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關注中國的外媒記者經常抱怨,在報道中國黨和國家領導人的生活、學習和工作經歷時,手頭能夠使用的資料少之又少,官方披露的簡歷不過一頁半張左右。有時候,他們不得不依靠道聽途說的“故事”,或者反復引用在海外出版的一兩本所謂“領袖傳記”。有外媒記者拿出這些“傳記”,向筆者打聽這些傳記的真實性與“背景”,也希望筆者能夠向他們推薦一些。
在中國崛起的今天,中國領導人的一言一行越來越受到海外的關注。
中國絕大多數黨和國家領導人既沒有自傳,也沒有傳記。可以這樣說,不標榜個人,尤其是在位期間不“樹碑立傳”,是中國共產黨長期奉行的不成文規定,也是優良傳統。在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里,這一傳統有其積極的意義與現實的作用。但是,我們也應看到,國際國內形勢都發生了很大變化,過去半個世紀里,從國外到國內,政府、領導人與民眾尤其是媒體的關系也在發生變化,民眾與媒體對領導人的了解與認識也有了更多新的要求與期望。特別是身處信息時代,資訊科技的發達尤其是互聯網技術的廣泛應用,令中國政府一直實行的低調處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個人經歷這一優良做法受到挑戰。
由于中國政府不鼓勵領導人寫自傳,也嚴格限制國內出版與媒體業界涉足此領域,反而給了海外一些政治勢力與利益集團以可乘之機。你不能出版,你不披露領導人的生平事跡,你不許領導人談一下想法、寫出他們的思想,別有用心的人就在海外大書特書,造謠生事的有之,錯漏百出的更多,有些有政治目的,有些只為了圖利賺錢。大家不妨到海外尤其是港臺的書店、報攤去看一下,幾乎中國所有領導人的“傳記”與“評傳”都能夠找到,而且都放在最顯眼的位置。出現這種情況,也許是當初制定低調規則的部門所沒有想到的。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因為市場有需求,因為海外讀者想了解中國的黨和政府領導人,因為海外政治機構與媒體也希望有這類書上市,補充他們的資料庫。
根據筆者對海外這類書的統計與分析,得出的結論是令人震驚的:這類書的存在,已經嚴重損害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形象,并對中國政府形象具有一定的破壞性。一方面,一些海外敵對勢力乘虛而入,精心編制所謂領導人“傳記”,顯而易見的事實他們放在里面,但在關鍵地方就夾帶“私貨”,甚至偷梁換柱,不但誤導普通讀者,而且也不可避免地影響了國外政府決策機構對中國領導人的認知與判斷,因為這些編造的傳記大多成為外國政府智囊與情報機構重要的資料來源。另一方面,一些以牟利為主的書商,為了吸引讀者購買,粗制濫造,“語不驚人誓不休”。一位書商就對筆者說,寫領導人的傳記保證賺錢,不過得有看點。什么是看點?他解釋說,看點就是在網絡上收集一些無法證實的小道消息,最好是“獨家”與“聳人聽聞”的猛料。總體來講,由于中國官方控制這類書籍出版,結果海外能夠擺上書架的這類書,都以上面兩種為主,給中國的形象造成了極其不好的負面影響。
那么,如何應對這樣的局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第一,官方形成一種有效的新機制,加大公布黨和國家領導人生活、學習、工作經歷的力度,能夠在第一時間出版黨和領導人的相關資料,供海內外讀者尤其是海外政府機構、智庫與媒體采納、使用。這樣可以第一時間杜絕一些錯誤的、似是而非的傳聞。第二,國內外媒體關注較多的黨和國家領導人能夠盡量抽出時間,接受海內外媒體的采訪,在談到個人經歷與思想的同時,也能夠更好地闡釋國家政策與法規。第三,對于海外一些明顯是造謠生事、無事生非的涉及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傳記”,應該通過當地正常的法律手段,采取一些措施,讓一些別有用心的人知難而退。第四,適當放開黨和國家領導人出版自傳與傳記的尺度,一本比較權威的傳記或者自傳,是讓所有粗制濫造的“傳記”立即失去市場的唯一有效辦法。
如果能夠在黨和國家領導人傳記的出版方面打破成規,與時俱進,不但可以提高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和力,還可以讓海內外民眾、智庫通過認識中國的領導人而更好地理解中國黨政軍的政策與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