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譽中外的我國三大名錦之一——蘇州宋錦,是中國絲織文化史上尤為靚麗的一朵奇葩。其美學風格之所以典雅飄逸、獨特深遠而散發出無窮的文化氣息,究其原因,與之歷史、藝術、經濟這三大文化氛圍的恩賜不可分離。
一、歷史文化氛圍
我國史學界將宋朝列入“民族大融合的進一步加強和封建社會的繼續發展”時期,這無疑從歷史的角度道明了賜予蘇州宋錦歷史文化氛圍的外部空間條件。北宋(960-1127)與南宋(1127-1279)紛繁的歷史以戰爭連綿、時局變遷步入自身的運動軌跡。北宋因金入侵滅亡,殘留半壁江山的南宋與金對峙,于公元1279年亡于元。而戰爭并沒有在當時歷史瞬間中消散宋代歷史的文化氛圍,相反,當時歐洲中世紀十字軍東征文化大融合,宋朝外部環境相對和平;“宋朝因疆域較小、邊事多、國力不強、相對封閉、在軍事上比不上漢、唐、明、清,其發展程度卻高于漢唐”[1]。由此可見,宋代“文人治國”的國策為蘇州宋錦獲得了得天獨厚的歷史環境。隨著文化氣息的日益儒雅繁盛,許多成都錦院的錦工隨南宋轉移到江南,加速了蘇州作院的擴展,蘇州宋錦應運而生,并使處于歷史文化氛圍中的蘇州宋錦,以其獨特的美學風格與其藝術文化氛圍相融匯。
二、藝術文化氛圍
人類藝術發展表明藝術本身也是一種文化現象,不同時代的藝術文化現象所形成的氛圍構成了具有個性特色的藝術文化形態?!八纬侵袊饨ㄉ鐣幕l展的高峰,且有承上啟下的地位”[2],因此,宋代藝術文化個性形態特征勢必影響到蘇州宋錦的視覺面貌,進而成為蘇州宋錦審美方向及其藝術風格的價值依據。形成宋代藝術文化氛圍的因素尤為豐富,其中最顯著的應當是書畫藝術。藝術文化氛圍對蘇州宋錦影響的深刻度,從一定程度上將工藝美術范疇的宋錦與純粹藝術創作的書畫在視覺形態上進行了同構,這或許成為宋朝樂意選中蘇州宋錦作為書畫裝潢的主要原因。
北宋設立了“翰林書畫院”,書畫精品的裝裱用料需要相當高的藝術水平,無形地促使蘇州宋錦成為高檔書畫裝飾用料之一?!澳纤沃苊堋洱R東野語》記載,用于裝裱書畫的緙絲綾錦花式有18種以上,元陶宗儀《輟耕錄》記載用于裝裱書畫的緙絲綾錦等有51種”[3]。出自宋代畫院作品形式呈現的飄逸、雅致之感與其裝裱的宋錦相得益彰,風格渾然一致。
宋朝“誓不殺士大夫”的國策,成為“雅”文化繁榮的政治保證。“有學者認為,在新中國建立以前,中國文化出現過三次高潮,即:春秋時期的百家爭鳴、兩宋時期的文化復興、‘五四運動’的新文化運動”[4]。蘇州宋錦的美學風格不僅受宋代書畫美學思想的影響,而且還深受其他技藝的文化影響。據《宋史·職官志》所載,工部所屬的文思院,“掌金銀犀玉工巧及采繪裝鈿之飾”,其中金、銀、牙、玉、織、繡等就有四十二作,此外少府監還有綾錦院、染院、裁造院、文繡院,掌管染織刺繡服飾的制作,這些為蘇州宋錦的文化氛圍增加了更豐富的內容。
三、經濟文化氛圍
蘇州宋錦產生的土壤主要在于經濟重心南移帶動的絲織中心南移。“宋初在平定西蜀、南唐、吳越時,千萬匹計的絲綢、彩錦、異綾等被收入政府庫藏。川蜀、吳越等地農業生產未受到很大破壞,經濟得以迅速恢復”[5]。農業上:“據蒙文通先生考證,唐代平均每畝約1.5石(比漢代高50%),宋代約2石,比唐代高30%。經濟作物,無論種茶、甘蔗、棉、栽桑養蠶,均比唐代發展。宋代社會經濟文化最發達且持續發展的地區主要是江浙和四川”[6],這是宋錦繼蜀錦發展之后形成了的經濟氛圍。紡織技術上:據南宋樓壽《耕織圖》記載,宋代的腳踏繅車,人的雙手可解脫出來進行其他操作?!八未峄C發展得相當完整,《耕織圖》所繪大型提花機,有雙經軸和十片綜,挽花工與織花工配合,可織造出具復雜花紋的高級織物”[7]。這些為蘇州宋錦的審美拓展,提供了更有實力的經濟保障和更完備的技術手段。
綜上所述,蘇州宋錦美學風格的形成與發展離不開其特定的文化氛圍,其中歷史文化氛圍給予了蘇州宋錦優越的生成空間;藝術文化氛圍使之渲染上典雅飄逸的美感特征;而經濟文化氛圍又為蘇州宋錦技藝的精美拓展奠定了最可靠的物質基礎。
【作者單位:南京藝術學院設計學院】
【參考文獻】
[1]李少林主編.宋元文化大觀[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4).P32
[2]李少林主編.宋元文化大觀[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4).P39
[3]黃能馥,陳娟娟著.中國絲綢科技藝術七千年:歷代織繡珍品研究[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2(12).P160
[4]李少林主編.宋元文化大觀[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4).P34
[5]孫運飛編著.歷朝歷代服飾[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10(12).P3
[6]李少林主編.宋元文化大觀[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4).P32
[7]李少林主編.宋元文化大觀[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4).P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