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節目日益發展,作為電視節目名片的主持人也越來越重要。打開電視,臉熟的主持人寥寥無幾。起初是每個衛視就幾張老面孔在撐臺,到后來這幾個老面孔輪流在各個衛視與廣大的觀眾朋友見面。現在我們的主持人是又多又少。多,指總量上,現在估計全國主持人超過5萬人,電視恐怕得有兩三萬人,但有影響的、觀眾喜歡的主持人少。主持人看著多,但用的時候嫌少。幾個比較火的主持人被幾大衛視搶來搶去,觀眾需要新鮮面孔增加對電視的熱情。一方面電視臺嚷著新晉的優秀主持人難尋覓,另外一方面新主持人苦于無路上位。此種供需畸形的現狀,原因到底出在哪里?主持人現狀又是如何?
首席之困
主持人朱丹是最近主持人“集體出走”現象的代表人物,她之后,在湖南衛視呆了十多年的曹穎出現在江蘇衛視《甲方乙方》中;在東方衛視玩得風生水起的周立波轉戰浙江衛視《中國夢想秀》;
內地綜藝節目主持人頻繁的跳槽,邱啟明,周立波、朱丹等一批優秀主持人正在尋找或者已經找到新東家。從之前的湖南衛視二線主持集體跳槽到朱丹等主持人成名后的出走,主持界一直上演著華麗麗的跳槽大戲。電視臺方面,面對其他衛視的瘋狂“挖角”,湖南電視臺的“絕地反擊”是開辟多檔新欄目,還將有新主持人集體亮相。
再看各臺的主持一哥一姐們,留守的各位主持人更是忙的不亦樂乎,最繁忙階段,湖南衛視的主持人何炅就接了《快樂大本營》《我們約會吧》、《勇往直前》和《我是大美人》,而其他二三級主持人卻只能撿點“剩菜殘羹”。另外一方面跳槽而來的像邱啟明,朱丹等主持人,新節目褒貶不一,邱啟明接手的《我們約會吧》完全沒有了之前主持新聞的睿智和從容,
制度之限
常規上,電視欄目的制作目標都是市場,策劃和創意都是以觀眾市場為目標,除了個別欄目外,很少是為主持人量身打造的 ,欄目與主持人是互相扶持著成為精彩。為了事業有突破性發展,這些主持人紛紛選擇跳槽,換的是平臺,不換的是職業。在收視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粉絲們愛看誰就看誰。靠著編導策劃和欄目包裝也能熱鬧一陣的節目逐漸消退,內涵不深,沒有文化做主持人已經沒有辦法活下去。
各大衛視間除了比拼電視劇收視率,節目的關注度和影響力也是決一勝負的砝碼:誰能在這樣的環境下快速創新,占據新的空間和地盤,誰才能存活。各大衛視競相推出新節目,對主持人的需求也與日俱增。主持人,往小了說,是一檔節目的標識;往大了說,是一個頻道的核心競爭力,是整個平臺的形象代言人。但在當下階段,內地綜藝主持人明顯“斷代”,各大衛視的“臺柱子”于是成為大家哄搶的焦點。這也成了各大電視臺比較苦惱的事情,究竟是制度問題還是別的原因,各方說法不一。
針對此種現狀,采訪了熱心觀眾和電視臺欄目負責人。
主持人的明星效應
熱心觀眾 女 24歲 白領
Q:喜歡哪個主持人?
A:董卿,何炅。
Q:為什么喜歡他們?
A:也說不清楚。就是覺得他們主持的好。
Q:看電視節目跟他們有關?
A:主要是沖著他們去看的。
Q:對欄目本身呢?
A:只要他們在就覺得欄目好。其他的欄目基本不看。
Q:從什么時候開始喜歡的?對他們最早是新人的時候了解多嗎?
A:也是慢慢知道的吧。我知道董卿是上海過來的,她早期好像也不是很出名,慢慢主持《綜藝大觀》的時候才開始注意她。何炅是《快樂大本營》開始的,他之前主持《大風車》,只是知道,但是也沒有喜歡他。還是因為后來的節目,跟他又很搭。比較放松。
Q:他們是做新人時候的歷史你是怎么知道的?
A:也是看了后來的節目,喜歡了他們后才慢慢知道的。
Q:對于主持人頻繁跳槽你怎么看?
A:沒什么啊,喜歡他就追著哪個臺看,對我們沒有影響。
被動的制作團隊
欄目制片人 男 36歲
Q:新欄目找主持人的標準是什么?
A:這個首先得看預算。
Q: 主持人都貴?
A:這只是一方面,還有一方面得看頻道道長或者是制片人跟主持人的關系。
Q: 這么官僚?
A:也不是官僚,關鍵是有的時候我們請不動。新欄目如果沒有大的預算就容易 做糙,人家好的主持人也不想壞自己的名聲,他們一般看預算,如果預算高的話那成功的幾率會高點。
Q:好節目不是都要先看策劃和創意嗎?
A:對,好的策劃和創意這是基礎,其實跟主持人還是有很大關系的,有名的主持人可以帶來很高的收視率。不管節目好壞,當然這只是初期階段。如果找一個不知名的主持人,引不起反響,一旦收視率下降,我們的欄目就面臨被砍的危險,電視臺還是看收視率的。
Q:電視臺如果要做一檔有影響力的節目,預算不應該做的高點嗎?
A:這不一定,要看制片人了,新節目都是有風險的,一個欄目樣片成型,誰都不知道將來的發展會是怎么樣。其實,我們都很被動,說其他的都沒用,就是看收視率。一切都是按照收視率來走。
Q:有沒有想過通過其他的方式,我是指不僅僅依靠主持人來提高收視率?
A:我們很被動的。畢竟欄目的整體感覺都要靠主持人來把握,一檔好欄目,創意內容是基礎,主持人是點睛。
Q:現在主持人少,能撐起來的就那么幾個,你覺得如果有可能,解決的方法是什么?
A: 為接班主持人們量身打造節目。以前的模式都是節目形式出來了,然后再根據節目選擇最為合適的主持人。這樣的形式對于全能型主持人來說沒問題,但并不是每一個主持人適合或者可以達到這樣的要求?,F在如果能夠依據主持人或者某個重點打造的主持群的特點來安排節目內容,想必會更好。如果僅僅是給主持人們主持的機會,而不去重點挖掘主持人身上的特質,也不是什么上策。一個節目形式可以被模仿,但主持人只會有這一個。
Q:如何解決主持人斷檔的問題?
A:如果有個專門的時間段提供這些主持人去磨練自己,讓觀眾熟悉也算是個過渡和鋪墊,總比突然上了黃金檔卻發揮失常來得好。衛視一定要給一個觀眾熟悉主持人的過程,平臺其實是非常重要的。
新主持人難上位,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制度決定的。對于一個新節目來說,收視率就意味著“生”還是“死”。節目導演們誰不希望自己的節目收視高一點,存活時間長一點,受重視一點。在主持人的選擇上自然是偏向具有絕對收視號召力的知名主持人了。
主持人個人尋求發展并沒有什么不好,也不值得去譴責什么。人往高處走,人之常情。不過最后究竟是往高處走了還是走了下坡路,這倒是值得好好思考下。節目策劃團隊也不應該只是從節目形式上動腦子,想想如何將主持人用到最好,也可以是節目創新的重要部分,這對節目的可持續發展是很有好處的。即使平臺再好,進來的新主持再多,可能也彌補不了中層優秀主持人的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