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有企業問題一直備受社會各界關注,隨著近期國際國內形勢的變化,特別是世界銀行的報告《2030中國:建設現代、和諧、有創造力的高收入社會》,再一次將國企推到輿論的風頭浪尖。目前關于國企地位和作用、國企改革內容和方向的討論中,各方觀點對比鮮明,討論的產生既有國企自身因素也有外界客觀因素,呈現出一些新的特點。
一、國際背景
此次引發國企話題討論熱潮的世行報告,是國際壟斷資本尤其是國際金融壟斷資本集團企圖以改頭換面的新自由主義,瓦解和攻占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石即國有企業。因為在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國際金融危機之后,資本主義世界尚未走出經濟低迷,歐洲債務危機使得這些國家的經濟前景更是不容樂觀。危機爆發前,資本主義國家的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發展極不平衡,破壞了金融資本的利潤獲得基礎,金融資本也遭受重大打擊。然而歐美國家政府紛紛出臺一系列注資救市計劃和量化寬松政策,金融資本并未受到實質性的毀滅。危機后,國際金融壟斷資本在全球范圍內尋找出路,中國國有企業雄厚的實力和盈利能力正好符合其尋求投資場所和利潤來源的需要,若借助國企私有化國際金融壟斷資本掌握國企控制權而進入中國市場,金融資本便獲得了巨大的利潤來源。
當前美歐主權債務危機愈演愈烈,企圖借中國國企的私有化解決其債務問題。蘇聯的解體和私有化中,美國政府大量購買蘇聯資產,里根時代的赤字問題得以徹底解決。而當今美國又走到赤字危機和大量印鈔的階段,如果要解決美國的危機,也只有購買到足夠的資產才可以解決。放眼全球,這樣的資產也只有中國的央企和土地私有化可以提供。
值得注意的是,國際社會關于中國國有企業的討論和非議,并未出現“國企低效論”的聲音。例如約瑟夫·E·斯蒂格利茨就指出,私有制比國有企業更有效率存在簡單邏輯推理的謬誤,是一種傻瓜式的經濟理論。盲目迷信私有化等新自由主義主張的做法,被保羅·克魯格曼稱之為“市場原教旨主義”。國際社會各界恰恰承認中國國有企業是高效的、有強大競爭力的,在國際市場競爭中,中國國有企業的績效并不低于資本主義國家的跨國企業,讓國際壟斷資本感到了威脅,既然無法以正常市場競爭的方式贏得勝利,一些別有用心的人便炮制出各種旨在將國企私有化的措施,誘騙中國政府將國企私有化,以便國際壟斷資本集團趁機購買股權并獲得國企控制權。
二、國內背景
經過三十多年的持續快速發展,中國經濟雖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其中的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如收入分配差距持續拉大、腐敗問題嚴重、產業結構調整難以開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步伐緩慢、國內消費嚴重不足和對外依存度過高等等。由此社會上關于中國經濟下一步改革的方向、目標和著力點產生不同認識。一些人認為,當前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已陷入停頓,改革已進入“深水區”和“攻堅階段”,而阻礙中國經濟進一步發展的最大障礙便是國有企業及其培育的既得利益集團,因此必須將國企進行私有化改革。
目前為推動國企私有化造勢的還有之前幾輪國企改革重組過程中已嘗到甜頭、獲得好處的官員和企業高管,這些人形成了類似前蘇聯國內的、大衛·科茲稱之為“親資本主義聯盟”的集團,他們意識到進一步私有化將為他們帶來更大利益,企圖濫用權力賤賣國有資產,或者在“國有企業股權多元化”中獲得國企股權。
有學者認為,在過去三十年里面,推動全球的私有化運動的主要原因是政治性的,而不是經濟性的。斯蒂格利茨也指出,蘇東國家經驗證明,私有化并非改革最終目的,最終目的在于政治制度的改變。特別需要指出的是,當前關于國企私有化的建議,是一些人企圖以經濟體制改革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其根本目的是要建立西方式的政治制度,因此需要摧毀社會主義經濟基礎與之相匹配。在國際問題專家眼里,很多打著基金會旗號的其本質都是“西方情報機構的傀儡”,目的是在對方國家的高層智囊團中培養自己的“諜報員”,影響他國的政策制定,使其朝著有利于西方國家的方向邁進。而國內目前很多專家學者、智囊與上述組織關系密切甚至直接受其培養而成并受其長期資助,他們推崇宣揚西方“普世價值”,主導了中國經濟改革。
三、近期對國企討論的特點
首先,當前討論的國內背景是中國經濟發展暴露出許多問題,如何改革關系到中國社會主義經濟未來的發展方向。據統計,中國公有制經濟在國民經濟中所占比重已下降到40%,公有制的主體地位受到一定削弱,如果不采取切實措施遏制私有化趨勢,不僅中國經濟將被外資控制,也將導致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被架空并面臨被瓦解的危險。
其次,國企在社會上一直是一個比較熱的話題,但此次討論的熱度前所未有,其導火索是世界銀行推出的關于“國企股權多元化”的報告。這說明,外國勢力已經干預中國經濟改革發展的決策過程。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由西方資產階級經濟學來指導,中國國內改革由國際壟斷資本來設計和評價,這是一個值得高度警惕的問題。
四、近期對國企討論的產生原因
近期國企話題的熱議,不僅有國企自身經營過程中的原因,也與媒體報道的傾向性等外在因素有關。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目前我國媒體報道存在明顯傾向性,導致民眾對國企產生誤解和抵觸情緒。媒體面對國企時,正面新聞不予報道,卻往往選擇一些負面新聞,極力妖魔化國企,故意制造民眾與國企間的矛盾。且其批評國企的一些言論基本停留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論調,完全無視十多年來國企取得的巨大成就。究其原因,一是由于新自由主義的影響,媒體將私有化、市場化作為國企改革的唯一正確方向,認為國企帶有“原罪”,其存在本身就是一個錯誤,所以無論國企如何做,都難逃被媒體圍毆的命運;二是由于國際資本的滲透,國際資本通過上市等方式控制輿論,一些網站已受外資控制,因此這些媒體極力抹黑國企也是不難理解的。
其次,國企普遍不重視對外宣傳。一部分國有企業和經濟部門的管理者,自身沒有很好地掌握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同時又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新自由主義關于私有化、市場化的那一套說教的影響,在輿論面前往往自慚形穢,不敢理直氣壯地為國企辯護。
第三,目前我國國企經營中的確存在一些難以回避的問題,而由于國際市場能源價格上漲、國內經濟產業結構轉型、勞動力工資水平上漲等的影響,特別是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導致國際市場對中國產品的需求量驟減,中國的中小企業普遍存在經營困難問題,并將問題的根源全部推卸到國企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