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網球2003年以女子項目作為突破口開啟網球職業化改革,至2008年網管中心允許“單飛”后,形成目前“舉國體制”加“單飛”的“雙軌制”管理模式。中國女子網球項目采用雙軌制管理模式后單飛運動員在多項賽事中成績斐然,但中國女網的職業化程度和競技水平仍然不高。目前的雙軌制管理模式是職業化改革的訴求與舉國體制博弈的產物,其背后是單飛運動員面臨的巨大壓力和年輕運動員在舉國體制下成長的挑戰。雙軌制僅僅是女網項目探索出的管理模式,而非中國體育體制改革的發展方向。中國體育職業化改革之路仍需繼續探索。
關 鍵 詞:體育管理;管理雙軌制;女子網球;職業化改革;舉國體制
中圖分類號:G80-05;G84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6-7116(2013)01-0044-04
競技體育要走真正的職業化道路,就意味著讓項目和產品進入市場,由市場經濟規律決定和調整項目和產品的生存與發展[1]。中國網球自2003年以女子項目作為突破口開啟網球職業化改革之路,隨后網球女雙項目在2004年雅典奪冠、2006年澳網和溫網捧杯。雖然目前尚不能斷定中國職業化改革與女網取得的突破存在必然的因果關系,但的確讓中國女網這塊試驗田成為關注焦點。中國網球2004—2006年取得的成績也提示以女網項目為切入點,走職業化道路的思路可能是正確的,至少是有益的嘗試。但中國網球項目畢竟存在基礎薄弱、人才匱乏和體制滯后等問題[2],存在整體水平不高、國內運動員的訓練水平和技戰術素養落后于世界高水平國家的現實。隨著少數優秀運動員逐漸步入世界一流行列,在她們期望獲得更廣闊發展空間的同時遇到了中國現行競技體育體制的障礙,所以出現了“彭帥單飛”、“李娜炮轟”等事件。幾經博弈與權衡,網管中心2008年做出允許鄭潔、李娜、彭帥和晏紫4名優秀運動員“單飛”的決定。這一決定被喻為我國網球職業化之路的“破冰之舉”,由此形成目前中國女網職業化道路上的舉國體制加“單飛”的“雙軌制”管理模式。雙軌制實施以來一直是理論界爭論和關注的焦點。時至今日,筆者以為蓋棺定論為時尚早,但中國女網在“單飛”試點之后出現的一些變化卻值得總結和思考。
1 競技體育舉國體制和雙軌制
中國的競技體育事業在舉國體制下取得的巨大成就,使舉國體制成為中國體育界一個具有特定含義的概念。中國競技體育的組織管理體制作為計劃經濟的產物,具有高度集中,以行政管理和指令為基本手段的特征[1]。客觀而言,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有其歷史必然性,評價其好壞應全面權衡利弊,當其創造之價值不能超過其造成之損失時,革故鼎新便成為大勢所趨和必然選擇。舉國體制不僅擠壓了非奧項目的發展,使其邊緣化,還影響到了群眾體育、學校體育的發展,就連舉國體制下競技體育自身的發展也愈發艱難[3]。在這一體制下,項目管理中心與協會是“混合”的機構,而名為實體的中國網球運動管理中心,事實上具有類似政府機構、企業和民間協會的功能,成為集政府、企業和社會多功能于一體的特殊混合物。特別是主要領導的“同一性”,使這種本來應屬社會民間團體的協會面目全非,因而職業網球的發展客觀上變成了一種事實的政府行為,在這種情況下難免為了政績目標和利益,又以協會的名義做出一些明顯有失公平的規定或限制[4]。
職業體育運動是體育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5]。隨著社會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社會需求和市場規模的不斷擴大,使得許多項目的職業化進程加快。目前,全世界開展職業體育的國家約占全球國家(地區)總數的1/3。競技體育職業化成為新時期中國競技體育舞臺引人注目的現象。具體到網球項目,職業化發達和成熟的國家網球運動員都是以個人參加職業比賽,其成績好壞和運動員、教練收益直接掛鉤。高度商業化的網球賽事,以高額獎金和成熟的積分排名系統激勵運動員間的競爭,鼓勵其多參加比賽。而在巨大的生存壓力下,運動員和教練員會以最大的主動性對賽練進行計劃、安排和實施。但在中國既有的舉國體制下,訓練和比賽都由項目管理中心統一安排,這較易養成運動員的依賴性。運動員訓練水平和切身利益關系不大,較難調動起運動員和教練員自覺性和創造性[1]。
自2003年我國推行網球職業化管理模式改革試點以來,2005年有3人次進入女子網球世界排名前50,而之前我國運動員的這一記錄為0。初步取得的成績證明,以女子網球項目職業化為切入點的改革是正確的,有利于迅速提高我國網球的整體水平。2005-2008年我國女子網球運動員所取得的成績的確是國家培養體制向職業化轉型中令人振奮的亮點。但不能否認的是,占主導地位的舉國體制在管理、賽制及訓練等方面都顯示出與網球職業化和國際化不適應的現象。由于網球運動個體性的特點,難免在高度個體化、商業化的賽練系統中造成障礙和負面影響[1]。所以,網管中心2008年底宣布“單飛”規定:自2009賽季開始,在無條件代表國家參加重大比賽并向中心繳納個人獎金收入8%~12%(以前的規定是上交65%)的前提下,國家隊部分有條件的隊員將有權自主選擇教練、支配獎金、選擇賽事。而其他不滿足條件的運動員,繼續在既有的舉國體制下進行訓練和比賽。此決定對于中國網球乃至整個中國競技體育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可以說是中國女子網球在體育體制改革的“破冰之舉”,也形成了我國女子網球目前采用的“雙軌制”管理模式。運動員單飛后可根據自己的賽程安排商業活動和選擇廣告代言,其收入的90%歸自己所有,這與國外職業網球運動員的參賽模式已相當接近[6]。
2 “雙軌制”后中國女網的發展情況
2.1 取得的成績
從嘗試“雙軌制”后我國女子網球運動員的WTA排名和四大滿貫公開賽成績,就可看出單飛對運動員巨大的激勵作用。2009年我國單飛運動員皆排名世界前50,李娜甚至排到了第15,勇闖體制先河的彭帥在亞運會上獲得4金;2010年,李娜、鄭潔雙雙打進澳網公開賽4強,年底WTA排名分別為11和20位,從而在國際女子網壇上形成了一股中國金花力量;2011年李娜創造歷史獲得法網冠軍,世界排名升至第4位(追平日本球員伊達公子創造的亞洲球員最高排名紀錄),這一切都說明單飛模式對傳統體制的巨大優勢,以及職業化機制下中國女網取得的突破。在網球等職業化主流項目中奪得大滿貫冠軍,其關注度比獲得奧運金牌可說有過之而無不及。
李娜等優秀球員單飛后已開始運用商業模式管理自己的比賽和訓練,通過更多地參加國際比賽,有效地提高了自身的技戰術水平和對抗能力,為我國網球職業化的道路進行了有益的探索[1]。筆者將現役中國女網隊員分為兩個梯隊,第1梯隊為單飛運動員,第2梯隊為現有舉國體制下的年輕運動員。擬從中國女網隊員職業生涯所獲總獎金和2010年所獲獎金占總獎金之比重,剖析不同梯隊的中國女網運動員所取得突破和面臨的一些問題。首先,因單飛運動員水平較高、參加各類比賽較多,故其總獎金都高于年輕運動員,其中鄭潔總獎金最高(鄭潔兼項雙打并曾取得不錯的成績),李娜次之(李娜2008年開始專攻單打,所以其總獎金單打“含金量”更高)。截止到2010年底,彭帥、鄭潔和李娜僅2010年的年度獎金就占其各自職業生涯獎金比重的12.2%、23.1%和34.8%,由此可見李娜在2010年的上升趨勢迅猛,這也與其單飛后所激發的強大動力和所承擔的巨大壓力有密切關系。
而第2梯隊的年輕運動員仍然采用舉國體制進行培養,共享教練,參加國際大賽機會有限。年輕隊員2010年世界排名大多都在100名開外,運動員總獎金突破20萬美元者只有張帥和孫勝男,而張帥、韓馨蘊和周奕妙在2010年所獲獎金占到其職業生涯獎金的比重較高(分別為40.9%、42.2%和51.9%)。綜合運動員WTA排名和所獲獎金的數據來看,張帥是中國年輕運動員中的佼佼者,其2010年所獲獎金占總獎金比重與李娜頗為相似。雖然年輕隊員中也可能潛藏著許多的“李娜”,但年輕隊員暫時還沒獲準單飛,她們單飛的能力也不足。但必須承認的是,中國女網1、2梯隊實力差距很大,4名實力最強的運動員單飛后也帶來一系列的影響,其自身也面臨眾多的挑戰。
2.2 面臨的困難
1)對女網國家隊商業贊助的影響。在全球經濟危機的影響下,中國女網4名影響力最大的隊員單飛,中國網球隊的贊助費必然下降。沒有了領頭羊,贊助商今后是否還能繼續保持對舉國體制下的中國女網的贊助熱情仍是個未知數。原網管中心副主任高沈陽表示:2008年北京奧運后,中國女網與贊助商的合作基本到期,女網在2012年倫敦奧運周期將面臨贊助談判的瓶頸,如果中國女網沒有更好的市場前景和競賽成績,簽下滿意贊助合同的前景不容樂觀。所以,不可否認的是,中國女網4位明星選手單飛,確實對中國女網的商業計劃產生了影響。但網管中心表示,相信隨著中國網球運動水平的提高,改革的深化所帶來的成果以及新秀涌現,中國網球隊簽下滿意贊助合同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中國女網到目前為止也只有單飛的4朵金花綻放,并不像俄羅斯那樣形成“軍團”,而這種斷層究竟是單飛造成的還是舉國體制造成的,值得深思。
2)單飛運動員急需打造教練和經營管理團隊。單飛后運動員首先就是要組建自己的教練、經營和康復團隊,因為這是成功的重要條件。教練是確保好成績的前提,經營團隊是挖掘商業價值的保證,康復團隊是連續征戰的基礎。像莎拉波娃這樣的運動員還配有市場開發團隊。但中國女網運動員在這方面還處于摸索階段。李娜和鄭潔最初都在其丈夫的指導下訓練,這顯然不是最佳的配備。所以李娜在2011年高薪聘請丹麥專職教練莫滕森,這也是她法網奪冠的重要原因。①綜上所述,打造合理、優化的管理團隊是單飛運動員必須要解決的重要問題。
3)單飛運動員巨大的經濟壓力。經濟上的壓力也是一大問題,彭帥曾在2008年“單飛事件”后,與網管中心達成協議,網管中心允許她在天津隊訓練,她當時聘請的外籍教練周薪高達3 200美元,如果加上其他團隊成員的支出,彭帥的經濟壓力可想而知,這也是其他3位單飛運動員面臨的共同問題。此外,自單飛之后,服裝和球拍贊助、形象設計、商業活動等都成了運動員自己份內的事情。要維持如此高額的開支,只有靠運動員不斷在賽場上取得好成績,贏取更多的獎金。當競技和經濟雙重壓力同時襲來的時候,在舉國體制下被“呵護”慣了的單飛運動員們是否能夠完全適應并振翅高飛還是個未知數。對此,國家網管中心相關領導人表示:若她們需要幫助,可以跟(網球管理)中心協商。在國內,她們需要場地訓練,國家隊也會一如既往免費提供。如果實在適應不了,可以隨時終止。只是在決定回到以前模式時,球員要和中心坐下來好好談談,簽一個合約。
3 職業化與舉國體制的博弈
中國女網目前實行雙軌制管理,可說是不得已而為之的做法。“舉國體制”以追求金牌為目的,金牌承載了沉重的民族情結和政治訴求。2008年北京奧運之后,人民關注的重點不再是舉一國之力追求金牌效應(必須承認舉國體制在集中優勢資源、集體攻關等方面有其巨大優勢),而是從國家、社會、民族和個人的層面如何贏得更多的發展機遇[3]。隨著社會發展,多元價值追求逐漸成為社會意識形態的主流。人本理念的回歸動搖了舉國體制存在的精神基礎。顧拜旦早就提出奧運的本質在于“教育青年人”,因為人是一切活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賦予體育過多的政治訴求不符合當前提倡的以人為本的思想,所以人本理念的彰顯和人文價值的回歸消解了“舉國體制”以追求金牌為最高目標的合理性。
體育總局網管理中心主任孫晉芳坦言,中國網球出現的種種問題實際上是職業化培養模式和舉國體制培養模式碰撞下的陣痛[7]。市場經濟和網球項目的發展要求必須走職業化發展的道路,而“職業化”至少要包括兩方面:競技體育作為職業分工中的一種職業(結果),以及競技體育向專職轉變程度的演進[5]。但就中國女網目前整體情況而言,無論“結果”還是“過程”都離真正職業化的標準相去甚遠。職業化培養模式與舉國體制沖突的焦點是個人利益回報問題。錯綜復雜的原因糾結、博弈之后催生出目前的雙軌制模式。如果沒有當初網管中心放運動員“單飛”,“李娜們”難有更多機會與威廉姆斯姐妹、莎拉波娃等世界高水平運動員同場競技,在大賽交手、面對關鍵分時,難能有那種經歷過大場面的不驚不怵、敢打敢拼的淡定。但中國女網運動員的培養模式畢竟迥異于西方,也不同于丁俊暉那樣的“體制外”模式:因為她們從小到大,從選材、訓練、比賽直至獲得成績的整個過程都是由國家培養,都享受到舉國體制的好處。而西方的職業球員是以個人和家庭為起點、以商業贊助和參賽獎金為出路。所以博弈之后的結果是“雙軌并行”:對國家隊而言,有實力的運動員可以單飛,實力不夠的運動員仍采用舉國體制培養;對運動員個人而言,滿足個人發展的需要(上交少部分獎金),但必須無條件代表國家隊參賽。博弈后的結果各方都能接受。
從女網的發展形勢來看,單飛是運動員個人及中國網球發展的需要。或許李娜的成功只是一個典型注腳,但歷史的書寫有時候靠的就是這樣閃亮的個體。單飛模式可說是職業化的破冰之舉,也取得了初步成功,雙軌制也被各利益方認可和接受。這必然導致接下來要求中國競技體育真正實現職業化的呼聲高漲。但也應認識到,這種模式實屬折中之舉,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我國網球職業化之路仍將前行,而職業化與舉國體制的博弈,亦將繼續。有時候“放”只是為了更好地“收”,中國網球“單飛”后取得的成績,雙軌制是否可以為中國體育未來的發展帶來更多樣、更長遠的模式借鑒?事實上,個人與集體相輔相成,集體的榮耀源自個體的成功,而個體的成長與成功,離不開寬松的集體。
中國女網采取單飛加舉國體制培養的雙軌制管理模式后,單飛運動員取得的突破性成績為中國女網的職業化進程注入了活力。雙軌制管理模式是網球職業化的訴求與舉國體制博弈的結果,是為了平衡運動員個人及中國網球發展需要的無奈之舉。雙軌制僅僅是女網項目探索出的管理模式,而非中國體育體制改革的發展方向。運動項目的管理模式與體育體制改革分屬不同層面,舉國體制下不可能有真正的職業化。而中國網球職業化的實現,關鍵在于中國體育體制改革及對相關路徑選擇的科學化探索。重點在于著手進行體制創新以調動各方積極性、減少國家投入為主體的行政控管行為,讓政府更多地從宏觀層面進行監督、指導與協調[8]。以在此基礎上推動網球產業化、抓好后備力量和高水平教練員的培養、致力于科學訓練等相關方面配套的完善。
注釋:
① 2011年法網奪冠后李娜在溫網、美網表現不佳,已經停止繼續與莫滕森合作。這同樣也體現出職業化的特征。
參考文獻:
[1] 劉世軍. 內善技術,外修體制——談中國競技網球職業化發展的兩大著眼點[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8,31(4):569-571.
[2] 朱征宇,譚冬平,陳祺. 中國競技網球發展面臨瓶頸問題的研究[J]. 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6,26(5):1-4.
[3] 全海英,何敏學. 競技體育“舉國體制”還能堅持多久[J]. 體育學刊,2011,18(3):20-25.
[4] 劉青,田園. 中國網球融入國際職業網球的障礙與途徑[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6,29(1):1557-1559.
[5] 鐘秉樞,于立賢,董進霞,等. 我國競技體育職業化若干問題的研究——兼論深化我國運動項目管理體制改革[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2,25(3):145-147.
[6] 龔希丹,劉青. 中國女子網球“單飛”面臨的困境及對策研究[J]. 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0,44(7):89-92.
[7] 職業化是體育強國標志[J/OL]. http://sports.163.com/
10/0127/20/5U2HVGRO00051CDG.html,2012-01-05.
[8] 易劍東. 中國體育體制改革的邏輯基點與價值取向[J]. 體育學刊,2011,18(1):1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