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國鄉村旅游的發展現狀分析
(一)以觀光度假休閑為主
目前我國的鄉村旅游地大多數以觀光為主。參加鄉村旅游的國內游客,絕大多數是為換個環境來度過假期生活。因此主要是去那些接近城市的附近農村旅游,出游時間也都比較短,一般是利用雙休日或者其他假期一至兩天的時間。
(二)注重鄉村旅游的內容與文化內涵
鄉村旅游的內容要廣泛而富有特色。國內客源市場上,許多游客對于農業生產活動很有興趣,“住農家屋、吃農家飯、干農家活、享農家樂”和采摘各種農產品的旅游很受歡迎。除了在農田里耕種、采集等方式讓游客體驗農村生活的樂趣之外,傳統的制作工藝完全可以作為一種強有力的吸引物加以發揚。天津楊柳青年畫、貴州蠟染、南通扎染、山東濰坊的風箏、手工造紙以及各種刺繡、泥人、甚至是食品的加工,都可以成為鄉村旅游的文化依托。在提高鄉村旅游層次的另外一個吸引物,就是鄉村所保留下來的珍貴的傳統文化、風俗和完好的古代建筑。巍峨氣派的鄉村宗祠祠堂,高大挺拔的鎮村古塔,村邊的土地廟等等,是鄉村在歷史發展中的一面鏡子,折射出鄉村居民生活以及當地民俗。
二、鄉村旅游發展存在的問題
我國發展鄉村旅游雖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還存在一些問題。
(一)旅游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缺乏特色
目前,開發鄉村旅游產品局限于觀光農業和休閑農業,主要是觀光果園、森林公園、垂釣園等,產品項目單一,購物、療養、度假等帶動性較強的旅游活動項目較少。大多數鄉村旅游活動落入了“吃農家飯、干農家活、住農家房”的套路,產品雷同、缺乏特色,造成游客在鄉村地區的滯留時間短、消費水平低,制約了鄉村旅游業的經濟效益發展。
(二)缺乏系統的營銷管理
鄉村旅游的營銷管理還未得到旅游景點管理部門的應有重視,營銷管理理念和模式仍停留在初級階段。既便是發展較快、規模較大、較為成熟的景點,在營銷策略的制定和運營上也較單一,應用最多的促銷手段仍是媒介廣告。
(三)人文環境出現惡化
隨著鄉村旅游業快速發展,旅游活動對鄉村人文環境的負面影響逐漸顯現,主要表現在:一是鄉村文化因發展旅游而出現舞臺化、商品化現象,這在一定程度上使鄉村傳統文化失去了獨特的生命力和吸引力;二是大量游客帶來的外來文化,對鄉村的傳統文化產生同化現象;三是鄉村樸實的民風和生活秩序,因發展鄉村旅游業而遭到破壞。
(四)生態環境質量下降
回歸自然是游客到鄉村旅游的重要目的,而保護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發展鄉村旅游的重要前提。但是,在鄉村旅游業發展中,鄉村的生態環境質量嚴重下滑,原因主要有:一是開發商和經營者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較差,進行不合理的開發建設;二是游客的環保意識較低,在旅游中出現一些不文明行為。
三、鄉村旅游實現可持續發展之策
(一)制定扶持政策,建立鼓勵機制
政府發揮主導作用,制定各項優惠政策促進扶持鄉村旅游。如每年安排一定數量的財政資金投入,作為鄉村旅游開發的專利資金,主要用于景區配套基礎設施;同時廣開渠道多方投資,按照“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充分調動和鼓勵社會力量投資開發,鼓勵準許當地居民以土地、房屋資金或勞務等方式進行開發,全面推動鄉村旅游的發展。
(二)突出特色,打造精品
21世紀是體驗經濟的時代,品牌則是體驗的基礎和靈魂。鄉村旅游景區唯有牢牢地抓住游客的“眼球”,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才能在旅游市場競爭中不斷發展壯大。
(三)強化對游客的引導
某些游客的不文明行為給鄉村旅游的發展帶來了嚴峻挑戰。有些游客的環保意識較薄弱,加之部分鄉村旅游地區的基礎設施布局不合理,忽視對游客的教育和引導,給旅游地區的生態環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壞。因此,鄉村旅游景區要健康發展,必須加強對游客的管理。
1.通過宣傳欄、宣傳畫、書籍、景點旅游指南、導游解說,對游客進行環境保護教育。
2.通過強化社區居民和旅游服務工作人員的環保意識,營造一種環保氛圍,教育和感染游客。
3.旅游景區應根據環境承載力狀況,采用線路設計和分區規劃等技術手段,在時間和空間上進行合理布局,以達到維護鄉村生態環境的目的。
4.旅游景區應聯合當地政府,制定保護環境的規章制度,對游客的某些不良行為進行約束,避免對環境造成破壞。
(四)加大文化開發和保護的力度
文化是發展現代旅游業的靈魂。鄉村旅游地區大多擁有豐富、深厚的文化資源,采取有效措施,加強對這些資源的開發和保護,是實現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1.加強保護當地的土著文化,對任何以當地文化為主題的旅游開發項目,都要進行審查、監督和指導,防止因旅游開發不當而使當地的土著文化出現商品化、舞臺化。
2.加強對旅游地區居民的宣傳教育,讓他們以正確的態度對待外來游客。同時還要激發他們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3.積極引導當地居民參與鄉村傳統文化的保護,促使他們成為文化的傳承者和保護者。
【作者單位:濟源職業技術學院人文管理系】
【參考文獻】
[1]鄭群明,鐘林生.農村居民旅游認知特征分析[J].北京:地理研究.2005.04
[2]程遂營.中國鄉村旅游:現狀、熱點與薄弱環節[J].北京:旅游學刊.20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