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節目名稱:幸福來敲門
首播頻道:天津衛視
主持人:周群\趙川
播出時間:每周二、周三晚22:00
電視指南點評:《幸福來敲門》每一集出場一個帶著心愿而來的普通人。他們坐在那個沙發上,慢慢講述,希望能距離自己向往的幸福近一些。從節目內容來看,圓夢、公益這些關鍵詞在當下開年衛視競爭這么激烈的節目市場并不討巧,但節目散發出來的人文關懷和幸福感受是中國節目所需要的。天津衛視一直都致力于立足現實打造原創節目,與其說這是一種信念的堅持和作為媒體人的堅持,不如說天津衛視在積極探索中國原創節目的道路上留下了極有意義的一個印記。
節目背景:《幸福來敲門》天津衛視經過2012年同名情感節目經過改版后,于2013年推出的大型圓夢公益節目。根據每一位上節目的委托人提出的幸福愿望,定制節目內容,最終幫助其圓夢。由演藝明星、行業精英以及心理、法律專家組成“幸福幫幫團”,形成合力,為更多的人解決實際問題。
節目選手側影:
媽媽的心愿
43歲的母親靳玉芝有一個18年沒有實現的“幸福心愿”就是聽女兒叫一聲“媽媽”。因為包辦婚姻,她嫁給了一個自己不愛人,因為想要追求幸福,她選擇帶著兒子私奔,將女兒留在家中。在中途卻因被騙致使自己的兒子走失,不敢面對家人的靳玉芝只能隱瞞自己遭受的一切,最終選擇終結了自己的婚姻。一系列的家庭變故使得女兒的心靈遭受了沉重的打擊。面對女兒的誤解,媽媽泣不成聲。
內蒙版“小沈陽”被潑冷水 馬丁現場流淚勸說
來自內蒙的20歲男孩王敦衛,最大的心愿就是讓自己的爸爸看一次他的表演。從小缺乏家庭的溫暖的王敦衛,性格叛逆。而他的父親因為在年輕時也有過類似經歷,因此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去部隊鍛煉磨練意志。站在舞臺上的王敦衛一身“二人轉”裝扮,穿著“小沈陽”的紅色小褂,知道“被騙”的父親現場訓斥兒子。面對父親的不理解,王敦衛現場為父親表演,模仿單田芳、馬三立、周星馳以及大跳“江南style”,然而賣力的表演并沒有獲得更多的掌聲,而是“幸福幫幫團”的冷水。
“癌癥情侶”生死相依 上演最感人婚禮
來自紹興43歲的楊甲桂身著結婚禮服,手拿著為女友準備的婚紗,她的女友鄧亞玲成為了首位“不愿穿婚紗的新娘”。二人接近十年的愛情長跑,卻有三年多的時間是用在了與癌癥抗爭的過程中,鄧亞玲是一位白血病患者,在她生病的半年后男友楊甲桂被查出患有惡性淋巴癌,在得病期間二人一直相互照顧,不離不棄。在“幸福幫幫團”的勸說下,在主持人趙川、周群的見證下,二人在《幸福來敲門》中完成了自己的結婚儀式。
幕后專訪
天津衛視頻道總監孔令泉/天津衛視頻道副總監、總編室主任王屹/節目負責人李艾潼
電視指南:2012年的《幸福來敲門》是情感圓夢節目,現在節目重新定位推出,是出于什么考慮有了這樣的轉變?
孔令泉:其實他們內在實質是沒有變化的,都體現了一種深層次的人文關懷,之前的《幸福來敲門》將視角放在一位主人公身上,從他們的事情上挖掘一些深刻的內容,是一個個體的代表。而新推出的《幸福來敲門》體現一種升級的概念。以“公益傳播、全民幸福”為主旨,我們從情感圓夢升級到幫助實現幸福愿望最終達到傳遞全民幸福的新高度,這對于節目本身以及觀眾來說都是一種升華和提高。現在觀眾需要的已經不僅僅是娛樂性的內容,他們對節目的情感訴求以及現實意義越來越看重,只有不斷考慮受眾需求的變化,才能最終制作出優秀有品質的節目。
電視指南:打“幸福牌”并不是一個新鮮的東西,比如央視就做了“你幸福嗎”的調查,從央視這個調查節目到《幸福來敲門》,怎樣讓它們有個圓滿的理念上的銜接?
孔令泉:其實之前央視做的調查是一個“幸福發問”的過程,人們對于幸福的答案多種多樣,正因為如此才使我們的節目有了源源不斷的推動力。《幸福來敲門》是一個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的過程,讓“你幸福嗎?”的概念更接地氣,不僅僅是一個疑問句,而要變成一種肯定句或是感嘆句。幸福沒有一個具體的概念,將普通人的心愿展現出來,呈現一個多樣化的幸福觀,是節目追求的內涵,每個人都可以通過不同方式參與幸福,獲得幸福,最終達到全民幸福的精神實質。
電視指南:能呼喚起社會責任感和人文關懷的節目是緊迫需要出現的?為什么?
孔令泉/李艾潼:當今社會需要一種正能量精神,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提倡核心價值觀,對于媒體來說更應該彰顯一種無形的精神力量,這種力量能給受眾更大的前進動力,這種關懷無處不在,只是在節目中需要一個集中釋放的空間,對于這種情感需求是要通過節目集中開辟并拓展的。我們需要營造一種幸福感,它是一種可以無限傳播的能量,我們通過節目開辟了一條幸福傳播渠道,這就是媒體以及節目的影響力。
電視指南:你怎么看待當下衛視節目的商業影響力和口碑影響力?兩者是否矛盾?
孔令泉:其實是在于怎樣去統一和融合,有人會覺得可能公益類型的題材與商業天生就不能很好的結合,但好的內容卻能承上啟下、相輔相成。現在公益概念深入人心,小到每個普通人大到企業、社會名人都對公益十分關注,這也是公眾對他們認知最直接的方面之一。要選擇怎么樣的平臺去釋放這些公益的能量,大家都會有所考量,如果你的平臺足夠有影響力,這些商業內容自然可以很好的融合在內。而制作出一檔有影響力的好節目就是電視機構這個平臺要考慮的最重要的問題,只有雙方面助力,好節目鑄就好口碑,好口碑奠定好的商業影響力,是一種良性循環,不能僅僅依靠一方面的力量,是一種相互融合,相互促進的關系。
電視指南:在當下大型節目競爭這么激烈的情況下,花很多心思做一檔公益類節目,對它的市場期待值有多高?
王屹:對于《幸福來敲門》,我們是希望做一個有社會意義的公益類活動,也許它的市場期待不會像其他節目收效那么快,但我們需要的是能夠給觀眾值得仔細回味的優質節目。有一些人、一些事會讓觀眾感動,會引起人們的深思,就有傳播的價值,作為電視人要善于發掘,從細節入手,不能僅僅追求節目本身的商業價值,要體現節目背后所承載社會性。公益的價值在于傳承,在于堅持。
電視指南:無論“公益”和“幸福”有多正能量,觀眾的口味捉摸不定是顛撲不破的真理,怎樣讓節目保持持續的關注度?
王屹:節目把對“人的關懷”作為創意的出發點,既有新聞節目的特質,又有社交服務類節目的特征,強調社會教育和價值塑造以及民生幫扶和生活服務;既是情感型節目,深入人物內心世界,用真情感染人,又是公益型節目,著眼于服務廣大受眾。節目中緊跟社會熱點,情感真摯,觀眾對真實的內容始終是會有著一定的的關注度,用心做出的內容,觀眾能感覺得到,就像我們的《非你莫屬》《愛情保衛戰》一樣,雖然觀眾的口味始終難以捉摸,但我們始終堅持著真實情感、貼近現實,觀眾這種對節目的核心訴求是不會改變的。
電視指南:從已經播出的節目來看,傳遞幸福的理念的同時,不乏淚灑現場的場面。《幸福來敲門》追求的是怎樣的節目效果?
李艾潼:節目的實質是追求真實情感,傳遞真性情。我們不會刻意追求用哭泣去博收視,我們所有的內容都是在一個真實環境中大家的真情流露。我們力求在制作手法上打破傳統模式的局限,絕不為了效果而效果,我們注重對對草根幸福圓夢人的深度挖掘上,絕不故意煽情,也不會安排一些與內容不相符的表演以及其他元素,讓每個人的心愿故事從單一變得更加多元,節目更加張弛有度,留給觀眾的是最質樸的感動。在首期節目中,29歲來自北京的鄒飛,是“閃光俠”行動中的一員,年輕、美麗的她現場展示自己的“光頭造型”,她身著紅色運動服,非常有活力,沒有過多的修飾,看起來親切自然。她希望召集更多的人成為“閃光俠”,留光頭共同照亮白血病孩子的未來。她的樂觀、積極感染了場上的每一位觀眾,她用行動訴說自己從事的幸福公益的內涵。在最后“幸福來敲門”的環節,節目組一共為她召集了5位男士作為“閃光俠”組織的成員。這樣的時刻,沒有什么比他們的笑容和光頭形象更美麗的了。
電視指南:怎樣保證節目的真實度?選擇受幫助嘉賓需要怎樣的篩選?
李艾潼:一是嚴格把關杜絕那些自我炒作的嘉賓。二是在報名階段,“心愿持有人”要填寫報名表,簽下協議,保證自己提供身份信息的真實性。三是在心愿持有人上節目之前,節目組外拍導演會跟著嘉賓去拍VCR。四是用數據說話,《幸福來敲門》改版前和改版后共為110人完成幸福心愿。《幸福來敲門》是一檔公益幫助節目,還原公益的本原,倡導積極的生活態度,每一個心愿的實現都要保證純潔性和嚴肅性,這不僅是節目制作的基礎,也是電視媒體應具有社會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