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個女子一生之中最期待的時刻,莫過于穿上嫁紗,于紅綢和嗩吶聲之間走向自己的心上人。許多少數(shù)民族的姑娘們在少女時便開始準(zhǔn)備嫁妝,從頭飾衣衫到繡花鞋襪,無不精心置辦。
做一天閃耀的新娘子
暮色四合的時候,車到了位于凱里縣13公里的南花苗寨,遠(yuǎn)處的吊腳樓有裊裊的炊煙升起,寨子不大,路上遇見一位背著竹簍歸家的苗族少女,斜陽拉長了她纖瘦的影子,我們被這樣一幅如畫般的景致打動,久久不愿邁開步子進(jìn)去,怕擾了這里的寧靜。
苗族人喜愛銀飾,每逢節(jié)日或重要的日子盛裝的女子都會佩戴上手工制作的銀飾,精心打扮十分隆重。在黔東南的苗族,誰家要是生了女兒,父母定要從她出生就為她準(zhǔn)備一套精致的苗銀嫁妝。
在苗族人心中,銀飾具有辟邪穢、驅(qū)鬼神、保平安、送光明的作用,銀飾自然成了苗族姑娘嫁妝里必不可少的部分。定制一套完整的苗銀嫁妝大約要用十幾斤苗銀,需要六七萬塊錢,算是一筆不菲的花銷,但每個苗族姑娘在出嫁時都會穿一套專屬于自己的首飾,包括頭帽、手鐲、項圈、腳釧等。除了姑娘正式出嫁時佩戴的銀飾,小伙子要娶自己喜歡的姑娘,也是要花費好大一部分家當(dāng)來置辦一套聘禮,不然銀兩不足,按習(xí)俗不能成婚。
出嫁那天,水靈靈的苗族姑娘帶的銀飾越多,父母覺得越幸福,因為他們認(rèn)為這是富足表現(xiàn)。南花苗寨和西江千戶苗寨都保存著完好的苗族傳統(tǒng),許多銀匠祖祖輩輩留在這里,在敲敲打打中為無數(shù)女子制作出美輪美奐的銀飾。
在當(dāng)?shù)厥⒚囊患毅y匠鋪子停下,作坊有十平米,有鍋有盆還有火,像個十足的廚房。這間鋪子的主人告訴我們,苗族銀飾注重手工,制作的過程精細(xì)復(fù)雜,工藝流程大體要經(jīng)過吹燒、鍛打、鑲嵌、擦洗、拋光五道工序,每個匠人的工藝不同,有的精于拉絲攢花有的工于雕刻鍛壓,因此經(jīng)過銀匠的加工設(shè)計,每一件都獨具特色。
除了純凈雋永的苗銀首飾,如朝花晚霞的嫁衣也是苗家女子一生相隨的嫁妝,指尖下的一針一線都是父母對女兒的憐愛和疼惜。他們深知精細(xì)的苗銀首飾必然要搭配一套美麗的衣衫,所以穿著苗家傳統(tǒng)衣飾出嫁的新娘子從頭到腳都是美的。
苗繡是苗家女子自幼學(xué)習(xí)的一項技藝。一件精美的嫁衣需要經(jīng)過長時間的縫制,白日姑娘們要上山勞作,晚上才能有空閑在燈下穿針引線,吉祥如意的花樣、多子多福的紋路都是她們對生活和愛情的向往。繡藝好的女子繡制一件嫁衣要一年到兩年不等,若還要加繡一些裝飾品又要花費更多的時間。
纏繞勾勒,雕花織錦,針法是苗繡的靈魂,針法最常用的有平繡、編卷、纏繡、打籽、堆花、貼花六種。苗族人堅信苗繡是為了祖先,于是一代又一代美麗的苗家女子帶著虔誠和敬仰的心來繡制她們的衣衫,因為她們相信這樣會得到神靈和祖先的庇佑。苗族女子嫁妝上的圖案也十分精美,凝聚著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情感。嫁衣處繡著并蒂蓮花、蝴蝶探花、百鳥朝鳳、游魚戲水等吉祥寓意的圖案,反映著他們最善良單純的心理特征。
守護(hù)新娘的“嫁妝鞋”
彝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貴州三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的西北部,我們這次去的是位于云南楚雄的彝人古鎮(zhèn)。楚雄素有“省垣門戶,迤西咽喉”之稱,是昆明通往滇西、大理、麗江等地的連接點,但許多人不知道這里住著一群原生態(tài)的彝族人,更別談知道彝族女子的嫁妝。
彝族女子出嫁一定要穿的是尖勾繡花鞋,也稱作“嫁妝鞋”,是云南彝族獨特的民族手工藝品。彝族的姑娘們多心靈手巧,六七歲時便要跟隨母親或姐姐開始學(xué)習(xí)繡藝,從選料到挑花,從用線到刺繡,每一步都細(xì)細(xì)地學(xué),這繡花制鞋的功夫在彝族還會關(guān)系到將來是不是能嫁個好婆家。繡活都是討功夫的,在燈下的螢光里,把日子里的期許和愿望都繡出來,針尖上的功夫最重要的是心意。
聽鎮(zhèn)上的老人講,關(guān)于這“嫁妝鞋”還有一個傳說。很久以前,彝族有個美麗的姑娘基妞,嫁給了一個叫格沙的小伙子。新婚不久,新娘獨自回娘家,路上遭遇不測,被一條巨蟒吞入腹中,但她腳上穿著的尖勾繡花鞋卻勾在巨蟒的嘴外。格沙知道后,殺死巨蟒,剖開蛇腹救出了新娘。他們安全回到寨子之后,寨子里的人覺得尖勾繡花鞋守護(hù)了美麗的新娘,時至今日,彝族如果有姑娘出嫁,母親、姑嫂等都會精心繡制出一雙雙尖勾繡花鞋,送給她做嫁妝,希望她能平安健康,祈求獲得上天的垂憐。
“嫁妝鞋”多采用棉、布、綢、緞、五彩絲線、開司米毛線等多種材料經(jīng)剪樣、定型、納底、刺繡鑲縫等工藝形式手工縫制。彝族繡品多以黑、綠、藍(lán)等布料做底,設(shè)色繁簡不一,繁者數(shù)十種色,主調(diào)鮮明,雖是這樣但也保持著繁而不雜,富而不亂的風(fēng)格,有的典雅莊重,有的鮮艷瑰麗,各有韻味。這些繁復(fù)的工藝于出嫁的新娘而言,不是折磨而是一種掛念,一種在做閨閣女兒時輕輕淺淺的記憶,把心思和念想都記錄在這精巧的花樣上,就算以后嫁為人妻,只要穿上這雙鞋,就可以回憶起那些泛著酸甜的時光。
踏著彝人古鎮(zhèn)的石板,陽光灑在臉上,暖和地移不開步子。路上多是熙熙攘攘的游人,前面的太陽歷廣場上,高大的柱子彰顯著彝族祖先的智慧和不朽。停在一個繡花鋪子前面,溫柔秀美的彝族姑娘正在刺繡,五彩的絲線在她纖細(xì)的手中變成一支神奇的筆,描繪著她自己,歲月無聲里的幸福。制作這種繡鞋先要用剪紙剪出圖樣貼在裝飾物上,然后照圖繡出花樣,她笑著說自己阿媽的繡藝在鎮(zhèn)上是極好的,不用描花便可以直接繡制花樣,繡工講究,花紋的圖案有時抽象有時具體,很多人喜歡她的繡活。
嫁妝是父母對女兒的一種疼惜,期望用豐厚的妝奩和精巧的繡藝,為嫁去夫家的女兒求得一份尊重,它不僅僅是娘家贈予的財富,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愛。新娘或者新娘的親人們,把這份厚實的期盼,用針和線一點一點地繡進(jìn)鞋面上繡在花紋里。
尖勾繡花鞋的質(zhì)量極好,一雙繡鞋可以穿很長時間。不過即便如此,彝族女子也很愛惜腳上的鞋子,因為深知一雙上好的繡鞋,就算是擁有極好的手藝也是要忙活上幾個月,所以不會糟踐和破壞。
精細(xì)的彝族女子把這份來自娘家人的疼愛,也繡制在“嫁妝鞋”的鞋底,多在鞋子上翹尖狀的鞋面上繡花,鞋幫面上也會繡塊葉巴、花朵或繡滿五彩的草葉、鳥獸,寓意出嫁的女子能多子多福、喜樂平安,很多都是細(xì)細(xì)地討個好意頭。
彝人古鎮(zhèn)民風(fēng)淳樸,鎮(zhèn)上若有喜事,族人都會幫忙操辦。我們過去的時候沒有遇到出嫁的姑娘,但有幸體驗了他們的彝族歌會。跳歌場是舉辦歌會,也是彝族姑娘和小伙子相識相戀的地方。晚上在跳歌場的中央點上一堆火把,一群人跳左腳舞、唱彝族歌好不熱鬧。
彝族崇尚“火”,他們對“火”的崇拜來自于對大自然的敬畏,生生世世都安守著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法則。一直以來云南彝族聚居的地方,多是山區(qū)或半山區(qū)的西南邊陲,常年高寒氣候使得彝族人離不開火塘,農(nóng)閑時候族人要么圍爐而坐,要么圍著篝火舞蹈,山林茂密的松杉、油桐等為他們提供了燃料。
古老而神秘的彝族,傳承著對愛情的尊重。姑娘長到十六七歲的時候,父母是要給她單獨蓋一間“姑娘房”或者要搬到寨子里公共的“姑娘房”住著,直到找到如意郎君才能離去。若要來彝人古鎮(zhèn)一定要選在過火把節(jié)(即彝族年)的時候,這天姑娘們均穿著勾尖繡花鞋,走出“姑娘房”在跳歌場上與心上人一起舞蹈。
奇特的劍川白族“白羊皮”
車在白族民俗石龍村還未停穩(wěn),便聽見一陣鞭炮齊鳴。震耳的嗩吶和鑼鼓聲引得我們一路好奇,隨行的白族導(dǎo)游說村子里正在辦喜事。帶著一點點興奮跟著導(dǎo)游走進(jìn)新娘家,門旁掛著紅燈籠,村子里許多人都穿著簇新的白族傳統(tǒng)服飾來道喜。
進(jìn)了正堂,就看見一個模樣嬌美的女子,穿著白族新娘裝端坐在一旁,一個年長的婦人正細(xì)細(xì)地在為她披上一件雪白的羊皮。新娘低著頭仔細(xì)聽婦人對她的叮囑,也許想到要嫁去夫家對父母不舍,她眼圈微微地有些紅。
旁邊的導(dǎo)游指著那白羊皮說,這是劍川白族女子出嫁必不可少的嫁妝。白族人喜白,服飾上也以白為美。在劍川白族,雪白的羊皮是與眾不同的。做嫁妝的白羊皮要用綿羊皮鞣制而成,不能有雜色,四肢和尾皮也要完整的保留,不可有殘缺。
《南詔野史》記載:“西爨白蠻,知讀書,能文字,舌音輕便,多冒漢人,見尊長,披羊皮,故嫁女授羊皮一張。”這里的白蠻自然是白族,在這里他們有一個約定俗成的傳統(tǒng),每家有女兒出嫁前,父母會給她買好幾只羊養(yǎng)著,留作制嫁妝的材料。
不過有的白羊皮因為毛色不正等瑕疵不能用作嫁妝,父母便會在每年霜降節(jié)令到春節(jié)這段時間,提前到羊皮市場購置幾張白羊皮。這時候街道兩旁,擺滿了一張張鞣制好的白羊皮,慈愛的父親或母親會仔細(xì)掂著羊皮的份量,察看羊皮的毛色,認(rèn)真地為女兒挑選中意的嫁妝。家景富裕的人家還會給出嫁的女兒制一張“三合羊皮”,他們會挑選三到四張羊皮,留出最柔軟最細(xì)致的部分拼縫成一張最好的白羊皮,而這種“三合羊皮”的價值往往抵得上一整套綢緞被褥。
在這里白羊皮作為嫁妝還有另外一層深意,潔白的羊皮也承載著父母的祝福,期望女兒嫁到夫家能夠用她的勤勞樸素讓日子過得幸福。我想這與所有的嫁妝一樣都帶著深沉的愛意,這些首飾衣衫和衣箱鞋柜都曾被穿戴著從一個家門抬進(jìn)另一個家門,對女兒家而言它們是最親切的惦念,因為這些嫁妝的每一次敲打,每一處針腳,每一絲溫暖都藏著父親的細(xì)細(xì)關(guān)懷和母親的殷殷期盼。
白族人重視白羊皮,是與他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guān)的。劍川的景色很美,金庸先生《天龍八部》里的劍湖宛若仙境。我們?nèi)r河堤新綠,一旁的蘆葦泛著翠色,湖面是冷郁的干凈,與彩云之南的天空一樣奪目。不僅如此被稱為“滇山之祖”的老君山也著實驚艷,不愧“云嶺九寨溝”,從高山龍?zhí)兜桨紭枪呕鹕蕉眩瑥亩霹N花海到老君廟會,在這里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交相呼應(yīng),讓人目不暇接。
只是劍川偏近雪山,氣候有些濕冷,這些瑰麗的景色現(xiàn)在看來很美但對需要操持農(nóng)活和家務(wù)的劍川女子來說,它們更多需要顧慮的不是美景而是保暖。因此白羊皮作為能抵御風(fēng)寒的保護(hù)衣,很受劍川白族女子的喜愛。
離開的時候,我對劍川的印象還停留在它獨特地域所帶來的美,不論是精美絕倫的木雕與石窟,還是位于西南滇藏上唯一幸存的市集茶馬古道,抑或是它原汁原味的白族風(fēng)情,都深深地讓人留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