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長榮最早和戲曲電影結緣,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參加拍攝父親尚小云的京劇藝術紀錄電影。正是在這樣一個物質條件相對匱乏的年代,國家為了留存那些戲曲大師的藝術成就,陸續拍攝了一大批戲曲舞臺紀錄片。尚長榮說,當時對于戲曲電影的界定也好,拍攝也好,都是比較模糊的,當時到底是紀錄片呢,還是電影藝術片呢,很多時候是解釋不清的。爭議雖然很多,但是大家都對達成了一個共識,那就是要把這些藝術名家的優秀作品保留下來。尚長榮說:“我覺得戲曲演員對于電影拍攝都是非常尊重的,大家都希望能通過電影這種容易傳播的方式更好地發揚京劇藝術。而這些記錄資料對于后人來說也是一筆珍貴的財富,讓我們能在更久遠的將來還能身臨其境地欣賞到藝術家們的精湛表演。”
尚長榮說:“我父親的《尚小云京劇藝術》在1961年獲批,1962年正式開拍,大約100分鐘的影片耗資達到了100萬元,這在當時可算得上是天文數字了,父親,包括其他參與拍攝的人都格外珍惜。那時候我才22歲,不但演了角色同時還參與了各類的研討,在1962年炎熱的夏天度過了一段難忘的時光。開始我原本以為就是用電影膠片把舞臺劇重新錄制一遍,沒想到完全不是這回事,回憶起當時拍攝的情況,還是有許多值得記憶的情景。”
“總體來說這樣的藝術記錄,看起來還是比較單調、過于寫實,留有許多遺憾。對于虛實問題的處理,對京劇原有程式之美有一定的破壞,形式也比較呆板,比如在《失子驚瘋》里,我的第一個鏡頭是從山上下來。如果在舞臺上演出,就完全可以靠演員去演繹出“山”的感覺,演繹出如何“下山“的場面感,但是到了電影拍攝,就搭了實景,還真做了土道,導演還讓我走機位,要求三步就要到鏡頭前,過了也不行,不到也不行,又要走出漂亮的臺步,又要入鏡,剛上場時,我這個‘電影菜鳥’怎么也不適應,穿著厚底一踉蹌就摔下來了,后來是導演體諒我,改了場景才順利完成。”
2009年,又一個炎熱的夏天,尚長榮在攝影棚里拍攝他的舞臺代表作《廉吏于成龍》,從早上9點上妝一直演到晚上收工,一天至少工作12個小時,他始終以飽滿的熱情參與到拍攝。
尚長榮這樣形容他對舞臺和電影兩者不同感受:“舞臺總是宏觀的,有直接影響力和震撼力;但是鏡頭有它的好處,它可以把表演放大或縮小,展示許多微觀的地方,充分地強烈細膩地展現人物的表演。但是它的缺陷也是明顯的,有了中景,就沒有特寫,有特寫,就沒有全景。”
隨著科技和理念的進步,特別是多機位拍攝的運用,打破了以往戲曲電影中一機到底的模式,讓電影和戲曲的結合有了新的可能。在虛實的處理上,電影《廉吏于成龍》導演鄭大圣在突破舞臺特有的起承轉合間的空間局限時,用穿幫鏡頭來打破舞臺和電影之間的隔閡,讓兩者穿插起來,不但令觀眾驚喜,也讓尚長榮在攝影棚的表演“舒展”了起來:“在拍之前,鄭導會交代走位和鏡頭,到了現場又有很多活的東西在里面。導演創造了一個無障礙的表演空間,用多機位來記錄,讓我幾乎沒有受到任何限制地表演,是一次愉悅的表演體驗。 ”
2013年“京劇經典傳統大戲電影工程”,首批選擇了《龍鳳呈祥》和《霸王別姬》兩出進行試點。尚長榮在這次新修改的《霸王別姬》中飾演霸王一角:“楊小樓和金少山是我的偶像,在楊小樓演了霸王之后,開創了武生演霸王之路,他在生和凈之間,找結合點和展現點,讓《霸王別姬》這個戲有難度,有演頭。”
“《霸王別姬》的電影也肯定有別于《廉吏于成龍》。”尚長榮說,“就和戲一樣,一戲一風格。《廉吏于成龍》是新編戲,程式比較少,而且大多是室內戲,相比‘于成龍’,《霸王別姬》更傾向于保留舞臺的原貌。它不是“于成龍”模式,也不是舞臺紀錄片,它最重要的一點是把中國京劇藝術精彩的舞臺程式和規范,精彩地展現出來。”他著重強調《霸王別姬》是一部“電影而非舞臺紀錄片”:“電影終究是電影,終究不是藝術教材。比如說,以前拍的《群英會·借東風》,這當然是一個寶貴的歷史資料,但不是好的戲曲電影。如果我說這部片子里一定要把我腳下那點功夫全記錄下來,那就不是電影了,是藝術教育片了。戲曲電影要靈活考慮電影銀幕和舞臺表演結合的最佳點。”
上海戲劇:《霸王別姬》的導演仍是《廉吏于成龍》的導演鄭大圣。和他的合作感受如何?
尚長榮:戲曲電影的導演要懂戲曲,這非常關鍵。我記得有位其他劇種的老演員就曾對我抱怨過,給他們拍影視片的導演一點不懂戲,讓他一邊拍一邊著急。還有的電影導演要求戲曲演員要生活化,這在我看來是不合適的。鄭大圣對京劇有認識、有理解,而且非常尊重舞臺,所以和他合作非常愉快。戲曲電影需要解決的最大問題是虛實問題,如何將戲曲特質與電影特質進行有機結合,從這個角度上講,《廉吏于成龍》做了一次有益的嘗試。所以這次(拍《霸王別姬》),大家又不約而同想到他。
上海戲劇:您在電影中的表演和舞臺上的表演不一樣么?
尚長榮:應該還是按照原來的方式表演,舞臺和攝影棚的演唱的節奏也是一樣的。我覺得有經驗的演員,到了現場自然會進入狀態;一坐在那里化妝,就會心態平和。只不過,舞臺上演員要時刻保持精神狀態,但是電影的拍攝是不連續的,保持情緒的連貫,我的秘訣是走臺的時候稍微進入一點情緒,到第一第二次試拍之后,再進入狀態,晚一點進入狀態,不要一下子進入太多,這和舞臺不一樣。
上海戲劇:您怎樣看“京劇經典傳統大戲電影工程”的意義呢?
尚長榮:首先,這對傳統劇目的保護非常有意義。這些年在中國戲曲的復興發展之路上,對新編戲做了很多,投入了很多。但是很少對傳統劇目做這樣大型的整理。希望通過這么一個藝術工程,讓傳統劇目精排、精演、展新意,煥發新的光彩。其次,在文化推動宣傳,電影在這方面有優勢。(“京劇經典傳統大戲電影工程”)會全世界推廣我們中國文化的經典。我們只有用有力的精彩的藝術品來說明我們的藝術是獨特的。把自己的藝術形式呵護好,保護好,更要推動好。也希望藉由這項工程相應帶動很多關聯性的、延伸性的研究科目。而且我覺得我們運作得好,一樣可以獲得市場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