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學理論課程是一門立足于當代學科前沿,具有研究性和實踐性的學科門類。文學理論教學需要在跨學科平臺系統中整合文學理論知識體系,充分利用中西歷史文化截然不同的視聽資源,在美術鑒賞、建筑差異、音樂趨同等方面進行學科交叉的體驗和研究,并且根據文學理論的內容特點,建構圖文并茂,繪聲繪影,視、聽、讀、寫、做、編、演融為一體的文學理論教學的互動空間。
關鍵詞:文學理論;互動空間;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06-0272-02
文學理論是文科專業學生的重要課程之一,它向學生提供最基本的文學觀念、文學知識和文學批評方法,幫助學生奠定專業基礎,深化專業認識,培養分析文學問題的能力。我們所選取的童慶炳的《文學理論》主要內容包括文學活動、文學創作、文學作品、文學接受與文學發展五大理論板塊。此學科立足當代學科前沿,傳播最新理論信息,同時立足于歷史文化傳統和人類文學智慧,培養學生具有比較扎實的文學感受及文學教育能力。此課程的基本要求是培養學生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開闊的理論視野,考查學生運用理論觀點分析文藝現象、解讀文學作品的實際能力。
本著啟發學生和培養學生學習和應用文學理論的能力,筆者試圖創新文學理論的教學方式,以跨學科知識體系的建構和文學理論互動空間課堂的建立來引導學生更深入地學習文學理論知識。
一、文學理論跨學科知識體系的建構
《文學理論》教學大綱中,需要掌握的知識點非常多,怎樣把古代與現代、外國與中國的文學理論發展的歷史,生動地呈現給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教材內容的創新至關重要。筆者認為,教材內容的創新需要在跨學科平臺上整合知識體系,實現基礎性與先進性、經典性與現代性的結合,以本課程的知識點為原點,從相關知識中挖掘新的知識啟迪,提出新觀念和新見解。文學理論涉獵的相關知識非常豐富,不同時代和不同國別的文學現象包含了相關時代和國別的文化背景知識。這些文化背景知識并非是一成不變的“死”知識,它們在自己的知識領域和文化傳承中有所發展變化,具有現代性。以“藝術模仿論”為例,中國古代從《周易·系辭下》開始,出現了對文學產生的述說,到孔子“興觀群怨”,到劉勰《文心雕龍》,再到梁啟超,都對中國文學的產生做出了一定的陳述。而西方是從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開始,到柏拉圖“影子的影子”理論,再到亞里士多德的《詩學》、達·芬奇的“鏡子說”、黑格爾“理念的自我發展”理論、別林斯基的“再現”理論和車爾尼雪夫斯基的“美是生活”觀念的軌跡來呈現藝術和文學是怎樣產生與發展的。文學理論中的“原型批評”是根據神話故事的敘事原型研究而得的,我們以前在講授這些神話故事的時候,較少思考和追究這些神話傳說的真實性,它和歷史現實有什么關系。“以圣經文學為例。圣經故事講人類的女始祖是夏娃,這只是神話傳說。Discovery科教片《人類起源真正的夏娃》透過基因學家對人類基因的長期研究與追蹤,揭示了人類起源的共同祖先是生活在15萬年前的東非黑人女性,她是人類起源的基因DNA由母親傳給女兒,繼續傳給女性后代。男性從母親那里接受粒線體DNA,但不能傳給后代。全人類的粒線體DNA最后都追蹤到非洲的基因夏娃身上。是她和她的女性后代帶領現代人離開非洲,散居世界各地,造就了今天的世界。人類的膚色在適應環境中由黑變白,需要經過2萬年的進化。基因夏娃的研究表明,人類原本一家,世界各人種沒有等級親疏。”[1]把這些考古知識與文學理論的神話傳說整合在一起,可以實現基礎性與先進性的結合。跨學科的知識整合是現代科學發展的趨勢,也是高校教學現代化、科學化發展的方向。筆者期望在文學理論教學的過程中,盡量多地融入藝術知識、歷史知識、心理知識、科學知識,讓多元的學科知識為文學理論教學服務,所講的相關知識是文學理論知識的補充,從而使學生能更深刻地理解和識記文學理論知識點。
二、建構文學理論互動空間課堂
按照文學理論教學大綱的要求,筆者在文學理論教學設計中,提出建構圖文并茂,視、聽、讀、寫、做、演為一體的“空間互動”課堂。所謂文學理論的“空間互動”課堂是指借助多媒體教學,把文學理論的教學內容通過圖文并茂、視頻解讀、課堂互動、課下研習的學習方式呈現出來,同時營造教、學互動的學習氛圍。
多媒體課程帶給學生最大的沖擊就是視覺上的沖擊。對于文學理論中許多概念的闡釋,加以圖片的描述和視聽資源的介紹,更容易讓學生直觀地記憶和深刻地理解相關的知識點,而且文學理論的建構和發展與我們中西文學史的發展有極為密切的關系。經典文學作品的影視重現與解讀,有助于同學們從文學創作和批評方面進一步吸收文學理論的知識內容。例如:在第十章“文學樣式”的講解過程中,為了讓同學們更深刻地理解詩、小說、劇本、散文、影視這些文學產品存在的具體方式。為了體現詩歌的凝練性、韻律性、跳躍性、音樂性,筆者為同學們展示了配圖朗誦的《長恨歌》,同學們通過聽感受到了詩歌在韻律性、跳躍性、音樂性上的突出特點,同時也通過圖片內容的展示,立刻感受到了詩歌跨域歷史的凝練性。因為時間的關系,我們沒有辦法帶領同學實際體驗話劇這種文學樣式所表現出的藝術感染力,于是給同學們播放了由鄧超主演的話劇《翠花》,同學們在感受現代話劇藝術魅力的同時,深刻認識了話劇高度、濃縮地反映社會生活,強烈而富有表現力的戲劇沖突以及動作化和性格化的人物語言等典型特征。同時結合理論分析的影視作品的短暫回顧,也同樣加強了同學們對于影視文學,在眾多文學樣式門類中顯著特點的辨識。
視聽:從經典名著出發,細讀文本,這一直是眾多文學批評家所遵循的批評方法。在“文學作品的審美存在”這一章的講解當中,為了幫助同學們理解“文學作品中的文本層次”,筆者利用PPT帶領同學們閱讀了大量的文學作品,從而幫助同學們從文學的語言層面、形象層面和意蘊層面直觀地理解了文學的文本層次。其中以解讀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和蘇軾的《水調歌頭》,向同學們例證了文學語言獨特的內指性。而肖洛霍夫在《靜靜的頓河》中一段關于“在煙霧中,太陽在斷崖的上空出現了,太陽的光線把葛利高里的光頭上濃密的白發,照得發光了,又沿著蒼白的、可怕的和一動不動的臉上滑著。他仿佛是從一個苦悶的夢中醒來,抬起了頭,看見自己頭頂上的黑色的天空和太陽的、耀眼的黑色圓盤”的描寫,向同學們解釋了“文學言語的阻拒性”在文學創作中的獨特魅力。單純定義“文學意象層面”和“文學意蘊層面”的審美意義是非常枯燥且乏味的,為了更好地引導同學們去識記這一知識點,筆者利用《水滸傳》、《戰爭與和平》、《念奴嬌·赤壁懷古》、《樂游原》、《登幽州臺歌》等文學作品的研讀,幫助大家進行實例記憶,使同學們深刻掌握了文學文本的縱深層次。在講解文學典型的發展及意義的過程中,筆者與同學們一起分享了《人間喜劇》、《浮士德》、《老人與海》等眾多世界文學畫廊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從而幫助同學們從文學理論的角度,更深刻地剖析了這些文學典型的特征、藝術魅力和典型意義。
讀:我對文學理論課程作業的設定,就是要求同學們針對某一問題,撰寫小論文,在解決問題的同時,增強研究水平,為深入研究打下學術基礎,為寫作畢業論文做準備。在課堂上,也會布置一些隨堂小練筆,例如在講解文學樣式詩歌一節中,在課堂上要求同學們根據詩歌的特點,當堂作詩一首,之后我與同學們一起分享了這一成果,這不僅是一次很好的課堂互動,而且也是理論結合實踐的一次有益嘗試。因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后,在中國掀起了莫言文學熱,我也借此機會,讓同學們根據所學文學理論的內容,撰寫一篇關于研究莫言文學的論文。結果同學們從莫言論題的意境、莫言敘事的構成、莫言的敘述話語等方面給了我意想不到的研究視角。
做:多媒體不僅是輔助老師的教學工具,還是可以提高學生信息收集能力的一種有效途徑。學以致用,人人動手,將課程內容用新媒體技術表現出來,制作多媒體教學作品,課堂展示,協作學習是筆者提倡的文學理論學習的又一種方式。“視角”也稱聚焦,即作品中對故事內容進行觀察和講述的角度。針對這一概念,筆者要求同學們嘗試進行PPT的制作和講解。在換位學習的過程中,同學們發散的思維和多元的例證,給了筆者很多的啟發。如:在講解第三人稱敘述時,同學們給我列舉了當下流行的《二號首長》的敘述方式。在講解“全聚焦敘事”時,同學們應用了簡單易懂的童話故事,來向我們展示《皇帝的新裝》是標準的全聚焦敘事,而《井底之蛙》則是內聚焦敘事。在講解“敘事是話語的虛構”這一知識時,同學們更是例證了《青蛙王子》、《美女與野獸》、《灰姑娘》等童話故事的虛構性,這些耳熟能詳的童話故事,讓同學們在親切和熟悉的知識中,又獲得了別樣的知識體驗。
演:讓同學們進行文學理論中相關文學作品的演出,親歷創作過程,讓同學們與典型人物生活在一起,人人參與演出,展示才藝,體驗角色,使文學理論課堂充滿現實生活感。視聽型的文學理論課堂,不可避免地要利用電影改編的視聽資源,讓同學們在有限的時間內,集中、大量地了解世界文學名著,并根據其編排,深刻了解文學審美過程中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正如恩格斯所說:“據我看來,現實主義的意思是,除細節的真實外,還要真實地再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您的人物,就他們本身而言,是夠典型的;但是環繞著這些人物并促使他們行動的環境,也許就不是那樣典型了。”通過經典影視劇的再創造,是為了讓同學們在親身體驗中明白:典型環境與典型人物相互依存、密切相關,離開典型環境就失去了典型人物;沒有了典型人物,也就無所謂典型環境。人物是環境的產兒,環境制約和影響著人物性格的形成和發展。另一方面,人物對他周圍的環境也不完全是消極、被動的,他也影響和改變著周圍的環境,整個作品表現了一定時代社會關系發展的總趨勢,其中每一個人物都是組成這個社會關系發展總趨勢的一個組成部分,都是這個總趨勢下某些本質方面的具體體現。比如在莎士比亞《哈姆雷特》的課堂劇演出中,我讓同學們無論以何種形式,都必須表現三個關鍵元素,那就是背叛、愛情、弒親。這三種關鍵元素不僅是莎士比亞創作的本意,也是促使哈姆雷特成為延宕王子形象的關鍵因素。這種跨時代的母題意義和全人類性的普遍現象,引人深思。
這種互動體系中的教學行為研究,不僅有助于教師的熱情,更有助于以文學理論知識為原點的其他知識體系的輻射性學習,并且借助于多媒體技術,使學生時常成為學習的主動者和課堂活動的行動元,從而在參與和互動中更好地完成文學理論課程的學習。
參考文獻:
[1]張世君.外國文學史[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