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提高政治教學的有效性是課堂教學永恒而又常新的主題,是教學改革的核心內容。問題教學作為啟迪學生思維,推動學生成長,實現培養學生目標的基本教學手段之一,不僅是溝通師生認知活動的橋梁,也是提高教學有效性的重要途徑和構建有效教學體系的重要內容。有效提問旨在通過有效提問,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通過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和對相關問題研究的學習,試圖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探討高中政治課堂的有效提問,為高中政治課有效提問的建構盡到自己的力量。
關鍵詞:高中政治課;有效提問;對策
新課程對普通高中政治教育進行了重新定位,提高政治教學的有效性是新課程穩步推進帶來的必然議題。隨著素質教育的推進和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師的教學行為是否對新課程有效,直接影響著新課程改革的成效。問題教學是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有效性的重要途徑,有效提問則是優化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效率的有效方法。因此,在新課程背景下探討什么樣的教學是有效教學,什么樣的提問是有效提問,如何優化高中課堂的教師提問已成為廣大政治課教師積極研究與實踐的重要課題。
一、高中政治課有效提問所面臨的現狀調查
眾所周知,教學是師生之間相互作用的雙向活動,有效的教學的實現需要師生雙方共同的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素質教育的重點,培養中學生的問題意識和能力應該是培養未來創造型人才的突破口。但是人們在進行有效教學的過程中,有效提問這一重要環節往往容易被忽略掉。仔細觀察教師的課堂提問這一教學行為,我們不得不承認出現了很多的問題。那么,我國當前高中思想政治課有效提問面臨的現狀如何昵?
由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北京師范大學教育系、北京出版社等方面專家組成的“中國中小學生學習與發展”課題組的最新研究發現,從小學到高中,學生在課堂上主動回答問題的積極性越來越低。調查結果顯示:在上課聽講遇到問題當場主動提問的學生中,小學生占13.8%,初中生占5.7%,高中生僅占2.9%。進一步的研究分析表明,沒有把握就不舉手的學生更多:小學生占34.8%,初中生占48.8%,高中生占42.8%。[1]
縱觀我們的教學,無論是在以往的傳統教學,還是在新課程日益推進的非傳統教學中,有一個現象我們不得不承認,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問”在大多數情況下更多地停留在教師提問、學生回答的層面上,為了更好的了解現代高中教師和學生問題意識的狀態,筆者設計了兩份簡單的調查問卷,調查問卷設計的目的主要是了解當前高中教師在教學中課堂提問的基本情況以及學生對于政治學科問題意識的具體狀況,進而分析和研究高中課堂提問現狀所存在的問題及不容樂觀的主要原因,從而為課題的研究提出方向和依據。
二、影響高中政治課有效提問的因素
高中政治課有效提問有利于開啟學生的智慧大門,喚醒其求知欲,從而實現有效教學。然而,審視目前高中政治課課堂教學,有一個非常突出的問題:教師教的很辛苦,學生學的很痛苦,我們的學生卻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教師在提問中存在著種種誤區和學生缺乏問題意識,導致無效提問的現象時??梢?,嚴重影響了教學質量的提高。
(一)教師對新課程標準的理解與把握存在偏差
與傳統教學模式不同,新課程標準提倡合作探究式學習。從表l中可以看出,有的教師只講不問的滿堂灌,認為課堂40分鐘的講解至關重要,提問不僅會浪費寶貴的教學時間,而且影響教學的進度,甚至影響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這無疑是受到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從表2中可以得知,教師課程安排太滿也是導致學生不愿問的原因之一。這種只注重學生的學習結果而忽視學生思維過程,嚴重影響著學生主體性制約的發揮。反之,有的教師提問的頻率過高,“只顧數量,不求質量”,以問代講甚至一問到底的滿堂問的現象也屢見不鮮。
(二)問題設計缺陷,課堂提問偏離集體
教師在設計教學問題時,往往為了實現教學目標而忽視學生客觀實際,缺乏一定的挑戰性。從表1來看,教師所提問題的類型涉及記憶和理解型的問題分別占55%和30%,而涉及創造型的問題僅占15%。總體上,教師所提問題的類型基本上傾向于識記和理解層次而缺少可探究性,造成低水平重復提問。新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然而,從表1可以看出,教師選擇舉手回答的占總數的45%,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相當一部分沒有舉手的學生被忽略了;選擇讓學生齊答的占總數的30%,這說明問的問題的質量不高,缺乏層次性,不利于學生的積極思維;選擇搶答和選擇相同的學生回答的均占總數的20%,可以看出,如果教師選擇偏離集體,必然會嚴重影響其他學生的自信心和學習積極性。
(三)學生問題意識淡薄
我們能夠明顯的體會到在經過了小學和中學的學校教育后,學生們的知識增多了,視野擴大了,但是主動問問題的人卻少了許多,甚至連回答老師提問的熱情也沒有了。難怪有人把我國學生問題意識缺失的狀況形象地形容為:小學生入學時像個“問號”,高中畢業時卻成了一個“句號”。從表2可以看出,只有部分學生積極主動地思考并回答教師的提問,大部分學生都難以做到積極回答問題,習慣于等待教師給出正確的答案,在遇到疑難問題多為請教他人或者干脆放棄。勿庸質疑,學生問題意識的嚴重缺失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這顯然無法滿足現代學習的要求,導致學生缺乏對事物深層次探究的意識,使學生的個性得不到施展。[2]
(四)師生關系緊張
一份關于中學生心理狀況的調查報告顯示:當學生們遇到困難的時候,只有12.3%的學生首先想到教師;心里有話要說的時候,只有4.8%的學生找教師說。學生對目前師生關系滿意程度是:滿意的占27%,比較滿意,但認為不足的占34%,不滿意的占24%。不滿意的主要理由是:老師對我們不了解,不知道我們的想法,而只關心學習成績。師生之間沒有交流,互不理解。[3]師生相互對立或對抗,教師與學生互不理會,試想,在這樣的師生關系下,教師又何有心情施教,學生又哪有心情思學,從表2可以看出,學生不愿提問的原因之一則是同老師存在矛盾,緊張的師生關系無疑將導致提問的低效與無效,甚至是負效。
三、在高中政治課教學中實現“有效提問”的對策
(一)把握提問中預設與生成的關系
預設和生成是講好課的兩個因素,二者缺一不可。沒有預設的課堂是不負責任的課堂,而沒有生成的課堂是不精彩的課堂。當前在判斷否是有效教學時,我們再也不能像傳統的教學那樣,僅僅考慮教學是否完成預定的目標,而應該在此基礎上更重視教學的“生成性”。我們應把教學看成是一個活的、動態的進程,一個充滿著人的情感、有著審美的要求以及在“情理之中”、“預料之外”的探險過程。教師除了要做好課前提問的準備工作,還必須關注教學中學生不斷生成的問題,隨機應變,因勢利導,進行有效提問,把握好預設與生成的關系,實現有效提問。
(二)教師應轉變觀念,適當“放權”
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是現代教育的基本理念。過去,教師的權威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學生的問題意識,學生往往受到教師權威的影響而不敢提出問題。現代教師應轉變觀念,提高自身素質,重視學生主體性作用,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應改變過去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傾向,由注重教師的教轉向注重學生的學。教師要學會反主為客,答疑解惑,調節學生“待問”的被動學習狀態,注重提問的開放性,教師當“少開金口”,適當“放權”,將教師提問為主轉變為學生發問為主,使學生敢問、善問,有效地培養他們的質疑和創造性思維能力。
(三)培養學生興趣,強化問題意識,讓學生想要問答
培養學生興趣,突出并強化學生的問題意識,是實現“有效提問”和提高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保障。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動力之一;創新始于問題。“有效提問”離不開對學生興趣的關注和對師生問題意識的強化。皮亞杰也曾經說過:“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于興趣?!币虼耍處熞谛抡n程理念的指導下,關注學生興趣,利用多媒體教學,創設問題情景,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出并解決問題。高中思想政治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有效提問,鼓勵學生“問得深”“問得妙”,不斷地否定和超越自己。
(四)創設和諧的師生關系,營造良好的問答氛圍
良好的師生關系會促使學生學習興趣油然而生,融洽的師生關系是學生產生良好的學習情緒的觸發器,是實現政治課有效的重要保障。作為一名思想政治課教師,要想得到學生的喜愛,一定要與學生平等對話,民主交流;要經常與學生交流,以便了解學生的個性特點,因材施教。良好的問答氛圍會形成一種具有感染性的、催人向上的教育情境,使學生受到感化和熏陶,產生共鳴。
提問的質量,說到底是教師的質量。教師課堂提問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課堂教學的質量和學生的成長及發展。有效提問是啟迪學生思維,訓練學生思維能力,提高教學效率的重要手段。學生對教師的提問,反過來會促進教師自身素質的不斷提高。教師對學生進行合理的有效提問,能夠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對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創造能力具有很好的促進作用。
【作者單位:河南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1]徐建平,肖良.談學生問題意識培養策略[J].中小學教育與管理,2006,(1):8-10
[2]孫軍華.高中政治課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D].天津師范大學.2007, (5):10-11
[3]瞿博等.今天,學校的師生關系怎么樣?——新時期中小學師生關系大調查(之一)[N].中國教育報,1999,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