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音樂教育是教育青少年健康成長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中小學音樂教育變革的目的是讓音樂教育真正成為符合中小學身心發展規律,提升他們人文素養和綜合素質的有效途徑,本文將從如何實現這一目的著手,展開中小學音樂教育的研究。
關鍵詞:課程改革;音樂教育;改革趨勢
音樂教育是青少年教育過程中非常重要的構成部分,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具有非常深刻的意義。但是,在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我國的音樂教育隱藏著很多的弊端,有很多不和諧的地方。因此,重視音樂教育在青少年教育過程中的重要性,加快音樂教育的變革,構建完善的音樂課程體系,是一個十分迫切的任務。
現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已經在全國范圍內開展起來,作為基礎教育的一門學科,中小學音樂教育的改革也已經開始實施,如何更好的推進中小學音樂教育的變革,讓其更好的為中小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服務,是中小學音樂教育工作者應該深思的地方。
一、讓音樂放飛童年夢想
童年是人生非常重要的一個階段,是一個人為未來打下基礎的階段。童年應該是多姿多彩,是青少年放飛夢想的階段。音樂對于增加中小學生生活色彩,為他們的生活插上理想的翅膀,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音樂有一種很神奇的力量,可以為學生打開一個充滿色彩和情感的世界,讓學生對生活充滿激情和向往。音樂教學的教育目標是以潛移默化的方式改變學生的人生理想和世界觀,為學生熱愛生命和藝術,打下堅實的心理基礎。
二、讓音樂貼近校園生活
在2003年人代會上,推出了《關于推動創作中小學校園歌曲的建議》的文件,其中明確指出中小學階段音樂教育的現狀:專門為中小學生制定的校園歌曲十分稀少,中小學生可以接觸的音樂大部分是成人歌曲,這些歌曲的內容大部分是成人之間的恩怨情仇,其內容十分不適合青少年的年齡,嚴重影響青少年的身心發展。一些有遠見的教育工作者說到青少年音樂教育的現狀,都感到形勢非常緊迫,前景不容樂觀。
對導致這種情況的原因進行總結,可以為歸結兩個方面:1、報酬和付出不成正比。在目前情況下,進行成人音樂歌曲的創作,或者是流行小說的創作,報酬相對較高,但是進行校園音樂歌曲創作的報酬卻非常低。同樣是進行創作,花費的時間和精力都差不多,甚至后者花費的精力更多,但是前者比后者得到的報酬要高的多,這就導致很多的創作者更熱衷于成人音樂題材的創造。2、進行校園歌曲創作的作者和青少年兒童的接觸比較少,和他們的生活相分離,不了解青少年兒童的生活習慣和內心世界。因此,創作出來的歌曲和青少年兒童的生活脫節,走不進他們的內心,不能引起他們的共鳴。所以,我們想要推動素質教育的發展,發揮音樂教育在素質教育中的作用,促進青少年兒童的身心健康發展,就必須以校園歌曲的創作為突破口,變革校園歌曲創作的激勵機制,推動校園歌曲的創造,讓學生在音樂教育的過程中,接觸到的是真正可以代表青少年心聲的歌曲,讓音樂真正走進青少年的內心。
三、讓音樂觸摸純稚心靈
長期以來,我國中小學校開展的音樂教育中有著一個奇怪的現象:那就是教育內容和中小學生的身心發展嚴重脫節,教學形式和內容方面都存在過度專業化的現象。眼下流行的中小學音樂教材,大都依照大中專音樂學院教材的標準編制,其內容和教學形式是按照大中專院校的學生設置的,其知識相對來說專業、系統,是一個整體的體系。這些對于中小學生的接受能力和學習能力來說,都太專業,難度過高,不適合中小學生的學習。
另外,在教學方式上,很多學校的音樂教師都不是專業的音樂教師,他們缺乏音樂教學的經驗,在教學過程中,生搬硬套其他學科的教學經驗,條框劃割,把完整的音樂劃分為若干的知識,失去了音樂的獨特性;在內容教學上,重教師教授,輕學生學習,這嚴重打擊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失去音樂教育對學生情感的熏陶作用;過于重視教學結果在成績上的表現,而輕視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學習體驗,降低了學生情感和音樂中蘊含情感之間的交流。
總之,這種過于專業、系統的音樂教學是不適合中小學生身心發展的,難以滿足素質教育對音樂教學的要求。在音樂教學變革的過程中,我們要大力改變這種局面,讓音樂成為真正的心靈雞湯,引導學生的心靈往真善美的方向發展。
四、讓音樂啟迪人生智慧
音樂教學是一個充滿創造性的過程。每一首音樂的接受過程,都是一個重新創造的過程。通過對音樂的學習,可以充分培養學生的感受力、審美力、表現力與創造力,經過學生的內心改造,對音樂中形象和情感進行重新塑造,逐漸提高學生的欣賞力和鑒別能力,從而讓學生可以更好的認識生活,從而改變生活。
五、讓音樂凝聚精神力量
音樂教育可以培養學生的愛國精神和民族情感。現階段,由于受到流行音樂的影響,人們的情感正在逐漸的淡漠,特別是對于國家和民族的責任感,越來越遠離年輕人的視線。因此,在中小學生心中播下愛國主義情感的種子,讓學生明白國家和民族的利益高于一切的道理,成為教育工作者重要的教學目標。從這種教學目的來說,音樂教育無疑具有更加強大的作用。同時,優秀的音樂是一脈相通的,無論是古代音樂還是現代音樂,其蘊含在形式中的本質都是追求真善美,都是追求自然和諧,這些都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增加他們之間的凝聚力,增強他們團結的力量。
總而言之,教師應該充分認識和理解音樂教育的實質和內涵,逐漸增加音樂教學的教學內容,讓教學內容和形式更加適合中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的規律和特點,讓音樂真正成為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原動力。
【作者單位:西北民族大學音樂學院】
【參考文獻】
[1]面向21世紀中小學新課程方案和各學科教育改革行動綱領(研究報告)[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美]H-加登納.智能的結構[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90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九年義務教育壘日制小學和韌中音樂教學大綱(修訂稿)[J].中國音樂教育.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