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高等院校音樂專業技能課是一項復雜而個性化很強的教學活動,課程的設置與教師教學手段在其中起到決定性的作用。結合以人為本的學科評價方式,構建“知識+能力+創新實踐”的人才培養模式,實現技能課程的突破與創新。
關鍵詞:高等院校音樂專業;技能課;模式構建
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隨著音樂高考的驟然升溫,音樂類人才的需求大幅度提高。許多綜合性大學開設音樂專業,招生人數不斷增加,而畢業的學生真正符合“市場”需要的卻甚少。高等院校音樂專業是培養合格中小學音樂教師的基地,也是培養音樂類應用型人才的地方。準確的學科定位,可行的培養目標,合理的課程設置都制約著人才培養的“質量”。音樂理論課程教學培養了學生堅實的音樂理論基礎,而技能訓練對于學生來說,特別是如鋼琴、聲樂、器樂、舞蹈這些課程,則是對學生一技之長的強有力保障。同時音樂專業技能課程是一個復雜和高度個性化的教學活動。如何使技能課充分體現“因材施教”這種個性化的特點,又可以被納入規范化、科學化的管理模式,這也是在高等學校音樂專業技能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我們在努力思考和研究的問題。
一、現狀分析
(一)科學的教學模式與課程設置
近些年來隨著高校的不斷擴招,導致一些高校辦學定位不夠理性,缺乏科學的教學模式,許多院校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沒有完全脫離音樂學院培養專業表演人才的模式,而在辦學規模、師資條件、器材配制、培養方向上又不如音樂學院,自身受一定的制約。在課程設置上,專業技能類課程較為單一,其授課形式上與實踐相脫離,課程設置與中小學音樂教學相脫節。
(二)技能課教案的不規范
在日常教學中,往往一本教案、一個教學進度要用數年。在實際教學中,這種做法是不科學的,教師不是根據真正的教學計劃、教學進度教學,而是一種形式主義疲于應對領導、教學檢查,這也導致了技能課的教學改革勢在必行。
(三)技能課的評價方式落后
音樂學科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因學生的興趣、能力、個性特征、付出的努力程度和學習時間的長度等因素,顯現出不同的專業技能程度。往往我們在期末考試中以“一首曲子”定成績,這種“一刀切”的做法過于簡單,沒有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平時的學習情況往往被忽略。
(四)曲目選擇范圍狹窄
這也是目前高等教育音樂教學中一個突出的需要解決的問題。因為這個問題牽扯到許多方面,比如:教師掌握了多少曲目,能否深入理解作品內涵,不同時期的音樂美學風格特點,教師對外國音樂作品的把握程度等等,這些都會影響在作品上的選擇。
(五)生源狀況
和音樂學院相比,高等院校音樂專業的學生缺乏穩定而系統的儲備。因此,教學質量的好壞往往取決于這屆生源的好于壞。盡管社會教育(如考級)較前幾年有顯著提高,但評價體系片面地追求“級別”,注重“數量”而非“質量”,使得社會音樂教育的整體水平和教育質量有待檢驗。此外,近些年來高校音樂專業的不斷擴招,使得整體水平有所下降。
二、對課程建設的幾點建議
(一)更新教育理念,校正培養目標
課程是有組織的教育活動,也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高等院校音樂專業在課程設置上存在一些問題,導致在人才培養規格和質量上受到一定的影響。面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高等音樂教育課程改革也面臨極大的挑戰。因此,首先要校正高校音樂專業培養目標,更新教育理念。《新音樂課程標準》中對音樂教學提出了十條基本理念,這也是為高等院校音樂專業修正培養目標提升教學理念明確了方向。圍繞著多能、廣泛、全面的方向發展,音樂專業課程設置的調整應該讓學生不僅獲得深厚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還要掌握這個學科的發展,熟悉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發展趨勢,掌握一些相關知識,有豐富的人文科學知識和科技內涵、形成綜合化的知識結構,使理論知識和技能訓練教學相互滲透,將學科邏輯順序和學生的音樂心理相結合,加強學科知識和學科技能之間的相關性。增加技能練習的時間,加強課程的整合和滲透,并整合相關課程。
(二)構建合理的技能課課程體系
1.從運用普遍化和規范化的教學原則的心態去思考和嘗試音樂專業技能課,跳出技能課個性化教學的定勢思維,把技能課從隨意性和主觀性逐漸納入到科學的、以音樂理論為指導的教學模式。由于技能課大多是小課,所以有些教師在教學過程、教學進度上隨意性很大,教案只是為了應付檢查,對待學生沒有系統長期的規劃。因此,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和具體問題,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系統地選擇聲樂和器樂曲目。
2.加強理論課程和技能類學科之間的相互整合,使二者之間相互滲透、筑建交叉學科。理論課程和技能課程在高等院校的音樂專業相對獨立,他們之間聯系又非常緊密。傳統教學是各種學科相對獨立,教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的理論,不能運用所學,機械地藝術實踐,不能準確理解作品內涵和創作背景。因此,建議跨學科融合促進學術交流,促進教師之間的交流,不斷優化課程結構,為學科建設注入新鮮血液。而統一的教學目的,協調安排各種學科之間的課時與教學進度,是追求高效率教學和教學質量的保證。比如:《鍵盤和聲和即興伴奏》是和聲與即興鋼琴伴奏相結合的課程。鋼琴即興伴奏是把歌曲主旋律線條配上合理的和聲,把柱式和聲轉化為主調多聲部音樂的形式在鋼琴鍵盤上呈現出來。為讓學生順利為歌曲配上合理的伴奏,就必須首先有一個堅實的和聲基礎。“和聲”是一門作曲理論課程,專注于和弦的連接的規律和邏輯等問題。要想學好這門課程就要讓學生熟悉鍵盤,了解四部和聲與鍵盤和聲的異同,協調好這兩門課程的教學進度,使理論學習與實踐同步。讓和聲的理論知識成為即興伴奏的理論支柱,使學生真正掌握鋼琴即興伴奏這一技能。
3.開設特色課程。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教育事業也不斷提高,以往只有少數考生才能考上大學,隨著高校改革的深入和蓬勃發展,考取大學的比例在不斷增加。這樣一來高校間的競爭日益凸顯出來,另一方面也讓考生有了更多的選擇,為適應激烈的競爭和滿足學生的要求,各學校可開設一些特色課程(校本課程)。比如我院就開設了《地方戲曲欣賞》,讓學生學習和傳承這些非物質遺產,也可從這一點建設創新性強、教學效果突出的課程,使全國音樂高等院校音樂教育事業綻放更加絢麗的花朵。
4.加強平時,淡化期末,以賽代考,考演結合。由于音樂技能課的學科特性,音樂技能的獲得既不能靠單純理論的學習,也不能靠單純的技術操作,而是在實踐中獲得知識的增長。跳出音樂技能課個性化教學的思維定勢,用普遍性和規范化的教學原則把技能課教學中的隨意性、主觀性納入以科學為前提、以音樂理論為指導的教學模式進行思考和試教。由于音樂技能課的學科特點,音樂技能的學習是不能依賴純粹的理論研究,也不能靠單純的技術操作,要在實踐中增長知識。而對于常規的教學評價方式,應逐步淡化期末制度,加強平時練習,用比賽(音樂會)代替考試,重視藝術實踐活動,豐富技能課考評內涵,推動技能課教學向規范化、科學化方向邁進。如:設置以“藝術實踐活動”為核心的課內外實踐教學課程,如聲樂、合唱、器樂(民樂、電聲樂隊)、舞蹈等。可先由教師編排訓練為主,之后讓學生自由結合組織創編作品,教師進行指導。通過學生自己編排節目,學生可以從自身特點出發,整合所學過的知識,以編導、導演、演員多重身份進行藝術體驗和藝術創造,這樣實現音樂專業學生專業技能、教學技能和職業道德同步發展。
綜上所述,音樂表演專業課程的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設置是要創建“知識+能力+創新實踐”的模式,實現培養高素質復合型人才。再加上以人為本的音樂課程的評價方式,把學生專業技能和教學技能以及職業道德三者結合在一起,通過各種能力的培養與實踐活動相融合,只有這樣,高等院校音樂專業技能課教學改革才能更加富有成效。
【作者單位:鄭州師范學院音樂學院】
【基金項目】
河南省自然科學研究計劃項目(2011C630023)
【參考文獻】
[1]楊瑞敏.高師音樂教育教改演講會上的講話.中國音樂教育,2003(3)
[2]吳斌,金亞文.音樂課程性質與價值.中國音樂教育,2002(5)
[3]曹理.音樂學科教育學.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4]楊永國.探析高師院校音樂教師教育人才有效培養模式[J].中國人才,2011(7)198-199
[5]尹愛青,金順愛.論高師人才培養模式模式[J],中國音樂教育,2006(8)36-38
[6]劉靜芳,陳其設.實踐性哲學觀下的高師音樂技能課教學改革[J].大眾文藝,2011(39)2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