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高校畢業生人數劇增,使我國高校畢業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就業困難,就業形勢不容樂觀。而各大高校的擴招和中國就業政策及就業制度不斷發生變化,使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困難、待業時間過長等問題逐漸突顯,這就影響到當前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主要分析了當前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形勢,以及從國家、政府和學生自身三個方面提出了解決就業難的基本對策,擴大就業、促進再就業,從而實現高校本科畢業生充分和諧的就業局面。
關鍵詞:高校畢業生;和諧;就業
中圖分類號:G64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06-0254-02
近年來,由于高校持續擴招,在校大學生的人數急劇增多,再加上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目前高校畢業生就業壓力非常大,形勢嚴峻。據國家教育部統計數據顯示,2009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已達到611萬。面對著高校畢業生供大于求、就業困難的實際情況,走向市場的高校畢業生面臨的是更加嚴峻的就業形勢。認真分析當前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形勢,分析高校本科畢業生的就業現狀,理清思路,采取有效對策,破解就業難題,努力做好畢業生就業工作對構建和諧社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高校本科畢業生就業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一)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含義及其特征
1.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含義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中國共產黨持之以恒的社會理想,始終是人類共同追求美好社會的大同理想。我國在2002年11月,黨的十六大政治報告在闡述“小康社會”的特征時提到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更加殷實六個方面,這里已經提出了社會和諧的思想了。2004年9月,在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上提出: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作為是黨的執政能力,并且明確闡述了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即“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其中“安定有序”就是要人民安居樂業,社會穩定,發展有序。想要樂業的前提就是先要解決人們的就業問題,只有先就業才會有樂業、愛崗。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就決定了我國必須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使完善社會主義民主與法治,保障人民合法權益,統籌城鄉發展、縮小城鄉之間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提高就業率、擴大就業面、增加再就業的機會,讓人民大眾過更加安康和富足的生活,這也是符合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發展的要求。
2.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意義
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明確指出“加強社會建設,必須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同時,也提出了“要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上持續取得新進展,努力讓人民過上更好生活”。對于當下的高校畢業生來講,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就是就業問題。目前,我國面臨著諸多問題,人口基數大、老齡化人數攀升、失業待業再就業人數持續增加、就業機制又相對不完善等問題下引發的各種社會矛盾與沖突影響我們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進程。由此可見,就業問題的研究與解決對保障和改善民生是非常重要的,解決民生問題的第一步就是要解決就業難題,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是要實現每個人各有其職、各盡其能、各得其所、實現充分就業,實現充分就業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題中之義。
(二)高校本科畢業生就業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關系
1.構建和諧社會對高校畢業生就業具有重要的決定作用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所要構建的和諧社會也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即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中,應當把就業及再就業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這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之一。首先,民主法治有利于就業機制的完善?,F在我國部分領域內出現就業的“灰色區域”,使農村戶籍的高校畢業生很難就業,民主法治有利于健全就業機制完善就業制度,使所有行業的就業更加透明,健全的就業機制能夠提供具有準確性和時效性的就業信息。其次,公平正義能夠保證就業機會的公平。公平正義是構建和諧社會的一個基本要求,在2008年1月實施了《就業促進法》,這使公民的就業權得到了保障,就業權得到保障實際上就是保障了就業機會的平等和公正。再次,誠信友愛、充滿活力促進就業服務機構的有效性。因此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對實現大學畢業生充分就業具有重要的作用。
2.實現高校畢業生就業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積極的反作用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一個實現充分就業的穩定的社會,每個人應當各有其職,能夠安居樂業,擁有穩定的生活,其中高校畢業生的充分就業對構建和諧社會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實現高校畢業生的充分就業能夠維護社會穩定,實現和諧社會。充分就業與社會穩定是相輔相成的,在充分就業的情況下,人們可以各司其職,生活安定有序。高校畢業生具有較高的文化程度,將高校畢業生納入到各行各業中,有利于將學生自身所蘊含的文化力量與社會文化相融合,能夠豐富他人的精神世界,增強精神力量,為構建和諧社會奠定文化基礎。
二、當前我國高校本科畢業生的就業形勢
近年來,由于高校普遍持續擴招,在校本科生人數激增,目前高校畢業生就業壓力非常大,形勢很嚴峻。同時在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失業人員再就業問題尚未得到根本解決的情況下,我國大學畢業生就業問題凸顯,引起了社會各方面的廣泛關注。
(一)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率下降
據教育部統計,2001年共有普通高校畢業生115萬,6月的初次就業率為70%。從2002年開始,高校擴招的大學生陸續畢業,當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145萬人,較上年增加了27.1萬人,增幅達23.1%。2003年為212萬人,較上年增加了67萬,增幅達到46.2%的高峰。2004年畢業生為280萬人,較上年增加68萬人,增幅達到32.1%;2005年為340萬人,較上年增加60萬人,增幅達到21.4%。由于今后幾年社會對高校畢業生的需求增加幅度不會有大的變化,可以預計,大學生就業競爭將更加激烈。
(二)當前大學生就業面臨更加嚴峻的形勢
第一,畢業生增多。2011年的畢業生是611萬,而2012年上升到659萬。第二,就業空間相對緊張。由于我國還處于經濟危機狀態,再就業人員增多,而且企業人才需求數量下降,如此大學生的就業崗位、就業機會相對有所減少。第三,相關的政策措施和服務體系還亟待完善。第四,我們的大學教育與市場脫節的問題,大學生的就業觀念與實際就業市場不適應的問題還存在,成為大學生就業的一種障礙。
針對嚴峻的就業形勢,無論從資源合理配置的角度還是從社會穩定的角度出發,高校畢業生就業部門都必須對畢業生就業市場進行認真研究,通過完善提高就業指導和服務水平,加強就業市場管理能力,努力構建高效、有序、和諧的畢業生就業市場,促進就業率不斷提高,以緩和目前的就業問題。
三、當前我國高校本科畢業生的就業對策
(一)政府采取的就業政策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給高校畢業生就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壓力,同時也對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形成了嚴峻的挑戰,因此國務院辦公廳發出通知,要求政府部門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以拓寬就業門路、保障就業公平,促進高校畢業生的就業。
首先,拓寬就業渠道。引導國有企事業單位面向高校畢業生,支持中小企業吸納高校畢業生,鼓勵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和靈活就業。其次,鼓勵引導大學生面向基層面向西部。鼓勵高校畢業生到基層自主就業和靈活就業,大力倡導高校畢業生發揚自強自立的精神,在就業時不等不靠、不挑不揀,勇于到市場經濟大潮中拼搏競爭。最后,全面加強畢業生的就業服務工作。政府應當成立多種就業服務機構,為高校畢業生提供免費的政策咨詢、職業指導等,進一步建立和完善國家大學生就業供求信息發布制度,以促進大學生就業。
(二)高校采取的就業對策
1.加強對學生的就業指導
大學生的就業離不開良好的就業指導,所謂就業指導首先就是學校作為學生和用人單位的溝通橋梁,要準確及時地傳遞就業信息,讓學生熟悉就業程序與途徑,做好心理準備大膽步入市場,而且還可以增強學生的就業技巧,提高就業競爭力,最終實現成功就業;其次,在正確的就業指導下摒棄以往高不成低不就的就業態度,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就業觀念,由此引導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就業,到西部就業,不僅可以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還可以拓展就業面,提高就業率;再次,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就業指導工作,如印發資料、舉辦就業指導講座等。
2.加強對學生的專業技能培養
高校本就是培養人才的場所,學校應加強對學生專業技能的培養,使學生在校期間打下牢固的專業知識基礎,提高自身修養,增強自身競爭力。學??梢愿鶕袌龅男枨?,結合學校自身條件和特點,調整學科專業結構,“生產”特色“產品”;堅持厚基礎、寬領域的質量觀,強化動手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科學確定各個學科的招生規模,避免結構性供需失衡,要堅持招生培養與市場需求的和諧。
(三)學生自身就業觀念應轉變
在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畢業生就業問題是人們關注的大問題。就業的關鍵不僅在于政府所出臺的政策,更重要的在于學生自身的觀念,大學生應當為自己準確定位并確定自己的目標,這樣才不會在就業壓力下手足無措。同時,要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不能盲目地、理想化地想象自己的就業方向,要培養自身良好的擇業心態,樹立與現行市場相符合的就業觀。最后,應當不斷提高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樹立正確的積極的就業觀念,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就業期望必須與社會需求的現實和諧一致,才能順利謀求職業。
參考文獻:
[1]胡嬌.教育與就業:關于普通教育對就業問題的責任分析[M].哈爾濱:黑龍江大學出版社,2010.
[2]周濟.2009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視頻會議的講話[N].中國教育報,2009-12-05
[3]黃傳新.構建和諧社會與意識形態建設[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
[4]朱國華.高校畢業生就業手冊[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7.
[5]黨曉捷.中國的就業與失業[M].北京:中國勞動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