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依據中國傳統武術門派的形成、發展,結合當今時代特點和社會需求現狀,分析了中國傳統武術門派發展的可能趨勢。認為社會需求要求武術外在儀式應和內化精神相融合;生活方式變遷要求拳種門派生存要與時代發展相契合;傳承方式要求武術教育普及要與強化拳種相結合;競賽制度要求傳統技術體系要與運動發展規律相吻合。并由此提出,要根據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正確對待傳統武術的傳承和創新。
關 鍵 詞:民族傳統體育;傳統武術;武術門派
中圖分類號:G85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6-7116(2013)01-0120-03
社會的進步、文化的沖突、生活方式的變遷,使得傳統武術的生存空間也發生著變化。尤其是在我國實施的舉國體制和以競技體育為主體的大背景下,競技武術獨樹一幟,大量傳統武術拳種門派的發展陷入困境。雖有一批癡心的武者在苦苦支撐,但大量優秀傳統拳種已經或正在流失。那么,我們該懷有怎樣的心態看待傳統武術門派發展和繼承的關系,采取什么樣的措施去保護拳種、門派的傳承,用什么樣的形式去發揮武術的文化載體作用呢?
1 社會需求要求武術外在儀式應和內化精神相融合
中國古典哲學、中國傳統醫學、內功養生和中國古代軍事文化等不僅為武術文化提供了核心的理論基礎,還間接地決定了武術練功方法、動作、造型和套路的各種具體形態和模式,也逐步影響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可以說,中國傳統武術是中國文化的載體,是繼承發揚中國文化的突破點。雖然流傳各地的“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風格獨特、自成體系”的拳種已有129種,但作為傳統武術,這些拳種門派無不推崇一種“尚武”精神。尚武不是暴力、不是武力,而是一種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體現。沒有強壯的身體,再強大的精神也無處寄托。民族的尚武精神,好比一個人的脊梁,如果一個民族的脊梁缺少這種精神,那這個民族正在步入自己衰落期。從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發展歷史看,提倡尚武精神的朝代是強盛、偉大,而不提倡的朝代是衰弱的。
中國很多傳統文化瑰寶諸如書法、京劇和一些民間技藝等,在當今社會都受到生存的挑戰。書法在古代只是一種書寫工具,就像現在我們用鋼筆、圓珠筆寫字一樣。但在當今現代化、信息化的社會里,書法的工具作用完全消失了,它轉化為了一種“儀式”。人們通過毛筆練字、寫字,修身養性,最后達到藝術、審美的境地。很多傳統武術的發展和書法有相似的地方。因為不管多少拳種流派,不管起源、風格、內容、形式多么不同,但都是殊途同歸,它們最基本的本質相同,是用于技擊。在現在公開化的社會,在創造和諧社會的大背景下,武術的原始功能已經消退,從而衍生出了健身、娛樂等多種適應新的歷史時期的功能價值。
道生萬物,萬物歸于道。而人就是要通過各種形式獲得對天道自然、宇宙萬物生化之理的體悟和體驗,外在表現出來的做人做事的方法,是由內而外的。但是這個過程開始是困難的,只能通過外在的形式,進行自我修煉、自我體會和感悟,最后達到內外兼修、天人合一。武術之道,就是通過“術”與“藝”的實踐而獲得天人相合、萬物歸根的精神體驗與生命感悟。在道的召喚下,武術與拳擊不再是好勇斗狠的手段,也不僅僅是一種健身、自衛和觀賞的生存性活動,而成了一種“求道”的手段[1]。中國武術拳種流派當中,蘊含了很多中國哲學思想,與當前我們國家所提倡的“和諧”和“以德治國”理念是相一致的。因此,我們對待傳統武術的心態,應把傳統武術看成一種修煉身心的手段和儀式,通過對傳統武術練習這種儀式,經過一招一式的演練,感悟其中的意境、神韻,達到求道的過程。也就是說由外在的武術套路形式練習,逐漸內化為精神追求和修養,從而達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審美和哲學。
2 生活方式變遷要求拳種門派生存要與時代發展相契合
生產方式決定生活方式。縱觀武術門派形成和發展,與人們生存利益的現實需要分不開。中國武術的核心和主流是通過檢驗拳術的比賽機制和武舉制度下的考試內容決定的[2-3]。元代禁武造成了中國拳術的第一次危機,拳術除以家傳方式茍延殘喘外,大部分轉移到正處于巔峰狀態的元代戲劇中去。由于戰爭的需要,明代將領如戚繼光、何良臣等人,把自己保留或摸索出的戰斗技術向民間傳播,從而使蕭條的拳界迎來了第一次復興。但因當時沒有比賽和交流的環境,拳術高手們不同的格斗風格只能縱向傳襲下去,于是技術風格和特點變成了拳種和流派。武舉制的興起,使習武群體突破了各方限制,但為適應考試和擺臺中心的橫向交流,很難形成拳種流派。但隨著禁武令的實施,洋槍火炮的產生,武舉制的廢除,習武群體的生活方式發生了改變。失去了加官進爵的機會,使一些武術家流于民間,為了維持生計,忙時耕田,閑時“造拳”。
鴉片戰爭爆發后,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半封建社會,隨著外國資本不斷侵略和資本主義工業化的發展,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被瓦解,尤其是農村經濟陷入破產的境地,社會更加動蕩不安,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發生了極大的改變,在這種形勢下,武術家出現了向城市移動的趨向[3]。但由于沒有其他的技能和社會地位,表現出明顯的依附性。他們從事的主要工作就是走鏢或設立鏢局、設場傳授本派武術,充當衛士捕快、開辦武術私塾等。這就意味著,武術水平的高低是其生存的第一條件,只有技藝高超者才有可能在城市中站穩腳跟。由于帶有個體化,自營性質的生活方式的存在,武術門派也就非常明顯,彼此在競爭中生存和發展[3]。
隨著全球逐步走入信息化時代,人們生活觀念和方式都在發生變化。包括衣食住行、勞動工作、休息娛樂、社會交往、待人接物等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價值觀、道德觀、審美觀。中國傳統武術門派也隨著社會生產方式的變化按照自己的發展軌跡進行,有的因為缺少傳承人而逐漸消亡,有的則被改造成了其他的形式。
體育產業作為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已成為國家軟實力的重要考察目標之一,如何發揮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優勢,做大做強民族體育產業,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現在國家正在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在房產消費、汽車消費降溫之后,需要新的經濟增長點來促進經濟發展和消費,這個有可能就是文化消費。目前中國體育產業的產值占GDP的比重不高,民族品牌仍然難與國際品牌相抗衡,民族傳統體育的資本運作還需要與國際博弈的勇氣與智慧。我國的傳統武術文化有著數千年的歷史文化積淀,在各民族和地區人們文化生活中有著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對其進行產業化發展不僅是體育事業也是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因此,如何將這些武術拳種、門派資源轉化為資本并進行資本化運作,形成具有特色的民族品牌,是完善體育產業鏈布局,實現文化產業化和體育產業發展的關鍵所在。
3 傳承方式要求武術教育普及應與強化拳種相結合
中國武術教育的功能和價值是不言而喻的,而且一直是武術界研究的熱點。因為武術教育的歷史意義、社會效應、對武術的發展乃至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都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4]。縱觀我國的武術教育發展過程,作為教育內容,武術在夏代時就有了,只是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其內容、形式和教育宗旨不同。古代武術教育主要以封閉、單一、保守的師徒傳承為主。近代中國武術被納入了現代教育的范疇,其傳承方式由單一的“師徒制”過渡到“學校班級授課制”。新中國成立到現在,學校武術教育不斷得到加強和完善,其傳承方式也由封閉、保守的“師徒制”變為開放、高效的“學校班級授課制”。學校武術教育發展帶來傳承方式變化,傳承方式的改變不僅擴大了武術的普及面,拓寬了武術的傳播領域,而且也促進了武術自身的發展。但是在學校武術教育中,傳授的內容以統一的競技武術套路為主,唯一的流派就是競技武術流派。競技武術由于競賽法則的規定,使套路運動始終把強調動作規范作為學習和訓練的起始與終結。現在學校教授的武術是西方體育模式化的武術,不易于傳統文化的傳播,僅起到了武術普及教育的作用。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地域文化是地方特色的文化,它構成了中華文化有機的整體,更是中華武術拳種得以不斷塑造培育的不竭源泉[5]。中國武術很多拳種門派的形成都受地域文化中個性風格和特殊內容的影響,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融匯和吸取地域人文環境和自然環境的營養,形成了獨特的技術風格和深厚的文化內涵。因此,從學校武術傳承的途徑來說,每一個地區、每一所學校對不同武術門派的繼承應該有所不同。從全國范圍來講,應避免出現“千人一面”的格局,不同的省市、不同的地區、不同的學校應該根據自己實際情況,在武術教育內容上針對不同拳種分類進行,形成不同重點和特色,使武術拳種流派的主要項目在整體上得到較為均衡的繼承和發展。與此同時,也可以在不同學校設立不同武術門派或類似于武林大會等發展各地方優勢門派,定期或不定期實施研討、競賽、溝通以形成特色,為博大精深的武術贏得賴以生存的文化空間。因此,每所學校的目標定位和課程設置必須在思想統一指導下有所側重、突出優勢和強調重點。另外,從普及角度,所有的學生可以學習統一的套路,但對于那些本身技術起點很高,又有向上發展空間的尖子學生要安排一些特殊的教育課程,專門將其組織起來,利用俱樂部形式,按拳種分類尋求更大突破。
4 競賽制度要求傳統技術體系要與運動發展規律相吻合
《中國武術拳械錄》[6]一書中,重點介紹了各拳種的源流、拳理和特點,選錄了各種拳在其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形成的技術體系,包括功法、套路和對抗形式的動作名稱(其中包括1 600余個拳、械、對練的拳譜)。這些都說明,內容龐大的技術體系,是傳統武術門派發展和延綿的根基,散發著中國傳統武術文化的璀璨光芒。
在土洋體育之爭,不同思潮激烈交鋒的民國時期,武術主要以城市為中心,開始沿著科學化、規范化的方向演進。在各流派拳種的技術上,更進一步注重鍛煉效果,強調練功、練氣[2]327。但是對武術影響最大的是比賽方式的變化,舊時武術比賽形式,無外乎就是私下里比武和打擂臺兩種形式,都沒有嚴格的規則。即使是中國體育史和武術史上的第一次中華全國武術運動大會,也未設置裁判員判定優劣,仍沒有現代運動競賽的意味。但是武術受西方體育文化的影響,逐漸被納入到競技運動的軌道。隨著社會發展,東西方文化不斷碰撞,比賽規則的不斷完善,武術比賽方式越來越接近西方競技體育競賽制度,越來越向“高、難、美、新”方向發展。不能否認現代競技武術給大家帶來的視覺沖擊和美感,但在現代競技武術迅猛發展的同時,具有民族文化特征的傳統武術卻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成為“逝去的武林”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何通過合適的競賽制度保存傳統武術門派的技術體系呢?
體育競技大都緣起于游戲,而游戲就要有規則,規則的演變受到社會發展的各種因素的影響,很多運動項目的技術體系是隨著競賽的規則而變化。武術門派的技術體系該如何安身?我們也不妨借鑒其它國家武技和一些非奧運項目在各自本土國家開展的狀況。我們只有制定自己的競賽制度、比賽規則、傳承人制度,才有可能保持傳統武術技術體系的傳承,這樣也符合運動發展的自然規律。
參考文獻:
[1] 全國體育院校專業教材編寫組. 武術理論基礎[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9:49.
[2] 國家體委武術研究院. 中國武術史[M]. 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3.
[3] 林伯原. 中國近代前期武術家向城市的移動以及對武術流派分化的影響[J]. 文史研究,1994:14.
[4] 王崗. 重構學校武術教育體系必須強化“拳種意識”[J]. 體育學刊,2010,16(4):95-98.
[5] 馬敏卿,張艷霞. 地域文化對武術拳種產生和發展的影響——以齊魯文化為例[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6,29(10):1340.
[6] 中國武術拳械錄編撰組. 中國武術拳械錄[M]. 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