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圣山遠古揚名
《辭源》記載:“二酉,指大酉小酉二山。在今湖南沅陵縣西北。《太平御覽·四九荊州記》:小酉山上石穴中有書千卷。相傳秦人于此而學,因留之。后稱藏書名二酉。”
相傳二酉山為遠古皇朝收藏國家經(jīng)典秘籍之處。伏羲曾在此制作龍書,黃帝曾在此藏書萬卷,周穆王也曾在此收藏異書。《方輿勝覽》:“堯時善卷隱此。”善卷,枉渚(今常德)人,堯帝老師,因避舜帝禪讓帝位而躲進二酉山中,與當?shù)匕傩諅魇诙Y儀,教化蠻愚,深受百姓愛戴,被后人尊崇為德圣。但真正使之聞名于世的還數(shù)秦人藏書。《荊州記》:“小酉山石穴中有書千卷,相傳避秦人所藏。”
有書記載,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于公元前213年,采納丞相李斯的建議,焚燒秦記以外的列國史記,凡博士官以外所藏《詩》、《書》、《百家語》也在焚燒之列。有敢談論《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滅族,官吏知情不舉者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者判黥刑。一時之間,全國上下濃煙滾滾,秦前文化面臨絕滅。這時,朝廷博士官著名儒生伏勝,冒著誅滅九族的危險,將千卷書簡運出咸陽,藏于二酉洞中。直到秦朝滅亡,才將全部藏書啟出獻漢。漢高祖劉邦在獲得伏勝所獻大量書簡時大喜,將二酉藏書洞封為“文化圣洞”,二酉山立為“天下名山”,從此二酉山二酉洞就成為天下圣跡。
爬至半山亭后往左拐,一條石徑通往二酉藏書洞。從河的對岸看,二酉山在酉水河的西岸,有壁立千尺之險峻,其高100余米,寬百余米,二酉藏書洞正處峭壁中央。如果不是人工修鑿石道,一般人很難攀援上去。洞的正中,有塊高大的石碑,記載了當時藏書的緣由,但因年代久遠,字跡已難以辨認。洞高2米,寬3米,洞內(nèi)面積約100平方米。廳內(nèi)有兩塊巖石,一塊矩形石臺,相傳是伏勝當年用來讀書的簡易書桌。另一塊巖石是原生的,形如菩薩,人稱菩薩巖,上面凹凸不平,似若干小尊佛刻。洞廳后壁,又有一個小洞,人要伏下身子才能鉆進去,深不可測。
“古藏書處”見證傳奇
二酉藏書洞的下方不遠處,有一排四塊大石碑,上刻“古藏書處”。據(jù)說是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二月,原京師大學堂總監(jiān)督、湖南學政張亨嘉到二酉洞祭拜先賢時揮筆題寫的。筆鋒蒼老、遒勁有力,刻成石碑豎在二酉洞下的山崖下。
二酉山鐘靈毓秀,靈氣騰騰,沅邑名山,唯此為勝。前往二酉拜謁的歷朝歷代文人墨客,絡繹不絕,留下了大量詩詞文章。山上一度建院立閣,修堂造亭,香火旺盛。
據(jù)說,唐朝詩人劉禹錫初貶為朗州司馬時,曾游二酉藏書洞,留下一首《詠伏生》的五言詩:“京宅紫宮巷,飛車若云游。峨峨輿篷內(nèi),卷卷百家書。字字準宣尼,步步擬相如。皓天舒荊楚,靈景照神州。”
宋真宗年間,辰州通判歐陽隱游于此,感慕追思善卷之德,上書真宗皇帝趙恒,建祠廟祀善卷,以示崇德報功之意。真宗皇帝準其奏,下旨在二酉山頂為善卷建立祠堂、仰止亭,以紀念之。亭名仰止取其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之意,意即善卷的德性之高,像高山一樣令人仰慕。后人依然可以在亭內(nèi)休憩、靜思。
明朝時,沅陵兩位名叫董漢策和王世隆的進士先后在山上建立翠山與妙華兩座私人書院,教書育人,培養(yǎng)了大批才俊。
在二酉山隱逸的高人中,值得推介的還有東漢末年的著名古文經(jīng)學家司馬徽。司馬徽,穎川人,曾在二酉山隱居,人稱“水鏡”先生。諸葛亮來到酉水后就到二酉山朝拜,請教于司馬徽。
宋朝大書法家、詩人黃庭堅道經(jīng)辰州,拜二酉,留下《朝拜二酉山》詩一首:“巴山楚水五溪蠻,二酉波橫繞龍蟠,古洞尋書探奇字,思懷空吟三千年。”
王陽明,明代著名儒學家,自龍場謫歸,寓居龍興講寺授《致良知》學說月余,曾游二酉山朝拜。
著名經(jīng)濟學家,中國股份制理論研究的鼻祖厲以寧,年輕時在沅陵學習、工作。1988年他再次登臨二酉山,撰詩一首:“山崖絕壁藏書洞,凝聚楚鄉(xiāng)多少夢;郢都史籍已遭焚,殘簡且留孫輩用。酉江碼頭涼風送,站立岸邊心事涌;平民從不贊秦皇,自古強權難服眾。”
二酉文脈薪火傳承
二酉山是個出學者的地方。
二酉山的人讀書風氣濃厚,從解放初期至今,共出了近百位專家教授高級工程師,遍及全國各地,烏宿因此被稱為“教授村”。有道是:學富五車走四方,書通二酉行天下。
烏宿成為遠近聞名的“教授村”,不能不提一個人,他就是民國時期的烏宿小學校長龍盛恒。
1937年秋,龍盛恒當上校長后,致力于改革舊學制,創(chuàng)辦新學,大力發(fā)展家鄉(xiāng)教育事業(yè)。他聘請長沙一師畢業(yè)的學生任教。1939年,武漢失守,武昌的李懋文、李彰文、楊錦之、李文宜4位教師來烏宿避難,都被龍盛恒聘請為教員。1940年,長沙淪陷,烏宿人口增至1萬多人,數(shù)省名人學者匯集烏宿,龍盛恒又聘請他們中的能者為教師,教學質(zhì)量顯著提高,方圓百里的學生,都負笈來此就學。解放后烏宿村里走出許多聞名于世的專家,如華南理工大學教授彭文明、清華大學劉婉珍教授等,都是那時在烏宿讀的小學。
烏宿教育,經(jīng)龍盛恒管理,學風大盛,為烏宿日后人才的成批涌現(xiàn)打下了牢固基礎。
沿古棧道往上,可以攀援到山頂,那就是二酉寨。二酉寨是個只有十幾戶人家的小村子,寨后有板栗樹為主形成的綠色屏障,房屋掩映在果樹林中,鳥語花香,雞犬相聞,好一幅世外桃源的景象。有幾戶人家在建新房,看得出那是“農(nóng)家樂”的雛形。
這里山高林密,冬暖夏涼,是天然的避暑勝地。尤其是依附文化圣山,無疑增加了山寨旅游、休閑的無窮魅力。如清鳳凰人劉豹就用“探古尋書洞,寒江結伴游”來描述陪友人到二酉山之美事,清代沅陵知縣舒宏訓則用“遙遙古洞隱高丘,烏宿山前試一游”的詩句,描述到此一游的快感。
二酉山還美在輕紗漫霧,云霧纏繞,云蒸霞蔚,林蔭蔽日,山境幽異,宛若仙境。
沅邑名山,唯此為勝。