系列數據,是PM2.5污染物排放總量居高不下的本源。
而中國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總量在2010年就超過2200萬噸,也是世界最高。
三、霧霾的危害
還沒到辦公室,就接到老家的電話,家里小侄子病了,連續三天,一直高燒不退,老家的醫院治不了,一家人都很著急,這才急著把孩子送到省會尋求大醫院治療。我聯系了兒童醫院,一問根本就沒床位。通過關系,好不容易讓孩子住上了院,同病房的三個孩子居然全是支氣管炎、支氣管肺炎疾病。和醫生一交流才知道,最近一段,由于霧霾天氣影響,生病的孩子很多,尤其是患上呼吸道疾病的病人大幅增加,兒科早已人滿為患。
霧霾天氣不但導致道路管制、企業停工、機場關閉、港口停運,使得市民的工作生活受到了很大影響,對人體的危害也很大,但在空氣污染中,PM2.5對人群,尤其是呼吸系統疾病患者、老人兒童等敏感人群健康的危害性,目前已經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公認。
“陰霾天氣比香煙更易致癌。”中國工程院院士、廣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長鐘南山曾在某論壇上指出。國外有研究表明,霧霾天空氣中的有毒顆粒物,也是造成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原因。老慢支、肺氣腫、哮喘、支氣管炎、鼻炎、上下呼吸道感染等常見的呼吸道系統疾病,也可能被霧霾天急性觸發。國外研究表明,可吸入顆粒物濃度每上升10ug每立方米,呼吸系統疾病上升3.4%,心血管病上升1.4%,每日總死亡率上升1%。
根據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做的一個對比,如果環境水平與2010年比,沒有明顯改善的話,那么2012年,北京、上海、廣州、西安這四座城市,因為PM2.5引發多種疾病造成的過早死的人數,將會達到8500多人,因此產生的經濟損失會達到68億人民幣。
專家建議,霧霾天注意以下幾點:別進行劇烈活動,長跑、踢球等劇烈運動時肺活量增加,會導致人吸入更多的污染物,出門戴上口罩能阻擋部分污染物;別把窗子關得太嚴,家里會有廚房油煙污染、家具添加劑污染等,如不通風換氣,污濁的室內空氣同樣會危害健康,可以選擇中午陽光較充足、污染物較少的時候短時間開窗換氣;老人、孩子、孕婦、心臟病人、有呼吸系統疾病等對污染比較敏感的人群,陰霾天最好減少外出活動;盡量遠離馬路,上下班高峰期和晚上大型汽車進入市區這些時間段,污染物濃度最高;買房最好在近郊,隨著郊區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應引導大家分散居住,是減少家居環境空氣受到污染的一個重要方法。
四、世界各國治霾經驗
西方發達國家在工業化時期曾出現“霧霾”天氣。在英語中,“霧霾”一詞產生于上世紀50年代初,由“煙”和“霧”組合而成。1952年12月英國曾出現持續5天的“大霧霾”天氣,主要原因是英國進入工業高速發展期后倫敦地區的工廠大量使用煤炭,排放的大量廢氣形成極濃的灰黃色煙霧。長期以來,西方國家在治理“霧霾”方面采取了許多應對措施,積累了值得借鑒的經驗。
美國環保署已經針對發電站、汽車等微小顆粒物排放源發布了規范和指導,重點限制機動車及電廠排污,從而使廢氣排放減少90%以上。
德國一些城市采取了“環保貼”措施,即根據汽車的可吸入顆粒物排放情況,在車玻璃貼上不同顏色的“環保貼”。同時把城區分成4個不同區域,豎起標牌標明貼有何種顏色“環保貼”的車輛可以通行,違規者將被罰款40歐元。
意大利米蘭市對污染最嚴重汽車征稅,工作日7時至19時,污染嚴重的汽車必須繳納2至10歐元稅才能進入市區。羅馬實行“綠色周日”活動,只有電動汽車等環保車才能上街行駛。
日本則采取中央地方攜手治理的方法。2000年日本東京都制定相關條例,規定達不到PM2.5排放標準的柴油機汽車禁止在東京都內行駛。2002年12月首都圈7都縣市首腦會議上決定加強合作,促使盡快安裝減少PM2.5排放的過濾器裝置,設置了“柴油機汽車對策推進本部”。如今,大多數的汽車企業在生產設計柴油機汽車的時候就加裝過濾器,越來越多的舊車也開始安裝過濾器。
五、霧霾過后的反思
面對霧霾,每個人都無可逃遁。霧霾散去時,每一個人都應思考:我們需要堅持什么?我們要改變什么?我們應做些什么?不僅如此,這次霧霾天氣還造成了更遠的影響,它讓所有人深刻地開始了反思:無節制的發展將會怎樣?我們真的要像1952年倫敦煙霧事件那樣,造成了慘痛的教訓才會亡羊補牢?我們應該怎么做?國外的環保用了30-50年,我們呢?重要的不是用多少年,而是將會從什么時候開始環保?
廈門大學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對北京和全國的霧霾十分關注。他畫了一張中國十年來的重工業占比圖——其中清晰地顯示,十年來,我國重工業所占比重非旦沒有下降,反而呈現上升趨勢。“霧霾”的出現不是偶然,是長期積累的結果。這背后暴露了中國經濟轉型發展之痛,也暴露了我們“生態文明”理念的缺失。
有關專家指出,近年來,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未能根本得到遏制,一個深層次的原因,就是公民生態文明意識缺失,環保法制觀念淡薄。一些企業、一些個人看重經濟效益,忽視環境保護,急功近利,不惜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獲取經濟利益,導致了環境污染的日趨嚴重。為解決日漸嚴重的環境問題,國家采取經濟、立法和技術的手段保護生態環境,但由于缺乏道德意識的支撐,生態文明觀念仍然淡薄。
面對肆虐的霧霾,很多城市都啟動了相應的治霾措施,但如何建立生態保護的長效機制,如何轉變我們的發展理念,如何讓生態文明理念根植于每個人心中,還需要我們付出更多艱辛,需要我們每一個人作出自己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