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在第11屆全運會上取得優異成績的廣東省女子400 m跑運動員賽前強化期訓練內容為基礎,探討其獨特的“平臺+模塊”訓練特征。廣東省女子400 m跑運動員賽前訓練在突出個性化訓練的基礎上,同時注重速度和一般耐力訓練,專項耐力訓練強調實戰性,重視速度耐力訓練的特征。在實施訓練的過程中,結合Hb、CK、T指標進行測試與監控。以上指標能夠較好地反饋訓練效果,可以最大限度挖掘運動員的潛力,避免過度訓練的發生。
關 鍵 詞:訓練與競賽;運動訓練周期;女子400 m跑;板塊結構;第11屆全運會;廣東省
中圖分類號:G808.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6-7116(2013)01-0108-05
第11屆全運會廣東女隊獲得了4×400 m的金牌。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關鍵的是在賽前訓練中,教練員勇于創新,改變了以往的訓練思路,大膽地將“板塊訓練理論”運用到實踐中。以身體素質全面發展為基礎,以專項性、針對性訓練為主攻方向。突出了訓練的個性化,取得了全面的進步和提高。但是,目前該訓練理念在國內外的研究還相對較少,因此,本研究將以廣東省優秀女子400 m運動員為研究對象(見表1)。
以第11屆全運會賽前強化期訓練內容為基礎,以其獨特的“平臺+模塊”訓練特征為研究內容,針對其賽前不同訓練特點進行研究,以期為廣大教練員、運動員的400 m跑賽前訓練提供參考。
1 板塊訓練的理論依據
前蘇聯著名的訓練學專家博伊科和維爾山斯基對馬特維耶夫的訓練周期理論進行了長期深入的研究,分別對不同類型的運動項目從具體的素質和能力方面對訓練安排進行了解釋,同時根據高水平運動員的訓練特點提出了“集中負荷效應”的訓練方法,即將一些對專項成績具有關鍵影響和運動員相對薄弱的素質以板塊的形式集中插入訓練當中,在總負荷不變的情況下,增加該素質的訓練負荷,通過對它集中訓練和優先發展,達到專項成績的突破[1]。
長期以來,我國田徑運動的訓練一直受馬特維耶夫“周期訓練”理論的影響,并在一些項目上取得了巨大的進步和成功。但隨著時代的發展,高水平運動員參加比賽的密度日益增加。以我國為例,近年來根據國家田徑管理中心制定的競賽制度,要求運動員從3月份開始的越野錦標賽,按名次和成績取積分;4月份開始的室外賽(2~3場)按名次和成績取積分,而且1周或2周一賽,以及全國錦標賽、冠軍賽。各賽次與運動員的決賽資格和排名密切相關。除此之外,部分高水平運動員還要參加一些國際比賽和商業比賽。如劉翔在2003年6月27—7月13日,在短短17 d的時間內在歐洲接連參加了6站黃金聯賽和大獎賽的比賽,比賽的強度之高、密度之大在以前是無法想象的。由此可見,高水平運動員全年至少參加8~10場高強度的比賽,從而導致了各比賽之間訓練周期的縮短。這種情況下,我們發現“周期訓練”模式已無法適應高水平運動員訓練計劃的安排。同時,我國教練員在訓練計劃的制定與實施上,多年來普遍存在著“大鍋飯”現象,即一份訓練計劃,要3~4個甚至10多個運動員一起實施。完全忽視了運動員的年齡、水平和條件,忽視了高水平運動員專項能力和薄弱素質的發展。廣東省田徑隊女子400 m跑教練員根據當前賽制,在遵循女性自身生長發育規律及生理、生化特征的基礎上,運用“板塊訓練理論”針對每名運動員的不同特點,對運動員的訓練手段、方法和負荷的安排在突出“專項能力”的基礎上,加以區別對待。
2 第11屆全運會賽前訓練模式與以往賽前訓練模式的比較
本研究中對廣東省田徑隊女子400 m跑訓練手段的界定及分類方法見表2。表2中僅列舉了發展不同代謝能力訓練手段的距離,而訓練的次數、組數和間歇時間則要根據不同的訓練對象、目的和任務來確定。
我國專家余維力等提出,短跑賽前訓練的時間一般為4~6周左右[2],過家興等也提出,短跑賽前訓練的時間平均39.5 d[3]。近年來。廣東省田徑隊女子400 m跑教練員根據現行賽制在“板塊訓練理論”的指導下,摸索并形成了一套賽前訓練強化模式。把賽前6周劃分為賽前訓練,每周分為2個訓練板塊,共計12個訓練板塊。其中每周的第1個板塊為集中針對性訓練,主要發展運動員的“專項能力”;每周的第2個板塊為分散個體性訓練,主要發展運動員的“薄弱能力”。本研究以第11屆全運會賽前訓練為例,進行分析總結,具體安排模式見表3。
整體上,由表3可以看出:在第11屆全運會賽前訓練的12個板塊中包含了7個集中針對性訓練板塊和5個分散個體性訓練板塊(由于運動員剛參加完9月7日全國冠軍賽大獎賽總決賽,考慮到體能的狀況,所以第1周不進行分散個體性訓練)。集中針對性訓練課次安排上,第1、2周主要進行消除乳酸能力的板塊訓練;第3、4周主要進行的耐受乳酸能力的板塊訓練;第5、6周主要進行消除乳酸能力的板塊訓練。速度訓練的安排一直貫穿于整個賽前訓練中。
細節上,通過對第11屆全運會賽前訓練計劃與以往賽前訓練計劃比較,可以看出前者在一般耐力、專項耐力(混合供能)和速度訓練方面比重有所減少,而增加了在速度耐力和專項耐力(乳酸能)訓練方面的比重。在發展各方面素質的訓練手段上,變化較大。和以往國內一般的比賽有所不同,由于全運會比賽運動員要參加400 m跑單項以及接力的預決賽,甚至有的運動員還要參加100 m跑和200 m跑的單項比賽,就要求運動員在6 d的時間內完成4~8次高強度的比賽。
針對以上的情況,并結合以往到國外比賽和訓練期間與國外教練員訓練交流的經驗。第11屆全運會賽前訓練安排緊密圍繞專項,突出了運動員耐受乳酸和消除乳酸能力的訓練。主要表現在,一般耐力訓練方面和以往訓練安排負荷量相差不大,負荷強度有所提高,采用高質量的變速跑、無氧閾強度的重復跑來發展一般耐力,主要解決運動員消除乳酸的能力。郭成吉[5]認為采用無氧閾強度的重復跑有利于提高機體緩沖系統的能力,據報道這種緩沖能力可以提高到比有氧項目優秀運動員的數值高出50%的程度。袁運平[2]研究認為無氧代謝機能的變化不僅依靠有氧代謝基礎,還要依靠機體在缺氧條件下,不斷提高機體持續工作和恢復的能力。
結合表5可以看出,速度耐力的訓練方面,在負荷量和強度上增加明顯。由以往的50 m短距離間歇變為150~200 m較長距離的間歇。我國教練員普遍認為只要是 “間歇訓練”,就能發展運動員的“乳酸耐受能力”。陳小平[5]研究認為,間歇訓練可以運用于發展不同的耐力能力。短距離的50 m間歇訓練對于400 m跑運動員來說,不足以達到耐受乳酸的效果,而僅僅只能作為發展一般耐力的一種手段。采用150~200 m較長距離的間歇訓練,可以更好地發展400 m跑運動員的“乳酸耐受能力”。另外,增加速度耐力訓練的比例主要是因為,相比于速度來說,速度耐力對于400 m跑運動員來說,提高空間更大。美國教練員溫特就認為,短跑訓練主要是解決保持速度,使速度不至于下降的問題。德國教練員穆依勒也認為,速度耐力要比絕對速度更為重要67]。這也從一方面說明他們的訓練主攻方向是有所側重的。
在專項耐力的訓練安排上,增加了乳酸能訓練的比例,降低了混合供能訓練的比例。第11屆全運會前的專項耐力訓練段落更加接近專項距離,且以200~300 m的重復訓練和間歇訓練為重點。使專項耐力課的訓練無論是在供能特點、神經負擔上還是在技術、速度要求上,都更加趨于實戰性。張建武[7]研究認為200 m是以無氧乳酸為主的短跑項目,其氧債值與400 m跑的氧債值基本相近(200 m為7 379 mL,400 m為8 119 mL),僅相差740 mL。此外,從運動心理學角度分析,200 m和300 m跑時運動員的心理壓力相對較小,訓練中更能充分調動運動員的練習積極性,對提高訓練質量有良好的促進作用。
速度訓練的不同主要表現在訓練手段上,訓練段落距離和練習次數有所減少,主要是為了提高速度訓練的質量,明確發展磷酸原系統的目的。
3 廣東省女子400 m跑運動員的生理、生化測試結果
3.1 血紅蛋白(Hb)
運動員整個賽前訓練的Hb值表現較為穩定,從第1周至第6周分別為:(144.5±12.0)、(143.5±13.2)、(140.5±14.2)、(141.0±13.4)、(145.5±11.4)、(148.8±9.4) g/L。第6周與第1周測試結果差異不具有顯著性(P=0.054)。反映出賽前6周的“平臺式”的負荷安排基本穩定,對身體機能的影響充分體現。但丘潔輝(專項為100 m、200 m)的Hb值在第2、3、4周持續下降,最大下降幅度達到1.0 g/L,表明機體對負荷的增加有所不適,有疲勞的跡象。第3周時的測試結果引起了教練員的注意,及時進行有針對性的調整訓練計劃和營養補充,第4周Hb值有所回升,表明身體對運動量適應,這是機能改善和運動能力提高的表現。在第6周Hb值達到了本人的峰值,保證以一個較佳的身體機能狀態進行比賽。可見,賽前對女子高水平400 m跑運動員進行“平臺式”穩定負荷的訓練是可行的。
3.2 血清肌酸激酶(CK)
測試結果的標準差相對其它指標的標準差比較大,從第1周至第6周分別為:(150.3±30.6)、(181.5±92.8)、(293.0±80.0)、(274.5±16.1)、(159.5±19.1)、(91.0±12.8) U/L。最大的第3周,最小的是第6周。一方面說明了運動員身體條件不完全一致,個體差異較為明顯;另一方面也表明在發展運動員“薄弱素質”時,采用了不同的分散個體性板塊訓練的結果。如陳燕梅相比較于其他運動員CK值較高,是由于在分散個體性板塊的訓練中,發展她的速度耐力和專項耐力(乳酸能),引起平均訓練負荷強度提高對機體刺激加深的結果。第6周與第1周測試結果差異具有顯著性,且CK值降低,說明運動員總體上進入良好狀態,訓練負荷的設計有利于運動員的調整、恢復,參加比賽。
3.3 血清睪酮(T)
運動員的血清睪酮指標變化幅度很大,隨著板塊發展能力的不同而變化,在第5周T達到最低平均值(38.7±6.7) ng/dL,說明第3、4周安排的乳酸耐受力板塊訓練對機體有很大的刺激,達到了訓練的目的。而第6周與第1周測試結果差異具有顯著性,且4人的血清睪酮值在第6周都呈大幅度上升趨勢,達到(66.1±9.4) ng/dL,說明通過消除乳酸能力板塊的訓練機體恢復情況良好。從測試結果還可以看出血清睪酮值有一定的個體差異性,這與謝敏豪等[8]的研究結果完全一致,這是因為運動員的運動水平與血清睪酮值高度相關。謝敏豪等[8]統計結果表明,對于同一項目不同水平運動員,高水平者血睪酮平均值高于低水平者,部分差異存在顯著性,因此,運動水平較高者,血睪酮值亦可能較高。從本研究的4名運動員的比賽成績也充分說明了這一點,這就進一步證明了高睪酮值可能與取得好成績相關性的報道是正確的。
4 實施“板塊訓練”的個案
1)陳靜文第11屆全運會的賽前訓練特點。
陳靜文第11屆全運會分散針對性板塊訓練的內容主要是速度訓練,從訓練安排上采取先集中發展步頻,來提高中樞神經系統興奮抑制轉換的速度;再通過上坡跑的方法加大負荷增強肌肉的收縮力量與放松能力來加大動作幅度;最后采用高強度的重復訓練法進行強化訓練。訓練手段上具有以下特點:最大強度(95%~100%),以保證機體動用CP能源物質;練習距離不宜太長,為30~60 m。因為由生化知識可知,小于5 s不能動用CP,而大于8 s,即使是全力運動,由于肌肉中CP的含量已被動用完了,只能由糖酵解系統供能來彌補,一旦動用糖酵解系統供能,則運動強度優勢必然降低;間歇時間上,次間歇時間為60~90 s,組間歇以運動員心率恢復到110~120 次/min,才進行一組練習,以保證ATP、CP在練習中充分的供應與恢復。通過以上的針對性訓練,陳靜文的“薄弱素質”得到了很大的提高,60 m成績由全運會前7.35 s提高到7.05 s。全運會接力決賽在落后情況下,到以0.01 s的微弱優勢反超黃瀟瀟的實踐也證明了訓練的成功。
2)湯曉茵第11屆全運會的賽前訓練特點。
湯曉茵的分散針對性訓練主要分為兩部分,前一部分集中發展一般耐力,后一部分集中培養節奏感訓練。提高一般耐力的訓練采用了“高質量”的有氧跑,具有加強有氧代謝能力與消除能力共同發展的特點。培養節奏感訓練利用了電子控制器,即把預跑段落分成若干相等的距離并計算好每段距離的時間,然后設定電子控制器,在跑動過程中電子控制器通過特殊的聲響提示運動員,以使運動員調整和控制節奏。同時在訓練中特別強調運動員對呼吸節奏的掌握,要求“深呼深吸”,以保證肌肉有足夠的氧氣供應。美國教練就認為400 m跑運動員正確掌握呼吸節奏具有重要意義[9]。按照比賽的強度設定每段段落,既培養了運動員的節奏感,又提高了專項耐力。且段落安排由100~400 m依次增加,也利于運動員對節奏的體會和掌握。一般耐力加強后,機體的有氧代謝和消除乳酸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湯曉茵在比賽中的各賽次中都保持了較高的水平,且比賽時對節奏的控制表現較好,如在決賽中的前200 m為25.6 s,后200 m為27.7 s(湯曉茵為速度型運動員)。
3)陳燕梅第11屆全運會的賽前訓練特點。
加強陳燕梅專項耐力(乳酸能)的板塊訓練主要采用了高強度的重復訓練法。訓練安排具有以下特點:練習的段落為200 m和300 m兩種;負荷量基本穩定,為1 600~2 000 m之間;相同段落課的間歇時間不斷縮短,以達到不斷刺激機體,提高機體耐乳酸能力的目的。以下是陳燕梅在表8中每次訓練課課后的血乳酸值:18.5、20.1、21.7、28.1、30.5 mmol/L??梢钥闯觯S著每次訓練課的血乳酸值不斷增加,機體的耐乳酸能力得到了很好的提高,陳燕梅的300 m的成績從38.60 s提高到38.20 s。在實踐訓練中,由于專項耐力(乳酸能)的訓練對機體的刺激較大,訓練時應及時根據運動員的血乳酸數據和體能狀況進行調整和控制,以免機體過度疲勞的發生。
4)丘潔輝第11屆全運會的賽前訓練特點。
丘潔輝的分散針對性板塊訓練主要分為兩部分,前一部分集中發展一般耐力,后一部分集中發展專項耐力。在發展一般耐力的訓練內容安排上,跟湯曉茵相一致,不同的是由于丘潔輝是100、200 m兼項運動員,所以負荷量和段落距離上有所降低。發展專項耐力的訓練中,主要采用對機體刺激較深的間歇和重復訓練法。以下是丘潔輝發展專項耐力課課后的血乳酸值:20.2、26.4、25.8 mmol/L??梢钥闯?,3次訓練的血乳酸值都保持在一個較高的水平上,機體的耐乳酸能力得到了加強。通過以上的針對性訓練,運動員的體能狀況得到了很好的改善。丘潔輝參加了100、200和4×400 m的多項賽次,且均取了優異的成績。
11屆全運會過后,陳靜文、湯曉茵又在短短一個月的時間里,接連參加了亞洲田徑錦標賽(廣州)、亞洲室內田徑錦標賽(越南)和東亞運動會(香港)的個人和接力項目的多賽次比賽,比賽成績始終保持在54 s以內的較高水平上。
綜上所述,在當前的賽制條件下,運用集中發展運動員不同能力的“模塊”和負荷安排較為穩定的“平臺”模式指導高水平女子400 m跑運動員的賽前訓練是可行的。
5 結論與建議
1)廣東省女子400 m跑運動員的第11屆全運會賽前訓練手段特征表現為,速度和一般耐力訓練保證高質量,專項耐力訓練強調實戰性,重視速度耐力訓練。
2)Hb、CK、T指標能夠較好反饋訓練效果,可以最大限度挖掘運動員的潛力,避免過度訓練的發生,為訓練計劃的實施提供科學的依據。
3)廣東省女子400 m跑運動員的賽前訓練安排充分考慮到運動員的自身特點,所實施的發展運動員不同能力的“模塊”和負荷安排較為穩定的“平臺”模式,指導高水平女子400 m跑運動員的賽前訓練是可行的。
參考文獻:
[1] 倪俊嶸,楊威. 從運動訓練周期的“板塊結構”理論看劉翔的訓練特點[J]. 軍事體育進修學院學報,2006,25(2):60-63.
[2] 袁運平. 短跑運動員體能訓練理論與方法[M]. 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6:81.
[3] 陳興勝,馮堅. 田徑賽前最佳競技狀態調控原則、訓練時間及運動負荷的安排[J]. 上海體育學院學報,1997,21(2):74-77.
[4] 郭成吉,賽慶彬,田中原,等. 400 m跑速度規律及訓練手段的生理學分析[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4,27(1):64-68.
[5] 陳小平. 當代運動訓練人熱點問題研究[M]. 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5:106.
[6] 郭成吉. 400 m跑訓練手段的生理學剖析[J]. 體育與科學,1996,15(5):36-39.
[7] 張建武. 400 m跑速度耐力訓練中應注意的問題[J]. 中國體育教練員,2002(2):38.
[8] 謝敏豪. 專項訓練、運動能力與激素水平的關系[J]. 中國運動醫學雜志,1993,12(1):8-11.
[9] 步潤生. 400 m跑的訓練[J]. 田徑運動(俄),2004,25(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