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前,在國內幼兒音樂教育仍然側重于“雙基”教學,在音樂教學中較注重培養幼兒學唱歌,學樂器的能力,忽略了對孩子音樂欣賞能力的培養。傳統的音樂教育模式,使我們的孩子感到音樂課較為枯燥,對幼兒的個性發展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今音樂教育提倡適應兒童個性,擴展創造性經驗的音樂欣賞教育。美國音樂教育家穆塞爾提出:“音樂教育就是欣賞教育,就是為了欣賞而進行的教育。”這種新的教學理念給予我們極大的啟示。
關鍵詞:音樂欣賞;想象力;創造力;表現力;自信心
音樂欣賞學習的最好途徑是把音樂和動作、舞蹈、語言、繪畫緊密結合在一起,在幼兒積極主動的參與中,提高他們的音樂想象力、創造力和表現力以達到整體提高幼兒個性發展的目的。結合幼兒園音樂教學的具體情況,筆者在與幼兒園教師們探索中總結出幾種在幼兒音樂欣賞活動中有效提高幼兒個性發展的一些做法。
一、在音畫轉換中培養幼兒的想象力
音樂是一種情感藝術,音樂的魅力在于能給人們一個馳騁想象的空間,沒有想象的人生是蒼白的人生,沒有想象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民族。音樂的想象能使科學幻想插上翅膀,又使科學家的聰明才智得以發揮,把幻想變為現實。著名物理學家愛因斯坦精辟總結出:“我的科學成就很多是從音樂啟發而來的”、“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正是因為想象之神的召喚,才有愛因斯坦著名的相對論,才讓無數科學家不拘一格,大膽思索,綻放出千萬朵瑰麗的科學之花,結出千萬顆豐碩的智慧之果。因此音樂欣賞教學對幼兒想象力培養具有重要意義。處于幼兒時期的兒童,接受語言能力差,感受音樂能力不強,這樣給欣賞教學帶來了一定的困難,作為教師必須在逐步擴大學生音樂視野的基礎上,精心組合欣賞內容,利用豐富變化的欣賞形式來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二、借助簡筆畫的翅膀,培養幼兒的創造力
音樂的聲音是通過人的思維活動創造出來的非自然的聲音。音樂語言所描述的音樂形象還常帶有模糊性,正是這種模糊性給幼兒提供了自由而廣闊的想象空間,想象是創造的先導,是從模仿到創造的階梯。愛因斯坦認為:“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的源泉。”創造需要想象,想象又是創造的前提。如果在音樂欣賞中巧妙結合簡筆畫,不僅能激起幼兒學習的興趣,還能幫助幼兒理解、感受音樂,培養幼兒的創新能力。
三、“音語合壁”把聲音變成音樂培養幼兒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指由積極自我評價引起的自我肯定并期望受到他人集體和社會尊重的一種積極向上的情感傾向,它是人們成長與成材不可缺少的一種重要的心理品質。自信心實際上是對自己能力的一種認識,自信心就像催化劑能將人的一切潛能調動起來,使人們百折不撓、不斷努力,最終獲得成功,在音樂欣賞中讓不同性格孩子在挑戰中認識自我,培養幼兒的自信心,從而激發積極性和主動性。
四、直觀激發,自由創作,培養幼兒的表現力
音樂欣賞包括欣賞性和創造性。我們在音樂欣賞中盡量放手給幼兒一個充分自由發揮的空間。使每個幼兒都能根據自己的理解、喜好、特長、原有的程度來進行自由想象、自由的表現和自由的創作。
五、實驗的幾點啟示
(一)精心選材創設環境,激發幼兒從不同角度感受音樂
卡爾奧爾夫認為:“完全沒有音樂感覺的孩子是罕見的,幾乎每個孩子都能理解和享受音樂。”所以我們應注意隨時讓幼兒在各種環境下體驗音樂,理解音樂,活躍他們的音樂思維,培養想象力和創造力。
(二)采用生動有趣、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
音樂欣賞教育應該遵循藝術本身規律,充分重視審美體驗在教學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教師應在音樂欣賞教學中注重多引導幼兒運用多種感官來參與,體驗音樂,從而表達他們的獨創性,促進想象力和創造性能力的發展。
(三)注重因材施教,有計劃地指導
由于年齡、智力發展等方面的原因,使幼兒在欣賞音樂中存在差異,這會造成他們對音樂的表現和感悟不太一樣,也就要求我們教師在教學中要具有很強的觀察能力,針對實際情況提出要求,隨時幫助他們感悟音樂,理解音樂,在所有的教學策略中都體現一個特點“興趣”,貫穿著一個字“現”,揭示出一個目標“創造”。
(四)因勢利導,激發幼兒的創造性想象
欣賞音樂不能只停留在音響的好聽與不好聽上,教師要因勢利導幼兒的審美情感。在音樂欣賞的過程中,用設問讓幼兒討論,或用色彩表現音樂,或用圖畫表現音樂,或用詩歌吟詠音樂,或用故事講述音樂,或用舞蹈展現音樂等等,使他們既有創造性想象,也有音樂之外的創造性活動。
二十一世紀現代化社會的主力軍是現在的幼兒,所以幼兒教育發展的新趨勢已轉向培養幼兒個性的全面發展。音樂欣賞作為一種載體伴隨著孩子的成長,他們必須在自己的生活環境中時時看到藝術,以便能隨時找到表達興趣、希望、需要、情感的個性方式。幼兒的成長需要藝術,這正是時代的呼喚,為了適應時代的需要,我們更應在幼兒期重視在音樂欣賞中對個性品質的培養。
【作者單位:黃淮學院藝術系】
【參考文獻】
[1]李丹芩.淺談傳統筆墨在當代的表現方式[J].美術教育研究.2011(07)
[2]祝正鋒.論石魯繪畫語言的時代性[J].藝術探索.2011(01)
[3]寧左,唐圣耀.現代陶藝風格雜談[J].中國陶瓷工業.2006(06)
[4]楊翔鳳.從色彩的角度看中國歷代工藝美術的時代性[J].作家.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